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靈善
(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6例臨床觀察
韓靈善
(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目的 探討芍藥湯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72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組予以中藥芍藥湯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對照組予以柳氮磺吡啶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26例,好轉8例,無效2例;對照組治愈17例,好轉9例,無效10例。從治療效果分析,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2%,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中西醫結合;潰瘍性結腸炎;濕熱內蘊型;芍藥湯;柳氮磺吡啶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炎癥病變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治愈難度大,而且被認為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目前研究發現UC的發病機制內因主要與腸道微生態中腸道菌群、宿主遺傳易感性和機體免疫因素三者間的相互作用有關,外因刺激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環境污染、殘留化學農藥等因素有關。目前,針對UC的治療藥物主要是水楊酸類、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劑等,治療上大多存在停藥后易復發,長期用藥副作用多,部分頑固性病例療效不理想等缺點。近年來,中醫藥在UC的治療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且具有副作用小、復發率低及遠期療效好等優勢。筆者在臨床應用芍藥湯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普內科門診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齡41~52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其中治療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齡41~52歲,平均(47.3±5.9)歲;對照組 36例,男 22例,女 14例;年齡41~52 歲,平均(49.1±4.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學會1987年制定的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1)臨床癥狀:具有慢性腹瀉、黏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僅有便秘或不出現血便。(2)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①受累結腸黏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黏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出血,或可覆蓋有膿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以至紐袋消失,有時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黏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可見黏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3)鋇劑灌腸可見:①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②復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息肉表現。③結腸黏膜粗糙、紊亂或見細顆粒樣變化。(4)病理檢查: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5)判斷方法:①根據臨床癥狀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之三項之一及(或)黏膜活檢可診斷本病。②結合臨床癥狀和鋇劑灌腸有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④臨床癥狀有典型癥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予以追蹤檢查。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濕熱內蘊證診斷標準[1]。主癥: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熱,腹脹,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次癥:肛門灼熱,尿赤,或有發熱。
癥狀積分評定標準:中醫癥狀輕重分級及記分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其中無癥狀者記0分,輕、中、重級分別記 1、2、3 分。
(1)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及肉芽腫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者。(2)排除急性傳染病、精神病者。(3)排除處于月經期婦女。(4)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排除合并有其他病史者(包括過敏史)。(6)排除1個月內有其他藥物服用史者。
(1)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屬濕熱內蘊型。(2)年齡 41~52 歲,性別不限。(3)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主要關鍵指標正常,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圍者。
對照組:給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 g,每日4次,癥狀緩解后,每次減為0.5 g,每日4次。20 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評價療效。治療前后均做腸鏡檢查。
治療組:在給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的基礎上,同時給予芍藥湯加味治療。處方:芍藥30 g,當歸15 g,黃連12 g,檳榔6 g,木香 6 g(后下),制大黃 3 g,黃芩 15 g,肉桂 3 g,白芨 15g,炙甘草6 g。每日1劑,姜棗為引,濃煎成600 ml,分3次口服。20 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評價療效。治療前后均做腸鏡檢查。
參照2000年成都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總結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大便正常,每日1次,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查正常,腸鏡檢查示腸黏膜充血、水腫或潰瘍糜爛基本正常。好轉: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腸鏡檢查示腸黏膜充血、水腫或潰瘍糜爛有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腸鏡檢查示腸黏膜充血、水腫或潰瘍糜爛無改變。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0.0軟件,采用Ridit檢驗。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組36例,治愈26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36例,治愈17例,好轉9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 72.2%。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4.89,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對照組363614.88±4.2714.09±3.985.31±2.23*9.76±2.81
治療期間,中藥聯合西藥治療組出現惡心3例,對照組出現乏力4例,但患者均可耐受,可堅持兩個療程的治療。
UC是一種以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炎癥病變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治愈難度大,而且被認為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而且由于飲食習慣和環境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加重,目前我國人群中UC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而且UC病因復雜,臨床癥狀較重,腸道外并發癥多,一般治療難以奏效。中醫藥學中雖并無與UC完全對等的病名,但確有許多與之相類似的描述,如“腸澼”、“下利”、“滯下”、“痛瀉”、“腸風”等。根據UC慢性復發的發病規律以及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癥候學特點,國內學者認為UC在發作期多以濕熱內蘊大腸為主,故中醫治療多以清熱燥濕為主,配合調和氣血、益氣健脾之法,方劑以芍藥湯加味主之。
芍藥湯為金元醫家劉完素創制,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是臨床用于治療UC的常用處方。方中白芍柔肝理脾、調和氣血而止瀉止痛,是為君藥;當歸活血行血,行血則便膿自愈;黃芩、黃連清熱利濕;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氣則后重自除;白術燥濕健脾;陳皮化濕和中;防風輕浮而疏肝脾,共為臣藥,而且該方“行血”與“調氣”相配伍,清熱是針對氣血瘀滯而設,可見其立意不在止痢,而在治其致痢之本,故其“便膿”、“后重”等癥狀即可相應而解。大黃祛瘀生新,通腑瀉濁,白芨生肌消腫而為佐藥,少佐以肉桂引火歸源,亦制大黃、黃連之苦寒;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而為使藥。據現代醫學研究,黃芩、黃連有解熱、鎮靜、抑制腸管蠕動、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顯著改善炎癥早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滲出。木香對腸道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作用,能夠促進消化液分泌,抑制痢疾桿菌、大腸桿菌以及多種真菌;甘草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抗炎、抗過敏、解毒之功效。縱觀全方,諸藥合用相輔相成,奏清熱燥濕、調和氣血、止瀉止痛之功。
治療組中無效2例,后選用西藥和其他方法治療。總有效率為94.4%,且與對照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芍藥湯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效果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歐陽欽,Tandon R,Goh K L,等.亞太地區炎癥性腸病處理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06,11(4):233~238.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R574.62
B
1671-1246(2012)17-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