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平
2型糖尿病是一種和生活規律及飲食結構關系密切的代謝性疾病。有研究發現[1],可以通過提高患者自身健康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這就要求患者進行長期的綜合治療。而社區綜合干預正好滿足這一要求。隨著近幾年我國社區衛生機構的發展和完善,社區綜合干預的作用在治療2型糖尿病過程中作用逐漸顯現。本文對2009年10月~2010年5月,我社區內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社區干預的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09年10月~2010年5月我社區內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均符合WHO 1999年修訂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且無嚴重心、肝、腎、肺障礙,患者均自愿接受綜合干預管理。112例患者資料如下:男性58例,女性54例;平均年齡(48.1±1.6)歲。
1.2 方法 將112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日常管理組56例與社區干預組5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血糖水平等背景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日常管理組:進行日常門診管理;社區干預組:進行社區綜合干預。干預時間為1年。
社區綜合干預包括:
(1)團隊組成:社區醫生1名,社區護士1名,社區培訓健康專員20名(自愿參加的患者家屬和社區志愿者)。
(2)健康教育:定期邀請糖尿病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并注重個體講解,向患者傳授糖尿病相關知識;制作糖尿病防治宣傳手冊,由社區培訓健康專員在社區內發放,介紹糖尿病的病因、癥狀,并對其預防和治療進行書面指導;定期由社區醫生和護士家庭訪問及電話隨訪,隨時掌握患者情況。
(3)非藥物干預:飲食干預:制作患者檔案,定期測定患者年齡、體重、身高、血糖,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量,制訂每日食譜。指導患者每日定時進食,多食粗糧和高纖維食物,戒煙戒酒,限制鹽分、糖分、膽固醇攝入,發放特制的食物量具,督促患者多吃新鮮蔬果。發放食物熱量交換表和飲食搭配表,指導患者自覺控制飲食。心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留意其情緒及心理狀態的變化,相應提高有效的溝通及及時的心理疏導并為患者耐心講解相應的治療方法、干預目的等,為患者介紹成功的案例等,為患者樹立能夠治愈的信心,積極配合綜合干預的內容[2]。運動干預:根據患者自身的健康狀況,制訂合理的運動方案,督促患者每日堅持進行適量運動鍛煉。運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時期從短到長,運動強度從小到大,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以不疲倦為運動目標[3]。
(4)藥物干預:定期邀糖尿病專科醫生會診,根據患者自身具體情況制訂治療方案。督促患者按醫囑服藥。血糖檢測:指導患者自己進行血糖測定。每月隨訪,統計患者1個月的血糖情況,并加入患者檔案中。
1.3 評價指標 用糖尿病知識問卷的方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知曉率進行評判。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療效比較用χ2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礎指標 表1為兩組患者進行干預前的基礎指標,顯示患者背景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表1 干預前的基礎調查指標
2.2 糖尿病知識問卷 表2為2組患者治療前后糖尿病知識問卷情況,說明2組患者干預后各項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例數都有增加,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社區干預組知曉例數比日常管理組增加更明顯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中統計發現,通過采用糖尿病知識問卷的方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知曉率進行評價,可見日常管理前后和社區干預前后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有明顯改善,而后再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此結論與楊明功等報道基本一致,可見對糖尿病患者給予社區干預,從自身意識、生活、飲食、運動、藥物等綜合治療,能夠逐步得到病情好轉。
社區綜合干預是我國醫療體制轉變過程中產生的。隨著近幾年我國社區衛生機構的發展和完善,社區綜合干預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作用逐漸顯現。由于糖尿病的發生和進展與患者的生活習慣,自身管理意識,及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和態度有密切關系,所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社區綜合干預的重要部分[4]。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患者自身病情特點對患者進行各種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并通過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對患者的飲食,心理,運動等方面進行指導,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全面提高患者對2型糖尿病的認知,協助患者掌握糖尿病的預防方法及正確的生活習慣。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糖尿病知識問卷情況 [例(%)]
除此之外糖尿病的社區綜合干預還包括飲食干預,社區醫務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自身特點,對患者每天的飲食進行合理、科學的控制,飲食干預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手段。通過社區干預后,能夠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飲食習慣,且隨訪跟蹤其落實情況,以逐步達到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進而減少胰島細胞的負擔,起到保護胰島細胞的作用。
心理干預是社區綜合干預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這對糖尿病患者和易患人群尤其重要。有研究發現[5],當糖尿病患者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血糖水平相對平靜的狀態會有明顯的提高。心理干預主要是幫助患者控制由疾病而產生的緊張、沮喪、絕望等不良情緒,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鍛煉患者自身控制意志,從而消除心理因素對血糖控制的負性影響。
運動干預是另一治療糖尿病的十分有效的基礎措施。有研究發現[6],堅持長期合理運動能增加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和其受體的親和力,而且能增強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它還能增加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膽固醇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加葡萄糖的攝取和分解,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所以長期規律的運動不但能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還對動脈粥樣硬化,外周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常見合并癥及并發癥有預防作用。
[1]楊明功.糖尿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J].疾病控制雜志,2000,4(3):193-197.
[2]熊建菁,盧偉.糖尿病患者非藥物干預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4):382.
[3]巫曉蓉,陳素文,陸曉偉. 糖尿病遵醫行為與糖尿病控制率的相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8,10(14):60-61.
[4]章勇,倪佃芳,于彬,等.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研究[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5(I):17-18.
[5]林英,楊柯.社區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的影響[J].四川醫學,2008,29(6):667-668.
[6]齊玫玫.2型糖尿病社區綜合干預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7):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