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韋統友,張廣蘭
(1.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滕州 277500;2.滕州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滕州 277500)
嬰幼兒病毒性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嚴重者可以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該病多發生在秋冬季,主要由輪狀病毒(Rotavirus,RV)、腸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人杯狀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CV)和人星狀病毒(Astrovirus,HAstV)等引起。為了解棗莊地區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病原特點,有效地指導臨床預防和治療,本研究對941例腹瀉患兒的糞便標本進行了病毒學檢測。現報告如下。
滕州婦幼保健院和棗莊市婦幼保健院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間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急性腹瀉患兒941例,其中男487例,女454例。年齡1個月~5歲,其中<6個月125例,6個月~1歲243例,1歲~2歲207例,2歲~3歲137例,>3歲229例。
1.2.1 RV 抗原檢測 取患兒糞便,采用膠體金法,RV 抗原檢測試劑盒由艾康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提供,按說明進行檢測。
1.2.2 AdV 抗原檢測 取患兒糞便,采用膠體金法,AdV 抗原檢測試劑盒由珠海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按說明進行檢測。
1.2.3 HuCV 抗原檢測 取患兒糞便,采用ELISA 法,IDEIATMnorovirus 試劑盒由DakoCytomation 公司提供,按說明進行檢查。
1.2.4 HAstV 抗原檢測 取患兒糞便,采用ELISA 法,HAstV 抗原檢測試劑盒由深圳市科潤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按說明進行檢測。
1.2.5 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941例腹瀉患兒中,RV 引起的腹瀉442例,陽性率為46.97%。6個月~1歲組RV 抗原陽性率最高,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6.82,P<0.01)、與1~2歲組差異無顯著性(χ2=0.09,P>0.05)、與 2~3 歲組差異有顯著性(χ2=9.60,P<0.01)、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5.28,P<0.001)。1~2歲組RV 抗原陽性率僅次于6個月~1歲組,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5.26,P<0.05)、與2~3歲組差異有顯著性(χ2=7.59,P<0.01)、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2.06,P<0.01)。由此看出6個月~2歲幼兒RV 抗原陽性率最高,此年齡段最易感(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腹瀉患兒RV 抗原檢測結果
AdV 引起的腹瀉83例,陽性率為8.82%,其中12例同時合并輪狀病毒感染。6個月~1歲年齡組的AdV 抗原陽性率最高,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99,P<0.05)組、與1~2歲組差異無顯著性(χ2=0.002,P>0.05)、與 2~3歲差異有顯著性(χ2=6.18,P<0.05)、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1.26,P<0.01)。1~2歲組與其他年齡組的AdV 抗原陽性率比較,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69,P<0.05)、與2~3歲組差異有顯著性(χ2=5.82,P<0.05)、與3歲以上差異有顯著性(χ2=10.54,P<0.01)。結果顯示,6個月~2歲幼兒AdV 抗原陽性率最高,此年齡段最易感(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腹瀉兒AdV 抗原檢測結果
HuCV 引起的腹瀉64例,陽性率為6.80%,其中7例同時合并輪狀病毒感染。6個月~1歲年齡組與其他年齡組的HuCV抗原陽性率最高,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80,P<0.05)、與 1~2 歲組差異無顯著性(χ2=0.04,P>0.05)、與2~3歲差異有顯著性(χ2=5.81,P<0.05)、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59,P<0.01)。1~2歲年齡組與其他年齡組的HuCV 抗原陽性率比較,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08,P<0.05)、與2~3歲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98,P<0.05)、與 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9.28,P<0.01)。結果揭示,6個月~2歲幼兒HuCV 抗原陽性率最高,此年齡段最易感(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腹瀉兒HuCV 抗原檢測結果
HAstV 引起的腹瀉62例,陽性率為6.59%,其中4例同時合并輪狀病毒感染。6個月~1歲年齡組與其他年齡組的HAstV 抗原陽性率比較,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36,P<0.05)、與 1~2 歲組差異無顯著性(χ2=0.002,P>0.05)、與2~3歲組差異有顯著性(χ2=5.31,P<0.05)、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1.29,P<0.01)。1~2歲年齡組與其他年齡組的HAstV 抗原陽性率比較,與6個月以下組差異有顯著性(χ2=4.08,P<0.05)、與2~3 組歲差異有顯著性(χ2=4.98,P<0.05)、與3歲以上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60,P<0.01)。由此得出,6個月~2歲幼兒HAstV 抗原陽性率最高,此年齡段最易感(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腹瀉患兒HAstV 抗原檢測結果
男女RV 抗原陽性檢出率差異有顯著性(χ2=15.63,P<0.01)(見表5)。

表5 不同性別腹瀉患兒RV 抗原檢測結果
男女患兒AdV 抗原陽性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χ2=0.84,P>0.05)(見表6)。

表6 不同性別腹瀉患兒AdV 檢測結果
男女患兒HuCV 抗原陽性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χ2=0.56,P>0.05)(見表7)。

表7 不同性別腹瀉患兒HuCV 檢測結果
男女患兒HAstV 抗原陽性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χ2=3.30,P>0.05)(見表8)。

表8 不同性別腹瀉患兒HAstV 檢測結果
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10萬嬰幼兒死于腹瀉有關疾病及其并發癥。引起嬰幼兒腹瀉的病原至少有20 余種,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對棗莊市5歲以內秋冬季腹瀉患兒進行了病毒監測,結果顯示,該市嬰幼兒腹瀉的病原特點是,主要病原為RV,其次是AdV,再次是HuCV 和HAstV,其感染率分別是46.97%、8.82%、6.80%和6.59%。發病的年齡特點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病率相對較低,6個月~2歲幼兒最易感,腹瀉發病率高;3~5歲的幼兒腹瀉發病率降低。原因是6個月之內的幼兒有通過母體胎盤和初乳獲得的IgG 和分泌型IgA,免疫力較強,6個月之后從母體獲得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的免疫系統尚在發育中,合成的抗體較少,抗感染能力弱,所以易感,腹瀉發病率高。2歲后小兒的免疫系統發育逐漸完善,免疫力逐漸增強,腹瀉發病率相應降低。性別特點是,RV 引起的腹瀉男性高于女性,AdV、HuCV 和HAstV 引起的腹瀉性別差異無顯著性。由于氣候因素、地理環境和衛生條件等的差異,不同地區不同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的發病率也有明顯差異。
RV 屬RNA 病毒,是呼腸孤病毒科中的一個屬,至今已經有A~G 7個組,引起腹瀉的主要是A 組,5歲以下的兒童都要至少經歷一次輪狀病毒感染[1]。RV 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也有報道經呼吸道傳播[2],故RV 既可引起社區感染,也可引起院內感染。本研究發現,RV 引起的腹瀉占整個住院患兒的46.97%,表明輪狀病毒仍然是導致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病原體,6個月~2歲的幼兒陽性率高,2歲后逐漸減少,男性明顯高于女性。RV引起腹瀉的機制是該病毒侵犯近端小腸粘膜,也可累及全部小腸甚至結腸,在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內引起細胞變性與脫落。位于隱窩部的基底細胞,加速向頂部移行以取代之。由于移行過速,基底細胞未能充分發育,致使上皮細胞由柱狀上皮變為立方上皮,除仍保持其原有的分泌特征外,吸收功能則明顯不足。由于含有豐富的Na+-K+-ATP 酶的頂部細胞的受損,細胞對Na+的吸收轉運發生障礙,造成大量水分與電解質在腸內聚積,引起吸收障礙性腹瀉。粘膜上皮細胞的病變,使刷狀緣表面的雙糖酶活性減少,雙糖不能水解為單糖,反被腸道內細菌分解,產生有機酸,增加腸內滲透壓,滲入大量水分,導致滲透性腹瀉的發生。
AdV 屬DNA 病毒,分布于腺體中,如扁桃體、腸系膜淋巴結。人腺病毒共有51個血清型,腺病毒40 型和41 型稱AdV,與嬰幼兒腹瀉有關。AdV的傳播方式主要是人與人之間接觸含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直接傳播,一般為散發,也可在幼兒園和兒科病房流行。本研究發現,AdV 引起的腹瀉僅次于RV引起的腹瀉,6個月~2歲幼兒陽性率最高,男女陽性率差別無顯著性,與國外報道一致[3]。AdV 主要感染空腸和回腸,使腸粘膜上皮細胞變小、變短、細胞變性溶解,導致小腸吸收功能障礙,引起腹瀉。
杯狀病毒屬RNA 病毒,杯狀病毒科分為4個屬,分別是Lagovirus、諾瓦克樣病毒、札幌樣病毒和Vesivirus。其中,Lagovirus 和Vesivirus 感染動物,而諾瓦克樣病毒(NLV)和扎幌樣病毒(SLV)則主要感染人,二者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HuCV)。HuCV 是引起非細菌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通過食物、水和人與人傳播,常在醫院、餐館、學校、幼兒園、家庭及其他人群中引起暴發。本研究揭示,6個月~2歲幼兒HuCV 腹瀉陽性率高,2歲以后明顯降低;男女陽性率差別無顯著性。JingY 等報道[4],6個月以內的嬰兒HuCV抗體陽性率均較高,間接反映了成人的高感染率,6個月以后感染率升高迅速。HuCV 引起腹瀉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由于HuCV 變異性很大,抗體有效的保護作用不強,因此各年齡組人群均可受染發病[5]。
HAstV 屬RNA 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急性病毒性腸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散發或暴發流行。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接觸被HAstV 污染的食物、水及物體表面均可引起傳染[7]。本研究得出,HAstV 感染多發生在6個月~2歲的幼兒,男女差別無顯著性,與何國芳報道[6]的一致。HAstV 感染有明顯的季節性,我國流行主要在冬季,與輪狀病毒流行季節相似。HAstV 引起腹瀉的機制仍不完全清楚,譚冬梅等報道[8]HAstV 可能破壞小腸粘膜上皮細胞,改變小腸雙糖酶活性或離子通道,使腸吸收功能受損,分泌增加,或是引起小腸上皮細胞屏障通透性增加,最終導致滲透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目前尚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特異性疫苗還未使用,因此應加強水源、食物及環境衛生的管理,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盡可能防止嬰幼兒腹瀉的流行及傳播。病毒性腹瀉也沒有特效治療方法,抗生素治療無效,可試用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但療效尚不肯定,早期采用病毒唑治療,能相對縮短病程。對于本病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通過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根據脫水程度補液,絕大多數患者可予口服,對反復嘔吐或嚴重脫水者可先給靜脈輸液。
[1]劉寶風,賈融和,李立芳,等.山西陽泉地區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特點及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37(10):1047-1048.
[2]Sanimas B,Gonz'alez G,Gonza'lez R,et al.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tavirus disease during five years of surveillance in Venezuela[J].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10S):161-167.
[3]Filho EP,Dacostafria NR,Fiaho AM,et al.Adenovirus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hospitalized and community children up 5 years old in rio de Jaleiro and Salvador,Brazil.J Med Microbiol,2007,56(3):313-319.
[4]Jing Y,Qian Y,Huo Y,et al.Secroprevalence agaigst Norwolk-like Human caliciviruses in Beijing,China[J].J Med Virol,2000,60(1):97-101.
[5]DuPing Zheng,Tamie Ando,Rebecca L,et al.Noro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sed strain nomenclature[J].Virology,2006,346(2):312-323.
[6]何國芳.星狀病毒感染的研究現狀[J].安徽醫藥,2004,8(4):297-298.
[7]welter JE,Mithcell DK.Role of astroviruses in childhood Diarrhea[J].Current Opinionin Pediatrics,2000,12(3):275-279.
[8]譚冬梅,鄧麗麗.人星狀病毒研究進展[J].應用預防醫學,2009,15(4):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