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周鐵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非酒精性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臟損傷,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可以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當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呈日漸增多的趨勢。本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80例,觀察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或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1.0±7.2)歲,體質肥胖患者28例(體重指數>24 kg/m2),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1 mmol/L)9例,高黏血癥31例,24例有右上腹不適、乏力、納差等不同程度癥狀,病程2~20年;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1.0±7.4)歲,體質肥胖患者29例(體重指數>24 kg/m2),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1 mmol/L)8例,高黏血癥32例,25例有右上腹不適、乏力、納差等不同程度的癥狀,病程3~19年。兩組病例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根據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診斷標準擬訂[1]:(1)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40 g,女性每周<20 g;(2)HBV或HCV現癥感染標志物陰性;(3)可有乏力、肝區隱痛、消化不良、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4)可有過度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相關組分;(5)血清轉氨酶(以ALT、AST為主)和γ-谷氨酰轉肽酶大于正常值上限1.5倍并持續4周以上;(6)肝臟B超或CT等符合彌漫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標準;(7)肝活體組織檢查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8)排除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導致脂肪性肝病的特定疾病;凡具備以上第1~5項和第6或第7項中任一項者可確診。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1)肝功能異常者注意休息;(2)適當體力活動,以感覺不疲勞為準,控制體重;(3)調整飲食結構,以低脂低糖為主要飲食;(4)煙酸片0.1 g,3次/ d,口服,維生素C片0.1 g,3次/ 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疏肝健脾活血法,組成基礎方:柴胡、白芍、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川芎、丹參,并隨癥加減。右肋痛加玄胡、川楝子,黃疸加茵陳、山梔子、金錢草,轉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3個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服其它保肝和降脂藥物。
1.4 觀察指標 癥狀體征包括納差、腹脹、肝區不適、肝腫大等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肝功能檢驗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ALT、AST、TG、TC的變化;肝臟彩超對比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肝臟脂肪變的程度變化。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定標準[2]。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及B超檢查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肝功能正常,血脂下降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30%,B超檢查肝臟形態及實質明顯改善;有效:癥狀體征減輕,肝功能好轉,血脂下降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TG下降≥20%,B超檢查肝臟形態及實質相對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有效率為77.5%,治療組為92.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治療后肝功能血清酶ALT、AST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組療效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在調節血脂方面,兩組治療后TG、TC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療效更明顯。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血脂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血脂變化情況(±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TC(mmol/L) TG(mmol/L) AST(U/L) ALT(U/L)治療組 治療前 2.71±0.57 3.62±0.61 119.25±36.26 97.20±36.79(n=40) 治療后 1.16±0.22*△ 1.57±0.33*△ 39.76±17.25*△ 33.64±17.29*△對照組 治療前 2.57±0.78 3.51±0.62 121.07±33.57 103.20±41.27(n=40) 治療后 1.82±0.45* 2.19±0.58* 52.14±25.34* 61.16±33.28*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多種原因使肝臟脂肪代謝障礙,脂肪在肝臟組織細胞內貯積,其貯量超過肝濕重的5%以上,或肝組織有50%以上的肝細胞脂肪化時,即發生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屬中醫“脅痛”、“肝痞”、“積聚”、“痰濁”等范疇,病因病機多為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積聚成痰,痰濁內停;肝失疏泄,氣機郁結,血瘀經絡,痰瘀互結,滯于肝臟所致。證屬本虛標實,濕熱、痰濁、氣滯、血瘀是標實,肝脾腎虧虛為本虛。中醫治療應以疏肝健脾活血通絡為基本方。疏肝可使肝木條達,氣機升降有常,氣行則血行,血行則利于通絡;健脾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使氣血精微化生有常,同時增強袪濕化痰濁的功效。
治療組中應用基本方為柴芍六君湯加川芎、丹參而成,柴胡、白芍疏肝柔肝,有顯著保肝、護肝的作用;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陳皮、半夏助君藥健脾化痰;川芎、丹參活血通絡作用;諸藥合用,重在疏肝、化痰、活血、調暢氣血運行,諸法合用,疏通了氣、血、痰之間的聯系。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丹參具有抗肝纖維化,降低肝脂,特別是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3],丹參可改善肝組織微循環,從而減少肝內纖維增生,促進肝損傷肝細胞修復[4]。
本院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臨床觀察表明,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和血脂水平,B超檢查肝臟形態及實質,療效明顯改善,且治療費用低,未發現不良反應,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脂肪肝的優勢,值得推廣。
[1] 陸再英.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3.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8.
[3] 張曉明.健脾化濁治血化瘀為主治療肝功能異常性脂肪肝32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7,7(2):120.
[4] 朱躍科,段鐘平,王寶恩,等.芪參益氣滴丸抗大鼠肝纖維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