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清 趙磊
(天津股權交易所,300457)
(第一作者為天津股權交易所副總裁)
2012年10月31日,天津濱海新區,聲聲鑼響伴隨著陣陣掌聲和歡呼聲,天交所第四十次掛牌儀式為這個金秋十月又帶來了一批豐碩的果實。至此,天交所市場累計掛牌企業已達215家。
天交所,這個中國場外交易市場的勤勞耕耘者,不僅在收獲著豐收的果實,還收獲著新的“果園”:“十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天交所山西長治代表處揭牌;10月19日,天交所與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共同設立天交所業務代表處。
仔細了解后不難發現,在天交所目前有派出機構的地區,如山西和湖南等地都有自己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但為何當地企業仍愿意在天交所市場進行掛牌融資?
答案就在天交所4年創新發展的成果中。截至目前,與天交所簽署合作協議的地區共計20個省45個市。天交所業務范圍已經覆蓋全國31省119市,形成了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業務網絡。各地政府紛紛與天交所建立合作,充分說明了天交所市場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規范、孵化和培育功能,也彰顯了天交所市場對各地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作為我國首家享受國務院先行先試政策的股權交易所,天交所于2008年9月在天津濱海新區正式成立,當之無愧地成為探索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的先驅者。經過4年的創新發展,天交所始終將先驅者的優勢保持并擴大,逐漸完成了從先驅者向領跑者的華麗蛻變,奠定了在我國場外交易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4年來,位于改革開放前沿天津濱海新區的天交易所依靠國務院政策支持,率先在國內探索公司制股權交易所的運營,徹底摒棄行政事業單位效率低、觀念舊、內耗大等先天劣勢,積極從市場需求出發,全力為市場服務,一切取自于市場進而再反哺市場,不斷將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始終堅持“貼近市場需求創新,立足市場服務生存;借助市場機制發展,培育市場自治約束”的發展方針,從而走上了市場規模快速且穩步擴大的可持續發展良性軌道。
“要為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創造條件”,這是《國務院關于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批復》(國函[2008]26號)中的明確要求。天交所用4年的時間創造了這樣的條件:公司制運營,市場化運作,借鑒國外先進交易制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場外交易市場監管體系 中國資本市場第三極的輪廓已初步顯現,這也是天交所為貫徹國家戰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同時,自2008年9月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市場化”烙印的天交所,隨著4年來的規范運營發展,“市場化”已經成為天交所的奪目光環。天交所用4年的創新發展成果引領了中國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方向,并成為其他股權交易市場的借鑒模板。
貫徹國家戰略,走市場化道路,這就是天交所業務擴張的密碼箱。

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滬深股市歷經20余年的發展,實現了幫助國企解困,助推民企發展,豐富社會投資渠道等歷史任務。但無法掩蓋的是,中國短短20余年的資本市場歷史已經暴露出了諸多先天不足和后天弱點。尤其是融資功能變味和投資功能弱化讓滬深市場備受詬病。
新任證監會領導上任以來,從IPO、分紅、退市等環節多管齊下,已經為中國較高層次資本市場勾勒出未來的發展方向。更為重要的是,場外交易市場在新領導變革與創新的新思路下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
答案逐漸清晰。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在于服務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又在哪?不僅僅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更在中國282個地級市、374個縣級市、1642個縣和2861個縣級行政區之中。
天交所4年來始終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把資本市場的觸角不僅延伸到全國的大中城市,更覆蓋到22個省、71個市的田間地頭。目前已經設立的5個派出機構由北向南依次在河北滄州、山東濰坊、山西長治、湖南岳陽和福建晉江貫穿了中國大地。
天交所的業務在不斷擴張,市場發展日新月異,但不管到什么時候,天交所業務擴張和市場發展的唯一目標始終是服務于由廣大中小微企業構成的實實在在的與民生,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實體經濟。
2012年1月19日,中國證監會新任領導親臨天交所調研指導。之后,以天交所為代表的場外交易市場日益得到來自于政府高層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場外交易市場的又一個春天已經來臨,天交所也將不會辜負方方面面的期望,再接再厲,銳意進取,不斷收獲更加豐盛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