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 鐘麗文 鐘輝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病因不明,表現為發燒、貧血出血、感染及頭暈等的原發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綜合征[1],治療上以支持治療、免疫治療等為主,尋找可以判斷患者病情及只治療療效的血液學指標,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將探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診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齡(27.51±11.04)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并經血液學檢測、骨髓涂片及活檢確診,其中有15例為免疫抑制劑治療后的患者,余為初發患者。另選取同期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人群35例為對照組,排除有心、腦、肺等系統重大疾病,無精神障礙,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齡(26.71±10.12)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對照支持治療,病因治療及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的治療,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方案為10例僅使用環孢菌素,5例加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聯合治療,平均治療時間為(7.87±1.02)月。
1.2.2 檢測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對象肘上靜脈血3 ml,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IL-2、TNF-α水平,操作步驟嚴格安裝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與健康對照組血清IL-2、TNF-α水平的比較。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IL-2、TNF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IL-2、TNF-α水平的比較
2.2 治療前后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的變化。經免疫抑制劑治療后,患兒血清IL-2、TNF-α水平均顯著下降,與未進行免疫治療組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的變化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以骨髓造血系統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繼發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心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人體的造血系統受各種免疫因素調節,但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存在嚴重細胞因子調節機制異常,骨髓抑制性細胞因子如TNF-ɑ、IFN-γ、IL-2等被各種物質激活后發揮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L-2是主要由活化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是所有T細胞亞群的生長因子,并可促進活化B細胞增殖,故為調控免疫應答的重要因子,也參與抗體反應、造血等[3]TNF-α是單核-巨噬細胞被細菌毒素、組織損傷等產生的一種細胞毒性蛋白,具有抗感染及免疫調節的作用,還可刺激其他細胞因子如IL-6,IL-8等分泌,擴大其生物學效應,是反映機體炎癥與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的敏感的指標[4]。本研究表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 IL-2、TNF-α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
免疫抑制治療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常用的治療方案,對于無骨髓移植適應指征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療是一線治療方案,有效率可達70%-80%[5],其可能機理是治療后可使體內T細胞功能得到抑制,骨髓造血的抑制性因子如TNF-α、IL-2、IFN-γ等表達減少,從而促進骨髓造血,改善患者病情和預后。本研究顯示使用單用環孢菌素或聯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治療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得到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血清IL-2、TNF-α水平參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生與發展,聯合此兩項指標檢測有助于判斷患者病情和免疫抑制治療的療效。
[1] 楊偉,戴建偉.外科治療胸腺瘤合并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附5例報告及中國文獻復習).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1,17(6):349-351.
[2]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0-22.
[3] Dincol G,Aktan M,Diz-Kücükkaya R,et al.Treatment of acquired severe aplastic anemia with antilymphocyte globulin,cyclosporin A,methyprednisolone,an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Am J Hematol,2007,82(9):783-786.
[4] Pape HC,VanGriensven M,Rice J,et al.Major secondary surger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 and perioperative cytokine liberation:deter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biochemical marker.J Trauma,2011,50(6):989-1000.
[5] Locasciulli A,OnetoR,Bacigalupo A,et al.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given first line 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 o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the last decade:a report from the European Group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Haematologica,2007,9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