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華
急性大失血是臨床上常見的急癥之一,輸血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失血量過多,快速大量輸入懸浮紅細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濃度減低,可導致會對凝血和出血時間會造成一定的影響[1]。我院自2008年采用輸注單采血小板與冷沉淀聯(lián)合治療急性大出血,受到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大失血80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齡16~61歲,平均36.43歲,所有患者均急性輸入全血或懸浮紅細胞1600 ml以上,按所采取的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B、C、D4組,每組20例,A組采用新鮮血小板與冷沉淀聯(lián)合輸注;B組采用冰凍血小板與冷沉淀輸注;C組單純輸注冰凍單采血小板;D組單純輸注冷沉淀。4組患者年齡、性別、輸血量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與試劑 PLT計數(shù)應用日本XE-2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另應用OLYMPUS雙目高倍顯微鏡及上海血細胞計數(shù)表進行檢測分析儀的靈敏度,如存在誤差,則采用人工計數(shù)。PT、TT、APTT、Fbg采用羅氏400血凝測試儀及配套試劑檢驗。所有設備均每天進行質(zhì)控測試,合格后方可應用。
1.3 觀測指標 輸注前1 h與輸注2 h后分別抽血檢驗,檢驗項目包括:血小板計數(shù)(PL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bg)。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應用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所有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0例患者,輸入血小板和(或)冷沉淀后,2 h內(nèi)出血明顯減少或停止,止血效果顯著。4組患者PLT、PT、TT、APTT、Fbg比較:①輸注前后,各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注后占優(yōu)勢;②A、B組兩組PLT、PT、TT、APTT、Fb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③A、B兩組與C、D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TT、APTT 平均值 A、B 兩組較小,PLT、Fbg平均值A、B兩組較大;④C、D兩組各項指標,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LT、PT、TT、APTT平均值D組較小,F(xiàn)bg平均值D組 較大。詳見表1。

續(xù)表1
急性大出血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急癥之一,輸血和止血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強調(diào)配合應用血小板和冷沉淀對縮短凝血時間、出血時間有明顯的療效,對患者日后康復也有很大的幫助[2]。
目前,臨床工作中應用的血小板分為兩種,一種是新鮮血小板,輸入人體后可以與自身血小板功能基本相同,受到臨床的一致推崇,但是實際工作中,新鮮血小板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另一種是冰凍血小板,也是目前臨床工作中最常使用的血小板成分,但是有很多的研究證明,冰凍血小板凝血功能較新鮮血小板略差[3],本次研究可以得出輸注新鮮血小板PT、TT、APTT平均值較輸注冰凍血小板略小,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冰凍血小板可以起到新鮮血小板治療急性失血的療效。
冷沉淀是由新鮮全血提取制成,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纖維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纖維粘連蛋白等成分,冷沉淀具有血小板所不具有的凝血作用,經(jīng)研究證實,輸注冷沉淀可以明顯改善凝血機制,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增高,與單純輸注血小板相比,凝血時間縮短明顯[4]。
總之,單采血小板與冷沉淀聯(lián)合輸注治療急性大失血可以明顯的縮短出血時間,增快凝集,減少出血,降低懸浮紅細胞的應用量,對患者的康復和緩解經(jīng)濟負擔都有明顯的幫助,可以在臨床工作中積極地推廣應用。
[1] 陳兆修,王曉翠.39例大出血患者聯(lián)合應用單采血小板與冷沉淀的療效觀察.臨床輸血與檢驗,2007,9(2):148-149.
[2] 陳靜,張鳳英,宋任浩.冰凍單采血小板與冷沉淀聯(lián)合輸注治療創(chuàng)傷性大出血療效觀察.河北醫(yī)藥,2007,29(4):376.
[3] 范紅玲.單采血小板聯(lián)合冷沉淀在大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7):105-106.
[4] 程峰.新鮮單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臨床出血中的應用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