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紅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出口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美國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在我國外貿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經濟,為了拯救國內產業,美國正不遺余力地運用各種貿易保護手段爭取利益最大化,導致中美貿易摩擦頻發。今年7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總法律顧問蒂姆·賴夫在一次發言中表示將加大對中國產品運用貿易救濟的力度,預示著今后中美貿易也不會風平浪靜,必將出現更多的貿易爭端。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在90%產品出口的背景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貿易保護壁壘,不得不面對極為復雜和困難的國際貿易環境。從2011年末開始,美國接連運用貿易救濟和知識產權武器對進口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限制。從某種意義上說,光伏產業的遭遇是我國對美整體出口形勢的縮影,從中折射出后危機時期美國貿易保護的新趨勢,探究光伏企業的應對之道對其他產業來說也不無借鑒意義。
長期以來,歐洲占據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份額,但美國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如圖1所示,2011年美國光伏發電裝機量有大幅增加,四季度達到776.2MW,環比增加了115%以上。2011年我國對美光伏產品出口也有較大增長(如圖2),已占美國市場份額的47.5%。然而,2012年以來我國對美出口遭遇寒流,一季度環比下降1.6%。而據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6月份中國太陽能電池對美出口金額同比下降了60%。這一不利態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的影響。
2011年10月19日,德國SolarWorld等七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75家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2012年上半年,美國商務部已分別對我光伏產品做出“反傾銷”和“反補貼”初裁,分別征收31.14%~249.96%和2.9%~4.7%的關稅。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總稅率提高了35%以上,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

圖1 2010-2011年美國光伏發電裝機量

圖2 2011年以來我國光伏產品對美出口態勢
傳統上美國對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般只進行反傾銷調查,不作反補貼調查,但這一政策在2007年被打破。此后,我國越來越多的產品遭遇了美國的“雙反”調查或反補貼調查,反補貼成為貿易救濟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歐美國家一而再三的對我國新興產業展開“雙反”。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承認,反補貼調查將會成為貿易救濟的主要手段之一。
2011年11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決定對部分集成太陽能發電系統啟動337調查,理由為涉案企業侵犯了用于簡化太陽能電池組件安裝及降低安裝成本的兩項專利。盡管相關程序仍在進行,這已充分表明美國將運用知識產權武器對中國光伏生產商設限。
知識產權爭端一直是中美經濟利益沖突的重要表現。近年來,美國對我國產品頻頻發起337調查,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美國共發動29起337調查,其中涉華11起,分別涉及電子、輕工業、機械以及化學工業。與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相比較,知識產權調查的危害性更大,一旦被調查企業敗訴,就可以使我國被調查產品永久的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目前,337調查在我國涉及的產品范圍十分廣泛,新能源產業作為美國的支柱產業,顯然是重點調查的對象。
我國光伏產業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目前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近些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迅速擴張,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核心技術基本上還是由發達國家控制著。在多晶硅提純切片及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和工藝方面,我國企業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眾多行業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主要由發達國家根據自身的技術發展水平而制定,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由于經濟技術水平的落后往往受限。從歷史經驗來看,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上的落后容易導致技術貿易壁壘的形成,從而影響產品的出口。
近年來,美國頻頻對我國新興產業提起貿易救濟調查。繼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遭遇美國雙反調查之后,2012年1月,美國再次對我國風電設備啟動雙反調查。據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上半年,我國共遭遇42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美國發起的調查涉及化工、機械、金屬制品、造紙等行業,不乏新興產業。目前,我國新興產業遭受貿易摩擦最集中的是通信產業和清潔能源兩大領域,這些產業是美國傳統支柱產業,也是美國“再工業化”重點產業。因此,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更應及時防范和應對國外貿易摩擦。
面對美國的貿易壁壘,中國光伏企業沒有沉默,而是聯合起來共同應訴。針對SolarWorld提出的“雙反”調查,中國14家主要光伏企業組成了聯合應訴團隊,在產業損害調查的程序中以一個聲音、一個步調進行聯合抗辯;在美國作出“雙反”初裁后,21家國內企業又成立了“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共同應對。當然,應訴并不一定勝訴,但應訴的企業畢竟能夠掌握主動權,而不應訴的企業就基本上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例如,浙江一共有380家太陽能企業,其中20多家企業在此次“雙反”初裁后會被收取35%左右的反傾銷稅,另有200多家企業因為未能參加應訴,而被要求交納高達200%的反傾銷稅。
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目標國家,變國際貿易為國內貿易,是規避貿易壁壘的有效手段。國內光伏企業已經邁出了這一步,尚德、阿特斯等企業已經紛紛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建設組件工廠。產能為200兆瓦的組件工廠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開工建設,在發達國家設廠勢必要面臨更高的成本,但考慮到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漸增加,這種以直接投資取代單一出口的模式或是更好的選擇。
歐美政府對新能源項目也存在補貼行為。例如SolarWorld僅在2007年美國俄勒岡州新廠建設項目中就接受了約43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和公共補貼。歐美的這種雙重標準使得國內企業也可以利用WTO貿易規則,與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今年7月2日,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和洛陽中硅等企業代表國內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提交了書面申請,請求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7月20日,商務部宣布對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這種反制將使美國認識到,貿易摩擦是一柄雙刃劍,并不能真正達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標。
利用行業協會、國際知名中介、海外商會等民間機構與國外企業加強溝通交流,可以通過國外企業改變該國政府的貿易政策。由于中國光伏出口對美國上下游產業和就業的巨大帶動效應,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應對工作得到了部分美國光伏企業的支持。例如,美國“平價太陽能電力聯盟”(Coalition for Affordable Solar Energy,CASE)是100多家美國企業組成的聯合體,涵蓋美國光伏產業鏈的各個環節。CASE歡迎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出口,并對中國光伏企業在“雙反”調查中的立場表示支持。他們認為SolarWorld的行為將破壞全球光伏產業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威脅美國的數萬就業機會,并強烈要求SolarWorld撤回申請。這些活動將對美國相關貿易政策產生影響,改善中國光伏企業對美出口形勢。
通過國際認證,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規范企業的社會行為。部分光伏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積極投入到國際認證中去。如阿特斯先后通過OHSAS 180012007國際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QC080000國際公認的有害物質過程管理體系認證等,對于企業的出口形象有極大的幫助。
我國光伏產業在過去的幾年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然而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改變。在貿易壁壘盛行的今天,出口驅動的高速發展看來已經走到盡頭。近日,李克強同志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國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內需。只有立足擴大內需,才能使我們的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因此,解決當前光伏產業困境歸根結底只能依靠國內市場的充分啟動。可喜的是,7月頒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立了光伏產業未來數年的發展路線圖: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21GW以上,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2020年裝機容量達到50GW,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隨著對太陽能利用的普及,當前光伏行業面臨的困難將得到根本解決。
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等5個環節。上游的晶體硅制備、切片環節技術門檻高、利潤回報大,而我國企業大多扎堆于產業中游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極易招致貿易摩擦,如本次美國“雙反”調查即針對太陽能電池組件展開。光伏產業要發展,就必須完善產業結構,向上游的晶體硅材料、下游的系統集成方向拓展,形成一體化垂直產業鏈。目前,我國大型光伏企業,大多正在形成硅錠、硅片、光伏電池、電池組件一體化的生產能力,這有助于增強市場風險抵御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設立海外機構繞過貿易壁壘,進而進入附加值更高的電站開發及系統工程領域,從單純的產品出口向制造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管理等)轉變,把產業鏈延伸到最終用戶。可以預計,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整合資源進行大規模生產制造的企業將具備競爭優勢。在市場整合、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最終會留下數家大型企業占據主流市場份額。
當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仍然以歐美市場為主,然而貿易摩擦和政府補貼政策的變化使出口增長的空間受限。能源短缺、環境污染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清潔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因此開發潛在市場是緩解光伏出口困境的有效辦法。以印度為例,其國家太陽能發展規劃2022年光伏發電能力達到20GW水平,而截至2012年6月,印度并網太陽能光伏裝機量為1.03GW,展示了充分的市場潛力。與此相適應,印度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從2009年的0.27%、2010年的 0.40%到 2011年的2.17%,保持快速上升的勢頭。2011年我國出口印度光伏產品總值達到4.92億美元,是2009年的25倍多。日本受到2011年核電事故的影響,將大幅度提高太陽能發電裝機量。由于新補助方案的實施,日本2012年光伏裝機量估計將較2011年增長近2倍。2011年中國對日本市場全年出口量僅有260.2MW,占日本全年安裝量的21.7%,這與全球平均50%的份額差距很大,存在一定的增長空間。因此,企業應保持對各國產業政策的關注,尋找新的市場,也要注意避免新的貿易摩擦。
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仍高于傳統的石化能源發電、水電、核電及風電,國家政策的扶持必不可少。過去幾年,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光伏產業的發展,國內多個省份都將光伏產業列為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
目前我國實施兩種補貼:初始投資補貼和上網電價補貼。后者的代表是自2009年實施的“金太陽”工程,通過綜合采取財政補貼和電價優惠等政策,直接促進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對于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起到了關鍵作用。今年5月,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等三部委確定的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總規模達到1709 MW,是去年的2.85倍,遠遠超過今年預計審批規模總量。又如7月30日江蘇省發布《關于繼續扶持光伏發電政策意見的通知》,對新投產的非國家財政補貼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地面、屋頂、建筑一體化統一上網電價。將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從生產環節轉移到安裝環節,直接對電價進行補貼,可以消除反補貼調查的基礎,也是擴大內需的有力措施。
總之,盡管圍繞光伏產業,中美兩國目前正在進行激烈的博弈。但是,由于世界對清潔能源的追求,依靠國內的巨大潛在需求,中國的光伏產業不會消亡,中美兩國的光伏貿易也不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