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欽 彭明 陳鳳桂 葛衛平 李偉濂 饒漢榮
股骨頸骨折是指位于股骨頸基底部到股骨頸頭頸交界部的髖部骨折。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肌力減退,穩定度差,容易跌倒,因此成為老年人的常見病。尤以老年女性較多,該骨折部位特殊,病程長,并發癥多,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治療效果至今仍欠滿意。隨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廣泛應用,其在股骨頸骨折治療領域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本研究主要對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6例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男32例,女54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7.2±8.3)歲;左側股骨頸骨折55例右側31例;新鮮骨折64例,陳舊性骨折22例;骨折原因:摔跌傷26例,交通事故傷34例,墜落傷10例,其他原因1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人工股骨頭置換組(41例)和內固定組(4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其病情和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牽引,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股骨頸骨折情況。為預防感染,術前 ld給予抗生素治療。根據患者的一般狀況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內固定患者取平臥位,軟枕墊于患側,抬高臀部,在X線機監控是否復位,復位不理想者切口復位,復位滿意后根據內固定材料類型選擇合適手術入路,復位內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患者全部采用非骨水泥假體,采用髖關節后外側切口,切開后關節囊,取出骨折近端的股骨頭,去除碎骨塊,清除干凈髖臼圓韌帶窩內的軟組織,選用合適型號的人工股骨頭,切除多余的股骨頸,植入人工股骨頭假體,保持俯傾40°及前傾20°,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縫合關節囊、外旋肌群,逐層縫合切口[2]。術后監測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規應用抗感染藥,預防性抗凝治療如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等;抬高患肢15°并置外展中立位,防止關節脫位;48 h內拔除引流管,加強功能鍛煉;適當補充鈣質、高蛋白和維生素,并給予系統化的心理康復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下地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隨訪1年,臨床療效采用Harris評分[3]評價髖關節功能:總分為100分,其中疼痛占44分,功能占47分,畸形占4分,關節活動占5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69分以下為差,以優和良計算優良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或t'檢驗,等級型資料采用 Ridit法進行,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與人工股骨頭置換組比較,內固定組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縮短45.2%和24.9%,出血量減少35.4%,而下地時間延長了338.5%,在統計學上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術后1年進行評估,發現人工股骨頭置換組優良例數為35例(占85.4%),而內固定組僅為30例(占66.7%),兩組在統計學上均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人工股骨頭置換組發生1例感染,內固定有1例出現感染,經對癥處理后均痊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如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注:與人工股骨頭置換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下地時間(d)住院時間(d)人工股骨頭置換組41 92.4±23.7 315.4±56.9 11.7±5.4 19.3±3.5內固定組 45 50.6±11.4** 203.8±42.3** 51.3±21.2** 14.6±2.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由于骨質疏松和動作遲鈍等因素,股骨頸骨質脆弱,且承受應力較大,只需很小的旋轉外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轉等即可引起骨折。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目標是消除疼痛,早期活動,減少臥床所致的各種嚴重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褥瘡、深靜脈炎及肺栓塞、泌尿系統感染,改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4]。要達到這個目標,外科手術治療是較為有效的方法。研究顯示,與非手術治療比較,外科手術治療可減輕患者痛苦,護理方便,增加生存時間,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5]。
手術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已被公認,究竟選用哪種手術方法目前觀點尚不一致,方法的選擇與患者的年齡、骨折類型、健康狀況、活動水平等因素有關[5]。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治療高齡有移位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短且關節功能的恢復較好,可有效避免術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適合術后活動較多的老年患者,但其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內固定手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較少破壞股骨頭的血運的特點,但術后并發癥較多如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再次手術的風險。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短,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療效已被肯定[6,7]。本研究的結果發現,人工股骨頭置換患者可在較短時間下床活動,1年后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內固定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內固定組無顯著性差異,但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術后髖關節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總之,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應根據骨折類型、患者的身體情況及經濟條件選擇恰當的術式,發揮每種術式的優點。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較為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左才紅,陶忠亮,黃照.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1):49-51.
[2] 王延忠,鄭雪玉.人工股骨頭置換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比較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0):193-194.
[3] 劉志雄.骨科常用診斷分類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68-270.
[4] 衛小春.髖關節置換-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中華醫學雜志,2005,85(46):3243-3244.
[5] 韋中陽.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16-317.
[6]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52,859.
[7] 劉波.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選擇及療效分析.吉林醫學,2011,32(6):11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