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依倫平治療高血壓及逆轉左室肥厚的臨床觀察
李睿
目的探討依倫平治療高血壓及逆轉左室肥厚的效果。方法將90例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壓患者隨即分成2組,依倫平組45例,用依倫平150 mg,(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苯磺酸氨氯地平組45例,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均1次/d,晨服,療程24周。觀察用藥前后血壓、左心室重量指數(LVMI)等指標變化。結果2組患者治療后血壓、室間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數等指標均較用藥前顯著下降。結論依倫平可減輕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且能顯著降低血壓,不良反應相對較小。
依倫平;苯磺酸氨氯地平;高血壓;左心室肥厚
1.1 一般資料本組90例患者選自2009年月10月至2011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高血壓患者。按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高血壓診斷標準和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標準確診,收縮壓力≥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經超聲心動圖測定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LVH)。排除心、腦、腎并發癥者,繼發性高血壓患者,自身其他內科嚴重疾病如心、肝、腎、血液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等,懷孕、哺乳期婦女等。將以上篩選的病例,男51例,女39例,年齡42~80歲,平均(64.9±6.8)歲。隨機分為依倫平組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組,每組45例,治療前兩組血壓、左心室大小及重量、血液學指標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停用降壓藥2周后開始治療,依倫平組初始劑量依倫平150 mg/次,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組初始劑量為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次,晨起口服。用藥4周血壓下降后仍>140/90 mm Hg者,依倫平劑量增至300 mg/次,苯磺酸氨氯地平增至10 mg/次,兩組均用藥24周。用藥前及用藥后對患者隨訪1次,測量血壓、詢問癥狀和不良反應。用藥前和用藥后作常規12導聯心電圖和UCG檢查。同時對患者做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比較分析舒張期室間隔厚度(LVST)、舒張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張末期左室內徑(LVID),并計算左室重量指數(LVMI)等參數,并記錄不良反應。
2.1 血壓改變及對左心室肥厚的影響如表1所示,用藥后與用藥前比較,兩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顯著下降(P<0.05)。盡管如此,兩給藥之間的降壓效果無明顯差異(P>0.05);如表2所示,用藥后與用藥前比較,兩組LVST、LVPWT、LVMI均較用藥前明顯下降(P<0.05)。但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2.2 血液學指標變化如表2所示,用藥后與用藥前比較患者的血糖、血鉀、血尿酸及肝腎功能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和左心室大小及重量變化(x±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液學指標變化(x±s)
2.3 不良反應依倫平治療出現1例面部潮紅,頭痛、眩暈、心悸等,2例偶有咳嗽,程度非常輕微,患者繼續服藥都能耐受。而絡洛喜治療后出現1例頭痛,3例偶有胃灼熱感、腹瀉、疲勞繼續服藥后不良反應消失。
長期高血壓可導致LVH、心室肌排列紊亂,使心室舒張受限,最終出現心力衰。Cuspidi等[4]認為,EH患者在病程的早期或達到診斷EH標準之前,其左室往往即出現肥厚。左心室肥厚不僅與血壓增高有關,而且與體液因素特別是AngⅡ和NE關系密切[5],AngⅡ和NE可以刺激心肌細胞肥大,心肌間質纖維的增生,導致左室肥大。ARB作用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的抗高血壓藥物,ARB一方面能特異性地與AT1受體結合,阻斷由內源性及外源性的AngⅡ與AT1的結合,從而阻斷AngⅡ對血管和心肌的作用,達到降低血壓和逆轉LVH的作用;另一方面當AT1受體被阻滯以后,AngⅡ水平顯著增高可激活AT2受體,而AT2受體可產生擴張血管、調節細胞凋亡、抑制生長、抗增生的作用[6],進一步糾正高血壓引起的LVH。厄貝沙坦是一種新型非肽類ARB,對血管緊張素Ⅱ受體-1(AT1)有較強的親和力。可通過阻斷AngⅡ與AT1受體結合而阻斷其介導的包括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水鈉潴留、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促進血小板聚集、促進平滑肌細胞遷移與增殖以及交感神經興奮性升高等不利生理效應,進而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左心重構、減輕心臟后負荷、降低血壓并改善高血壓患者左室舒張功能[7]。依倫平中氫氯噻嗪減少體內鈉鹽的容量負荷使血壓下降,并通過厄貝沙坦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系統協同降低血壓。但長期單獨使用氫氯噻嗪可以出現低血鉀、血尿酸升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等不良反應,而加上厄貝沙坦聯合使用后不僅降壓作用增加,還可以由于其抑制排鉀保納的特有藥理學機理及部分興奮PPAR-g的作用,從而減少由于氫氯噻嗪引起的低血鉀并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ARB還可通過抑制腎小球遠曲小管重吸收尿酸而促進尿酸排泄[8]。厄貝沙坦和氫氯噻嗪兩藥可以互補,協同降壓。本研究也證實依倫平不良反應發生少而輕微,耐受性好,為原發性高血壓伴LVH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ACEI制劑不良反應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1]王文.《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要點解讀.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10(4):9-13.
[2]孫義蘭,李艷梅,羅旭芬,等.桂林市疊彩區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25(5):775-777.
[3]Tsioufis C,Vezali E,Tsiachris D,et al.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versu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ypertension:a Greek 6-year-follow-up study.J Hypertens,2009,27(4):744-752.
[4]Cuspidi C,MaccaG,Mdchev I,et al.Left Ventricular concentric re-modelling and extracardial target organ damag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hum hypertens,2002,16:385-390.
[5]周裔忠.舒張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的進展.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5):479.
[6]Yamada T,Horiuchi M,Dzau V J.AngiotensinⅡtype2 receptor medi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156-160.
[7]陶濤,朱平.厄貝沙坦對高齡高血壓患者左室舒張功能的影響.現代醫學,2008,36(1):40-42.
[8]Edwards RM,Trizna W,Stack EJ1 Interaction of nonpep tideangiotension II recep tor antagonists w ith the urate transporter inrat renal brush-border merbrance.J Pharmacol Exp Ther,1996,276(3): 125-1291.
中國是一個高血壓大國[1],高血壓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高血壓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疾病負擔和死因順位中均居首位[2]。隨著高血壓患病時間延長,動脈硬度增加,心臟后負荷持續增加,收縮末期室壁張力持續增強,心肌在形態學上發生了變化,導致心肌重朔-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左室肥厚是無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獨立預期因子[3]。因此,預防和逆轉高血壓LVH己成為治療高血壓的重要目標之一。
13002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