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明 周錦池 黃心元 唐偉雄
隨著年齡的增長,餐后低血壓成了老年人常見的病癥之一。了解老年人餐后低血壓發病情況,對維持平穩降壓,保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及防止跌倒有好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干部病房住院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進行餐后低血壓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14例,男112例,女2例,年齡60~97歲,平均81.28歲,病程5~40年,平均20年,82例患者長期口服降壓藥物治療,住院期間服藥的種類、劑量與入院前相同,不作改變,其中服用1種將壓藥物2例,2種降壓藥物80例,3種或3種降壓藥32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110例。
1.2 方法 住院患者的早餐固定在7:30左右,早餐主食以饅頭、稀飯、米粉、豆漿、牛奶等,血壓觀察方法:于入院后3日內分別檢測餐前、餐后 20、40、60、90、120 min 血壓,測量血壓統一使用美國產監護儀袖帶測壓,患者均處臥位,測兩次取平均值。
2.1 餐后與餐前相比 74例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明顯下降,114例患者2052次測血壓結果當中,收縮壓下降值超過20 mm Hg、舒張壓超過下降值超過15 mm Hg或者舒張壓下降同時伴舒張壓下降幅度超過上述標準的有267次,占測量總次數的13.011%,其中出現1次下降的14例,2次下降的17例,3次下降的11例4次下降的7例,5次下降的13例,6次下降的2例,7次下降的4例,8次下降的3例,9次下降的1例,10次下降的2例,114名患者中有74名患者至少發生一次餐后低血壓,占患者總數的64.91%,其中早餐后129次,中餐后 74次,晚餐后 64次,早餐后低血壓占48.31%,72例患者餐后沒有明顯癥狀,僅有2例因為血壓過低,出現頭暈、心慌、胸悶不適等低血壓癥狀。
2.2 服降壓藥和未服用降壓藥患者早餐后收縮壓較餐前下降幅度的比較(x+s,mm Hg)。表1。

表1 服降壓藥和未服降壓藥患者早餐后收縮壓較餐前下降幅度比較
餐后20、40、60、90、120 min 的血壓與餐前血壓相比較,總體呈下降趨勢,導致PPH的主要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絕大多數PPH患者沒有自覺癥狀,容易被忽視。PPH是否產生癥狀與血壓下降的幅度、速度及患者的年齡、全身狀況有關,如伴隨腦梗死、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亦有關[1]。根據表1:服藥降壓藥物與否和餐后2 h內血壓下降幅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餐后低血壓與我科使用降壓藥物無關。因PPH多見于早餐后,為了預防,要對早餐進食的質量、速度、溫度等進行調整,減緩胃排空和糖的吸收速度,有助于預防PPH的發生,從而減少患者暈厥、跌倒所造成的繼發性損害,安排早餐后坐位休息1 h,不宜飯后立即進行戶外活動,同時加強陪護,可以預防老年人跌倒所造成的諸多不良后果。
[1] 龔蘭生,劉力生.血壓晝夜變異及其臨床意義.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4,22(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