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上海 201900
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不斷升高。剖宮產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自然分娩帶來的疼痛,但是同時也會造成出血量增多、盆腔臟器損傷以及一些遠期并發癥的發生。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認知能力、緩解負面情緒對于妊娠和分娩均具有積極意義。在此,為了進一步研究孕晚期干預支持對孕產婦認知行為及分娩結局的影響,筆者進行了下列研究,現報道如下:
收集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300例孕產婦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定期進行產前檢查,B超檢查顯示單胎、胎位正、頂先露,符合自然分娩的指征。根據是否給予孕晚期干預支持,將3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0例患者從孕28周開始在常規護理和產前檢查的基礎上給予干預支持,年齡28~37歲,平均(32.58±6.87)歲;初產婦121例,經產婦29例;初中文化程度38例,高中文化程度81例,大學文化程度31例。對照組150例患者從孕28周開始僅給予常規護理和產前檢查,年齡27~39歲,平均(33.88±6.98)歲;初產婦118例,經產婦 32例;初中文化程度41例,高中文化程度77例,大學文化程度32例。兩組患者年齡、孕次、文化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產前教育 通過產前檢查時發放孕期保健手冊、定期開展妊娠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讓孕婦及其家屬掌握基本的妊娠相關醫療知識,了解妊娠時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同時,組織孕婦學習分娩相關知識、觀看分娩相關的錄像,明確分娩的過程、注意事項、自我調節方法,了解剖宮產的指征、可能對產婦和胎兒造成的影響以及自然分娩的優勢。保證患者及其家屬在分娩前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
1.2.2 心理和情緒疏導 在產前教育和入院準備分娩時,護理人員應與孕婦及家屬及時溝通。了解孕婦在妊娠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并依據孕婦的家庭情況、社會情況以及受教育程度對相應的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進行疏導,對妊娠過程中出現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作出科學的解釋,使孕婦和家屬對妊娠和分娩有正確的認識,緩解妊娠過程和分娩前的負面情緒。
1.2.3 分娩時護理分娩時實行責任制護理,即當產婦臨產、產生規律宮縮且宮口開大2.5cm時便開始由一高年資的助產師一對一全程陪護,密切觀察患者的生理、心理和情緒變化,掌握產程和宮口情況,指導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呼吸和用力方式。同時,選擇1~2 名接受過相應健康知識培訓的家屬在分娩過程中全程陪伴,對產婦進行撫觸按摩、精神鼓勵。
1.3.1 兩組患者分娩前和分娩過程中的負面情緒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準備生產時,采用HAMD量表評價患者的抑郁情緒、HAMA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情緒,分值越高,負面情緒越強烈;在分娩過程中采用VAS量表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
1.3.2 兩組患者分娩態度和知識 Likert五級評分系統評價產婦對自然分娩、無痛分娩以及剖宮產的態度,分值越高,產婦越傾向于自然分娩;采用分娩知識問卷評價產婦掌握分娩知識的情況,共19題,答對記1分,答錯記0分,得分越高,知識掌握情況越好;采用產時應對行為問卷,評價患者對分娩過程、產時生理變化、疼痛緩解技巧的掌握情況,分值越高,產時應對行為約有效。
1.3.3 兩組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出血量 記錄兩組患者所采用的分娩方式,包括順產、產鉗助產和剖宮產;觀察產婦產后2 h的出血量。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分娩前HAMD評分為(25.47±3.42)分,HAMA評分為(27.78±3.56)分,分娩過程中 VAS 評分為(5.47±0.74)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前和分娩過程中的負面情緒比較(±s,分)
表1 兩組分娩前和分娩過程中的負面情緒比較(±s,分)
組別例數分娩過程中VAS評分分娩前HAMD評分 HAMA評分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50 150 25.47±3.42 38.42±4.74 6.384<0.0527.78±3.56 40.04±4.98 6.782<0.055.47±0.74 8.31±1.38 7.283<0.05
觀察組分娩態度得分(35.41±4.31)分,分娩知識得分(17.78±2.37)分,產時應對行為得分(25.44±3.57)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態度、分娩知識及產時應對行為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分娩態度、分娩知識及產時應對行為得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分娩態度分娩知識 產時應對行為觀察組對照組150 150 t值 P值35.41±4.31 30.11±3.92 6.128<0.0517.78±2.37 12.84±1.94 7.372<0.0525.44±3.57 21.35±2.4 5.482<0.05
觀察組自然分娩106例,產鉗助產13例,剖宮產31例,順產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產后2 h出血量為(122.21±15.83)mL,明顯少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方式、出血量比較[n(%)]
妊娠是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直至娩出的過程,正常時間為37~42周。臨床上按照時間將妊娠分為1~13周的早期妊娠,14~28周的中期妊娠和28周以后的晚期妊娠[1]。分娩的方式包括順產和剖宮產。近年來,受到社會因素、醫療因素、家庭因素等影響,剖宮產率不斷上升[2]。一方面由于醫療水平的進步,剖宮產技術不斷成熟、術后鎮痛措施不斷完善,更多的孕婦傾向于選擇剖宮產[3];另一方面,孕婦對妊娠和分娩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對各種妊娠反應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自然分娩的疼痛產生懼怕、逃避等負面情緒,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孕婦選擇剖宮產[4]。
剖宮產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自然分娩帶來的疼痛,但是同時也會造成出血量增多、盆腔臟器損傷以及一些遠期并發癥的發生[5]。相關研究發現剖宮產出血量是自然分娩的1.5~2.0 倍,并且可能會造成盆腔臟器如腸管、膀胱、輸尿管等的損傷,也容易引起盆腔粘連[6],進而導致產后慢性腹痛。另外,由于剖宮產時胎兒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容易發生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生兒的質量[7]。
近年來,孕晚期的干預支持對于改善產婦的認知行為、降低剖宮產率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上述研究中,筆者給予觀察組產婦產前教育、心理和情緒疏導、分娩時責任制護理[8-9]。通過對負面情緒、分娩態度和分娩知識、分娩方式以及產后出血量的觀察發現,在孕晚期給予干預支持措施后分娩前 HAMD 評分(25.47±3.42)分,HAMA 評分(27.78±3.56)分,分娩過程中 VAS 評分(5.47±0.74)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觀察組產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疼痛得到明顯控制。觀察組分娩態度得分(35.41±4.31)分,分娩知識得分(17.78±2.37)分,產時應對行為得分(25.44±3.57)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自然分娩106例,產鉗助產13例,剖宮產31例,順產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觀察組產婦對妊娠和分娩的知識和態度均得到極大改善,剖宮產率得到控制。另外,觀察組產后2 h出血量為(122.21±15.83)mL,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產婦產后并發癥也得到改善。
綜合以上討論筆者可以得出結論,在孕晚期給予干預支持能夠有效改善產婦的分娩態度和分娩知識,緩解產婦的負面情緒,提高順產率,減少產后出血量,是降低剖宮產率、提高分娩質量的有效措施。
[1] 孫艷玲,劉繼波,李金業.孕產婦實施健康指導的內容與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135-136.
[2] Gu C,Zhang Z,Zhu XL.Effect of third trimester intervention on primiparas'childbirth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s and childbirth outcomes[J].Clin J Nurs,2011,46(6):569-571.
[3] 吳命坤,孟亞麗,張紅真.臨床護理干預對孕產婦分娩前后焦慮抑郁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52(8):101-102.
[4] Cheung W,Ip WY,Chan D.Maternal anxiety and feelings of control during labour:a study of Chinese first-time pregnant women [J].Midwifery,2007,23(2):123-130.
[5] 張素霞.高危孕產婦的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8(8):157-158.
[6] 侯代榮,陳秋霞.產前教育及醫護人員干預對自然分娩率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1,3(3):46-48.
[7] Nakamura Y.Nursing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acceptance of pregnancy in first-time mothers:focusing on the comfortable experiences of pregnant women[J].Jpn J Nurs Sci,2010,7(1):29-36.
[8] 王星.個體化互動式護理模式對孕產婦認知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2):54-55.
[9] 曾秀文.臨床路徑在孕產婦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