鄧秀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全球的“低碳化”浪潮正日益興起。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雖然世界各國圍繞減排問題進行了艱苦的角力后沒有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低碳”這個概念幾乎得到了廣泛認同。“低碳”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詞匯。
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向世界做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莊嚴承諾。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實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國,中國的低碳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然而,環境和氣候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再是環保主義者或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要達到我國提出的低碳目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高等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對于國家的低碳社會建設理應率先垂范,領風氣之先。毫無疑問,加快低碳校園建設將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勇擔社會重任的必然要求。
一低碳、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
低碳,英文是low-carbon。簡單地說,就是降低或減少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全球為什么會變暖?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所以,為了給地球“解暑降溫”,為了挽救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降低或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經濟,英文是low-carbon economy。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改變。它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2003年,英國布萊爾政府發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最早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繼英國之后,日本、美國等國紛紛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性的共識與行動。
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也應運而生。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雖然是個新概念,但它反映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
低碳,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類人生態度,更是一份社會責任,在勢不可逆的低碳時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地球做點事。
二低碳校園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種創新實踐,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今天,在校園生活中引入低碳生活,構建并推廣低碳校園也是刻不容緩的。
1大學校園應成為“全民低碳”的排頭兵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低碳環保的宣傳者和踐行者。倡導低碳生活,建造低碳社會,低碳校園應該是我們的出發點。
當代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先進理念的吸收者和傳播者,也要采取實際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擔負起時代和社會賦予的歷史使命。青年大學生知識廣博、充滿朝氣、思想認識趨于理性,通過在校園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并推動全社會對低碳環保的關注,有利于形成全社會的綠色生活理念;大學生自覺踐行低碳環保也是勇擔社會責任的表現,通過他們的先鋒帶頭作用,必將帶動全社會推廣和落實節能減排政策,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大學生的力量就像“星星之火”,必將“可以燎原”!
2選擇低碳轉型是高校自身強烈的內在需求
在傳統運行模式下,我國高校“高碳”特征非常明顯———大學系統的能耗主要依賴電能。在中國,電能主要是由火力發電產生,火力發電的主要燃料是煤炭。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自然就高。從1999年的大眾教育代替精英教育開始,我國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能源需求也不斷激增。這給很多正在擴招中的高校帶來了很多壓力和困難。
高校節能潛力巨大,將低碳生活引入校園生活,建設綠色、節約、環保校園具有重要意義和社會價值。根據統計數據推算,如果百所北京高校都建設成為“綠色大學”,采用行之有效的節能技術,每年至少可以節約資金20多億元,節水量超過12個亞洲最大的人工湖———北京密云水庫的總水量;推而廣之,如果全國近千所高校都成為“綠色大學”,一年便可節省約210億元,還可省出26個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東湖的水體量,增加七個半香港大的綠化面積。2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再小的舉措一旦擴大到全校也會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如果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低碳教育,讓更多的學校成為低碳學校,就能實現由“高碳”向“低碳”的跨越,就能實現高校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3國外高校加速推進低碳校園的舉措給中國高校低碳校園建設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壓力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校園節約建設。早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上,部分國家就提出了“綠色學校”的理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歐許多著名高校圍繞環保、節能相繼發起組建高校聯盟,響應者頗多,影響力頗大。目前,世界許多大學又開始加入了構建低碳校園的行列。例如東京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已經開始了低碳校園的建設。
我國政府對高校校園建設也給予了很多的關注。2008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節能節水工作的意見》(建科[2008]90號)。建設節約型校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國內一大批高校在節能節水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深入我國高等院校,節約型校園建設正在積極、有序地開展。
當下興起的低碳之風無疑給正在進行的節約型校園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與國外各高校相比,中國許多大學低碳校園的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國各高校也已經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是必然趨勢,正努力尋求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校園低碳轉型之路。
三低碳校園建設的根本途徑
構建低碳校園,高校要把低碳理念融入高校的教學與管理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校園基礎設施的低碳化
學校能源部門須制定嚴格的水電管理制度,采用節能型照明燈光源、及時排查和修理有故障的自來水系統等,避免因設備的原因導致浪費。學校的基礎建設部門要淘汰一批落后、耗能的基礎設施,加大可再生能源在校園中的利用,如老舊建筑的節能改造、校園景觀燈改造、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等等;要保護校園內的綠色環境,避免因為校園建設而引起的對植被的侵占。學校的后勤部門要注意水循環利用、垃圾處理及廢品分類回收,盡量循環利用有限的資源。
2師生生活理念與生活習慣的低碳化
我們教師不僅要率先垂范、積極踐行低碳生活,而且在低碳的宣傳和教育方面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課堂是一個低碳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找準“切入點”適時適量地滲透低碳理念,可以培養具有低碳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素質的人才。
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校園活動,比如低碳知識競賽、低碳發明展覽、低碳生活周等,支持以低碳為中心的創新型科研項目,開發低碳技術,為師生搭建研究或參與的平臺,群策群力,為建設低碳校園提供決策依據,為自身節能減排挖掘潛力。
3學校運行管理的低碳化
校領導應高度重視低碳校園的建設。要將低碳校園的建設視為一個長久的目標,而不是一個短期規劃,以最終實現校園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要建立低碳校園執行小組,建立信息交流平臺,隨時發布和更正信息,并與周邊其他大學交流協作。
學校領導機關還要把低碳校園的理念積極付諸行動,通過講座、學習、考察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包括管理人員和一般工作人員在內的所有行政人員對可利用資源短缺現狀的認識,增強他們勤儉節約的意識,養成良好的低碳行為習慣;此外,還要把低碳行動制度化,實行嚴格的獎儉懲奢制度。
總之,雖然我國高校的低碳校園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我國高校一定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低碳校園之路,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好表率作用,為我國和世界的低碳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晶.國際低碳校園建設之于中國高校的經驗[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2).
[2]劉瑞芳.監管建筑節能建設低碳校園[J].建設科技,2010,(2).
[3]李佳,陳娜.淺析高校低碳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