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400067)
新準則引入公允價值后,很多方面的規定與稅收制度的規定一致,減少了會計準則體系與稅法的差異,也減少了對納稅調整的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價值相關性研究來分析公允價值計量對所得稅會計的影響。對納稅調整而言,假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投資收益這兩項對其影響最大,將二者作為公允價值計量影響所得稅這一統計分析的橋梁,提出如下兩個假設:假設一: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所得稅費用正相關;假設二:投資收益與所得稅費用正相關。
Penman(2001)將會計和稅收差異用來檢驗企業是否操縱一些核心費用的指標,指出“如果一個公司用估計項目產生較高的會計收益,那么該公司必定確認更多的遞延所得稅”。Phillips,Pineu 和 Rego(2003)研究表明遞延所得稅費用可以用來檢測上市公司為避免當期報告損失,盈余下降所采取的盈余管理活動,并且可以提供總應計項目(TA)和可操縱性應計項目(AC)之外的增量解釋力。錢春杰(2007)在對會計稅收差異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持續影響的分析中指出,稅會差異額度較大的上市公司比較小的公司盈余持續性短。可見,作為會計稅收差異代表的遞延所得稅費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筆者對公允價值計量基于遞延所得稅費用的盈余管理分析提出如下假設:假設三:遞延所得稅費用可以檢測虧損年度公司調增利潤或扭虧為盈年度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假設四:遞延所得稅費用可以檢測微利企業為避免虧損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
首先,由于金融類企業的經營活動與其他企業有較大差異,因此將這類企業從樣本中排除。其次,本文剔除了一些財務指標缺失的公司。最后,根據上文研究假設的分析及模型自身的實證要求,選取微利企業和研究年度內沒有持續虧損的企業。經過篩選,共獲得滬、深兩市2007-2010年337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數據。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所有的數據處理和運算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完成。
針對假設一、二,筆者建立以下回歸方程檢驗相關性:TAXt=α+β1FVt+β2IRt+γ,其中 TAXt為上市公司第 t年的所得稅費用;FVt為上市公司第t年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IRt為上市公司第t年的投資收益。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相關性回歸結果

表2 相關性回歸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以上方程的系數均不為零,可以確定樣本的線性相關性。接著,對樣本的相關性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二者為自變量,所得稅費用為因變量,可以發現表1中的相關系數顯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二者對所得稅費用的解釋性較好,系數分別達到了0.109和0.617,當公允價值每變動一個單位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變動為0.109,而投資收益的變動則更大為0.617。表2中P值的數值顯示二者均為0.000,達到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其對于所得稅費用的影響較大,解釋性較好,與假設一致。
綜上所述,兩個自變量與因變量顯著線性相關,前述兩個假設均成立。說明公允價值計量確實可以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影響所得稅會計的核算,通過實證研究的結論證實了前述理論分析。
結合上述結論,在Phillips,Pineu和Rego改進的Olson價格模型的基礎上,即利用遞延所得稅費用檢測盈余管理的模型,使用回歸分析法進行檢驗。為了驗證公允價值對所得稅的影響是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進行的,筆者認為,如果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與所得稅費用正相關且顯著性水平較高,那么上述分析便可得證實,且可利用其替代模型中的AC一值。檢驗方程為:EMi,t=α+β1DTEi,t+β2ACi,t+β3CFOi,t+εi,t,其中EM為描述上市公司是否進行盈余管理的變量,當凈資產收益率小于0大于-2%時,EM=0,凈資產收益率小于2%大于O時,EM=1;DTEt為公司第t年末遞延所得稅費用/公司 (t-1)年末總資產;ACt為公司第t年可操縱應計利潤/公司(t-1)年末總資產;CFOt為公司第t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公司(t-1)年末總資產;ε為隨機誤差項。結果如表3、表4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DTE與EM的相關系數為0.017,顯著且正相關,P值為0.009表明當企業的遞延所得稅費用增加時,EM會隨著遞延所得稅費用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很明顯;AC與EM的相關系數為0.20,DTE與AC同樣顯著且正相關,P值為0.003表明當以公允價值有關項目金額增加時,應計利潤的水平也會隨著提高,進而使得遞延所得稅費用的實現可能性增加,從而以遞延所得稅費用的這一模型證實公允價值對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增量解釋能力。CFO與EM之間的相關系數為負,與原模型的結果一致。綜合看來,三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大致符合原方程設定關系,假設三與假設四成立。此外,進一步驗證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與所得稅費用的線性相關性。從而間接證明了公允價值對于所得稅會計的影響主要以這二者為橋梁,同時也說明,企業具有較大動機通過公允價值計量與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盈余管理。

表3 盈余管理檢驗結果

表4 盈余管理檢驗結果
作為重要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所得稅費用乃至是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等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結論為公允價值主要通過利潤表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對所得稅會計產生影響,以遞延所得稅費用為基礎的盈余管理分析顯示,企業有通過公允價值和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不斷完善相關準則、規定的同時,也要完善外部市場環境,為公允價值的運用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條件。而上市公司作為公允價值的主要使用者,應正確、有序地使用公允價值,使這一計量屬性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有關部門則應不斷發展經濟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市場,同時應加大濫用公允價值、逃避稅收、操縱利潤、盈余管理行為的監管力度,加大行為成本,以防止公允價值運用的反復性,從而更好地和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此外,應盡快加以完善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從準則角度堵住該方面的制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