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的積極作用分析
李新
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方法選擇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58例,觀察其治療期間產生的負性情緒,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情緒,并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心理護理干預前后患者負性情緒的變化。結果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心理護理干預前明顯下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較好的改善其負性情緒,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心理護理干預;急性冠脈綜合征;負性情緒
進行心理護理干預1個月后,再次對患者進行SAS量表、SDS量表評價。患者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SAS評分為(48.35±10.52)分;SDS評分為(54.63±10.73)分。與心理護理干預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

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
注:與心理護理干預前比較,*P<0.05
評分心理護理干預前組別(n=58)SAS評分SDS 60.28±12.3564.78±11.64心理護理干預后48.35±10.5254.63±10.73*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具有病情危重、變化迅猛、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治療目標是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后,患者常由于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低、對未知預后的恐懼以及對高昂的醫療費用的擔憂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波動可誘發炎癥反應,血清IL-6、CRP、SICAM-1等水平均上升,這些炎癥細胞因子促進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并可激活巨噬細胞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不穩定而發生破裂,形成血栓,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又成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觸發因素,反過來促進病情的發生和發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此外劇烈的情緒波動還可促使冠狀動脈發生痙攣,心肌出現缺血、缺氧,誘發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和發展[6]。
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后,患者生理、心理雙方面均出現應激反應。從生理上說,患者體內兒茶酚胺水平上升,交感神經異常激活,使炎性反應增強、血小板活化、內啡肽濃度增加等。從心理上說,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精神易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對經濟負擔、家庭責任等方面的擔憂易出現自責、內疚等變化,又易產生煩躁、憤怒等情緒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棄,不積極配合治療等。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后往往無法嚴格執行醫生為其制定的康復方案、控制飲食、戒煙限酒、適度鍛煉等,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高危因素也不能進行有效控制。在生理和心理雙重影響下患者康復效果往往不佳。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糾正患者的認知行為,有效緩解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并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較好的改善其負性情緒,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1]趙冬云.急性冠脈綜合征住院患者心理應激源及各類需求調查.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148-206.
[2]欒桂霞,張寧.臨床探討情緒波動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關系.黑龍江醫藥,2011,24(2):284-285.
[3]陳力,徐春暉,龔淑梅.心理干預對冠脈綜合征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3):285-286.
[4]張登科,方德剛.綜合心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20(3): 193-196.
[5]王珠秀,侯瑞田,趙紅蓮,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心理干預研究.河北醫藥,2009,31(13):1582-1583.
[6]陳蓉,尹小華,楊靜,等.7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護理體會.四川醫學,2011,32(2):299-3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臨床常見的冠心病急危重癥,包括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等,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患者常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康復和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我院對收治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有效改善了負性情緒,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450000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關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全部患者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45~78歲,平均(60.21± 10.43)歲;體質量50~85 kg,平均(62.46±10.86)kg;病程1個月至5年,平均(3.15±1.03)年;文化程度包括大專及以上5例、高中18例、初中22例、小學及以下13例。
全部患者中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2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5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22例。入院時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癥狀,SAS評分為(60.28±12.35)分,SDS評分為(64.78±11.64)分。同時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酗酒、精神病史、近期應用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者。
1.2 心理護理干預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盡早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
告知患者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方法、配合要點和預期效果,強調配合治療對疾病預后的積極意義,使患者認識到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預后的不利影響[2]。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放松訓練,包括深呼吸、聽音樂、交談等,至少1次/d。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詳細的解釋,注意態度和藹、關心體貼,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宣泄。指導患者正視病情、面對實際。同時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和社會支持,共同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轉移消極心境[3]。心理疏導的方法可根據患者意愿選擇心理支持治療、系統心理訓練、個別心理輔導、患者互助治療等形式。心理訓練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醫師負責,0.5 h/次,2次/周[4]。
1.3 判斷標準
1.3.1 焦慮程度評價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焦慮程度,共20項內容,均采取4級評分法。各項得分相加得到總粗分,乘以系數1.25后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以標準分50分為臨界值,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1.3.2 抑郁程度評價采用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抑郁程度,共20項內容,均采取4級評分法。各項得分相加得到總粗分,乘以系數1.25后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以標準分53分為臨界值,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5]。
1.4 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