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清,柯晶晶,謝 明,符 亮
(重慶理工大學 a.汽車零部件制造及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重慶汽車學院,重慶 400054)
發動機速度特性是在試驗臺架上測出來的,轉矩特性是速度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試驗因素的不確定性導致測試結果不能很好地接近理論值,得到的發動機特性圖與理想情況有一定差異,難以理解和運用[1]。因此,對發動機轉矩特性進行詳細分析,完善汽車驅動力圖及其他相關圖形,使汽車相關理論更加直觀、易懂,更有利于對汽車動力性的分析。
某汽車發動機的外特性及部分負荷特性下的轉矩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發動機的轉矩特性曲線后段都停留在“半空中”,沒有與轉速軸相交,這不合理。在從0~100%的任一油門開度下,不給發動機施加任何負載時,發動機都有一個空載轉速。例如,保持發動機空載,節氣門全開,發動機會有一個最高空載轉速,而在轉矩特性圖中看不出這一點。這是因為:發動機特性圖是通過試驗得到的,對某一特定的發動機,它都有設計工況點(或稱標定工況)。所謂工況的標定,是指制造廠商根據內燃機產品的性能和用途,規定該產品在標準大氣壓條件下所輸出的有效功率及對應的轉速[2]。在進行試驗時,發動機都是在有限的轉速和轉矩范圍內正常運行,超出了標定轉速發動機就會發出轟鳴聲,此時若轉速繼續增加會損壞發動機,影響其使用壽命,試驗裝置會發出警報聲,因此不宜再使發動機轉速增加。所以,圖1中的發動機轉速到了標定轉速后不再增加,導致扭矩曲線和橫軸不會相交。然而,在進行理論研究時,應當全面考慮發動機工況,對特性圖加以修正。汽車理論教材中的汽車驅動力-行駛阻力平衡圖顯示:有些擋位的驅動力曲線和阻力曲線沒有交點,這樣就體現不出汽車在該擋位行駛時所能達到的最高車速;若驅動力曲線始終在阻力曲線上方,則汽車會一直加速,而該圖中的最高車速就是曲線末端的車速,這顯然不合理,因此應對該圖形加以修正。另外,汽車的加速度和汽車所能爬上的最小到最大坡度是連續而非間斷的,所以這些相關圖形都應加以完善。

圖1 發動機外特性及部分負荷特性下的轉矩曲線
根據以上分析,從發動機試驗數據出發[4],對數據進行擬合插值,繪出發動機外特性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修正后的發動機外特性曲線

以及汽車行駛方程式,對驅動力-行駛阻力平衡圖進行修正,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到,Ft5曲線和Ff+Fw曲線的交點所對應的速度就是umax,虛線部分是部分開度下的5擋驅動力曲線[1]。從中還可以看出汽車在不同擋位行駛時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由汽車的行駛方程式得


圖3 修正后的某汽車驅動力-行駛阻力平衡圖
在計算加速度時,假設Fi=0,根據式(3)算出各擋節氣門全開時的加速度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修正后的汽車加速度曲線
根據汽車行駛方程,假設du/dt=0,則坡度

轉化成度數,即為

根據式(4),修正后的爬坡度如圖5所示。

圖5 修正后的某汽車爬坡度
從圖5可看出汽車各擋所能爬上的最大坡度,并且每擋的爬坡度都是連續的,符合實際情況。轎車的低擋驅動力是用以獲得良好的加速性能的,所以計算中求得的爬坡度很大,大大超出實際要求的爬坡能力。因此,對于轎車而言,1擋一般不是按照上坡能力設計,而是按照加速能力設計[3]。
從圖1可以看到,在大油門開度下,曲線先升后降,在中小油門開度下曲線都是下降的。在這里需指出:曲線上升區間是非穩定工作區,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發動機不會在此區間工作;而曲線的下降部分都是穩定工作區域,汽車行駛時發動機在此區間工作。下面以某一油門開度下的轉矩特性為對象進行具體分析。
如圖6所示,曲線Ttq為發動機轉矩特性曲線,曲線Tr為負載轉矩特性曲線。只有當發動機發出的轉矩Ttq與工作機械消耗的轉矩Tr相等時,兩者才能在一定轉速下按一定功率穩定工作[2]。在最大轉矩點右端,點r、s、t為穩定工作點,發動機的輸出轉矩與負載轉矩相平衡。設s點為原穩定工作點,Ttq=Tr,對應的發動機轉速為ns。當汽車下坡時,阻力特性曲線會平移下降到T'r,即阻力矩減小時,原來的輸出轉矩Ttq>Tr,轉速會上升,工況點將會沿特性曲線右移到達新平衡點t;當汽車上坡時,阻力特性曲線平移上升到T″r,即阻力矩增大時,原來的輸出轉矩Ttq<Tr,轉速會下降,工況點將會沿特性曲線左移到達新平衡點r。

圖6 輸出與負載轉矩特性分析
然而,在最大轉矩點左端,情況卻相反。如圖7所示,設f點為當前穩定工作點,Ttq=Tr,對應的發動機轉速為nf。當阻力特性曲線下降為T'r,即阻力矩減小時,原來的輸出轉矩Ttq>Tr,轉速會上升,工況點應該沿特性曲線右移到達某一新平衡點,而在圖7中穩定工作點卻向左到達e點,表示負載轉矩減小,發動機轉速還在下降,這是不合理的。同理,當阻力特性曲線上升為T″r,即阻力矩增大時,原來的輸出轉矩Ttq<Tr,轉速會下降,工況點應該沿特性曲線左移到達某一新平衡點,而在圖7中工作點卻向右到達g點,表示負載轉矩增大,發動機轉速還在上升,這也不合理。

圖7 輸出與負載轉矩特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得,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會在圖7中所示的最大轉矩點的左端這一區間穩定工作。從轉矩特性圖中可以看到,隨油門開度的減小,最大轉矩點會左移,其右邊區域都是工作區。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通常是在中小油門開度下運行,即都會在穩定區工作,符合上述分析。
在驅動力-行駛阻力平衡圖中,若考慮坡道阻力,則阻力曲線會平行上移,如圖8所示。

圖8 不同阻力下的驅動力-阻力平衡圖
圖8中分別畫出了汽車在坡度為0.23和0.40的坡道上行駛時的阻力曲線,根據阻力曲線可以得出:
1)汽車在爬坡時,應該降低擋位提高驅動力,否則爬不上去。比如要爬上22.6°的坡,只能選用1擋或2擋。
2)轉矩特性曲線左端是非穩定工作區,從圖中看到,若遇到38.0°的坡,則只能選用1擋爬坡,這時候會有2個穩定工作點,對應2個穩定速度,這不符合實際。所以,轉矩曲線最大轉矩點右端才是穩定工作區。
對發動機特性進行了分析,修正了汽車驅動力圖、加速度圖、爬坡度圖,對實際駕駛中出現的現象進行了合理的解釋。
指出了發動機特性曲線最大轉矩點左端區間為不穩定工況,汽車在實際行駛中不會在此區間工作。該結果為汽車動力學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同時也對汽車理論知識的完善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后續研究包括完善發動機模型,對以油門開度和轉速為橫坐標、以輸出轉矩為縱坐標的發動機特性曲面進行分析,考慮等功率下如何合理選擇擋位的問題,更加深入地研究汽車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
[1]余志生.汽車理論[M].4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劉永長.內燃機原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3]陳蔭三,余強.汽車動力學[M].4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楊昭.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動力性建模及仿真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5]吳建華.汽車發動機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萬德永,王友林.內燃機性能試驗數據的計算機處理與作圖[J].柴油機,2000(1):18-23.
[7]趙亞男,趙福堂,劉碧蓉.汽車發動機特性仿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8,32(1):97 -100.
[8]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PG/Gasoline Bi-fuel Passenger Car PFI Engines[Z].Aaraf S S.Thipse:P.K.Saxena.SAE,2007.
[9]廖林清,張東方,屈翔,等.基于 AMESim的DCT車輛起步與換擋過程仿真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5 -11.
[10]歐健,熊峰.并聯混合動力汽車起步過程TCS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