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永梅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ASO)是是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通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較容易出現此病[1]。ASO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下肢易發病,并有著較高高的致殘性和死亡率。近年來,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目前的治療手段(如藥物、介入、手術等)效果又不甚理想,患者的生理、心理常遭受著巨大的痛苦。為預防和早期診斷和治療此病,我院對周圍的社區進行社區醫療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降低致殘率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著明顯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至201 1年10月,選取我院相鄰的甲、乙兩社區65歲以上老年人為基本對象,年齡65~82歲。查閱民政局統計,其中甲社區852人,乙社區650人,兩社區共1502人,實際參與研究的人數為1450人。其中男822人(56.69%),女628人(43.31%)。采用多普勒血壓計測量踝肱指數(ABI),當ABI≤0.9時建議轉入我院專科門診行進一步詳細檢查(如下肢血管彩超、CT或MRI血管造影等),明確診斷,并建立患者檔案。對此次檢查出的甲區患者進行社區醫療干預,作為干預組,對乙區患者不不做干預,視為對照組。兩社區共確診ASO患者294例,患病率為20.28%,其中干預組確診ASO患者164例,患病率19.95%;對照組確診ASO患者130人,患病率20.70%,兩者比較患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均衡性和較好的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建立患者信息檔案 ①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職業、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心理狀態等。②病情的基本情況,包括血壓、血糖、血脂指標值、閉塞癥發病時間,患肢皮溫、皮色,肢體疼痛、潰爛、感染、壞死等。掌握了患者的基本情況,才能在接下來的干預指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1.2.2 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干預指導:①為患者飲食提供指導: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健康飲食方案,調整飲食結構。平時在保證足量營養(糖、蛋白、脂肪、鹽)攝入的基礎上,應多吃富含纖維素、維生素、低糖、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的食物。②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方案:合理的功能鍛煉是ASO患者治療康復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進缺血肢體側支循環,當然,病情較重的壞疽肢體要適當制動,避免因活動增多加重缺血。針對患者不同特點采用適當鍛煉方案加以指導并不斷調整。指導患者進行Buerger[2]運動鍛煉:先平臥抬高患肢45°,維持1~2 min,然后坐起,兩下肢垂直放在床沿邊,雙足懸空,晃動1 min。屈伸足部并旋轉踝部,持續2~5 min,再平臥休息2 min,重復上述動作數次。每日上午、下午、睡前各做一組;另外,也可以采用小步慢走的方法進行鍛煉,如出現小腿疼痛,可適當休息緩解后再行走,如此數次鍛煉。③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由于該病病史長,尤其是出現肢體嚴重缺血或壞疽的患者,疼痛難忍,久治不愈,患者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從而表現出抑郁、憤怒等情緒,而這些情緒會導致機體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系統興奮性增強,兒茶酚胺濃度增加,外周血管收縮,升高血壓,加重肢體缺血[3]。對這些患者,首先解釋該癥的發病規律,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精神,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治療的信心。其次,采取多溝通的方式,給予心理支持,并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幫助患者在家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再次,定期為社區患者安排娛樂活動或座談會,讓他們能夠主動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挖掘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④定期為患者提供檢查:為患者2周測一次血脂、血糖、血壓,過高的患者必要時應用藥物控制在理想范圍,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按時查體。⑤加強該病注意事項,禁忌的宣傳。體位對該病影響較大,長時間下蹲、坐位及站立可使缺血加重,所以要要經常變換體位,缺少自主體位變化能力的患者安排陪護人員;做好保暖工作,但禁用熱水袋等直接接觸皮膚,并注意患肢衛生,盡量不要損傷患肢皮膚、甲床、甲溝等,一旦感染,會加重肢體缺血;已出現潰瘍及壞疽的肢體創面的患者,須經常換藥,如發生感染,出現發熱的全身癥狀,及時去醫院就診。戒煙、限酒,生活有規律,運動要適當,當伴有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并發癥時,應注意治療的協同性。
1.3 評價指標 ①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量。②踝肱指數。③跛行距離。④截肢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技術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干預組和對照組各指標對比情況表(±s)

表1 干預組和對照組各指標對比情況表(±s)
注:“*”表示,干預前后,P<0.05;“#”表示,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中的t、P值為兩組最終效果比較
組別 干預組 對照組前終前終t(2)值 P值血流灌注量 0.140±0.025* 0.203±0.049#4.806 0.028 0.137±0.026 0.133±0.021 15.097 0.000踝肱指數 0.739±0.035* 0.851±0.033# 0.740±0.038 0.733±0.034 29.78 0.000跛行距離 305.6±9.7* 383.2±8.0# 306.2±10.3 304.9±9.1 77.328 0.000截肢率 1.83%(3/164)# 6.92%(9/130)
由表1可見,干預組的血流灌注量,干預前后發生顯著改變,干預后血流灌注量顯著增加,P<0.05,而對照組變化不大,略有減少趨勢,P>0.05,而兩組在研究終點時,血流灌注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BI值和跛行距離這兩個指標的比較結果類似于血流灌注量,也是干預組效果優于對照組,且兩組研究終點時,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終點時,對這期間兩組的截肢率進行了比較,結果干預組截肢率為1.83%,對照組為6.92%,對照組明顯要高于干預組,且統計分析表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狹窄、閉塞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常見于下肢。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本文研究發現,兩個社區總患病率為20.28%,與文獻報告接近[4]。ASO患病率在老年人中很高,目前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各種血管轉流手術、介入治療、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等,但都無法根治,所以患者還是長期處于病患之中,而此病也經常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并發,治療起來影響因素較多。只有當威脅肢體的嚴重缺血時才采取手術或介入等侵入性治療[5],而對單純間歇性跛行患者建議保守治療,所以社區醫療干預在該癥的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顯示通過合理控制飲食、合理的功能鍛煉,全面的心理護理干預以及加強對危險因素的注意,能顯著提高患者、灌注血流量、踝肱指數(ABI)、跛行距離,降低截肢率。而對于已行手術或介入治療后出院的患者,全面的社區干預治療也有希望降低再狹窄率。
[1]杜心平.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和護理現狀.天津護理,2005,13:179-180.
[2]范硯超,張國平.Buerger運動延緩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壞疽的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5,11(2):124-125.
[3]趙雅君,魯安康,李衛紅,等.社區醫療干預對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作用.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78-379.
[4]王貴鵬,崔鳳琴,張向陽.社區老年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地方病通報,2010,25(1):14-7.
[5]羅小云,吳慶華.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診治進展.心肺血管病雜志,2005,24(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