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榮
摘要: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其自身素質的高低、民族責任感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和未來。在經濟全球化、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的背景下,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如何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為此,采取實證分析方法對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百色市三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進行研究,剖析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存在的問題,力求為推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獻計獻策。
關鍵詞: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310-02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1] 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在抵抗外來侵略、建設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精神是否能有效消除西方錯誤思潮的影響、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地位、推進社會主義和諧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將取決于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狀況。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其民族精神的現狀將直接關系著中國的未來。為此,本文在全球化視閾下研究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的民族精神狀況,為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添磚加瓦。
一、調查的背景和目的
1.調查的背景。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區域一體化、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2] 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容易接觸新事物,對新事物具有強大好奇心的群體。但由于他們的思想還沒有達到一個相當平穩而成熟的水平層次,對一些新事物往往缺乏充分的理性判斷。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他們的價值觀易產生動搖、民族文化認同感易削弱、民族精神易缺失,易接受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進而易引發民族信仰危機。
2.調查的目的。百色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最大的市,東與首府南寧緊連,西與云南相接,南與越南接壤,北與貴州毗鄰,邊境線長達365公里,是桂、滇、黔三省中心城市,是中國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區出海通道的“黃金走廊”。百色市又是全國眾多革命老區之一,是一片灑滿先烈鮮血的熱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百色起義紀念碑、百色起義紀念館、粵東會館、紅七軍舊址等有意義的建筑對傳承和發揚西南邊疆革命老區民族精神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此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調查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現狀,而對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則通過調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可行的對策。
二、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1.調查的對象。以“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現狀”為調查主題,以百色市內三所高校——百色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百色職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尤其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發出調查問卷250份,收回236份,回收率94.4%。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性,調查問卷幾乎覆蓋了三所高校所有學科門類。
2.調查的方法。調查主要采用實地觀察、個案訪談、問卷調查、個案跟蹤等方法。通過對百色市內三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和個案訪談來獲取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問卷調查進行抽樣調查,以得到綜合的調查結果。為了使調查結果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還對部分調查對象進行了跟蹤調研。
三、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1.調查的結果。通過對“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的調查,得出全球化視閾下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主流是好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第一,大部分學生具有比較強烈的民族精神認同感。如對“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這句話的認可程度是多少的調查中,有65%的大學生選擇了“非常贊同”,而選擇“比較贊同”的比例為27%,選擇“不太贊同”的比例為0%,選擇“不贊同”的比例為1%。第二,大部分學生具有很強的主權意識。如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事件上,90%的大學生都選擇“非常關心”。在臺灣問題、南海群島爭端、邊境歸屬及部分地區搞獨立等重大事件的關注程度更加彰顯了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大部分學生對全球化視閾下應該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深刻的認識。如對“全球化思想文化的沖突會不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回答,選擇“會”的高達63.74%,而選擇“不會”的只有15.93%,選擇“說不清楚”的僅有20.33%。當前在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學生在思想上已經意識到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影響,表明他們的認識層次在加深,思想逐漸成熟與完善。
同時,在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有些大學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些大學生把“個人主義”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準則,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之上;一些人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等價交換關系,時時從利己出發,對同學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毫不熱情,不關心國家大事,缺乏社會責任感。第二,部分大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有待提高。當前大學生對“中國民族憂患意識”的關注中,選擇“很強”的比例僅為12%,選擇“較強”的比例為33%,選擇“一般”的比例為40%,選擇“較弱”和“很弱”的總和比例為15%。
2.調查結果分析。從調查結果看,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部分大學生民族精神出現弱化傾向。弱化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加強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也隨之涌入。這些價值觀企圖顛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沖擊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價值取向,使與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變得更加尖銳復雜。第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的逐利性雖然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出現了為了錢而采取不擇手段的齷齪行為。同樣,市場經濟的逐利性雖然能調動大學生的能動性,但同時也會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導致一些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第三,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應試教育的核心是分數,一切圍著分數轉,只以分數論英雄。如果哪個學生離開分數談愛好,就有可能被老師、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會有多少“民族精神感”自然可想而知。調查顯示,26.9%的受訪者不知道百色起義的歷史背景,32.6%的受訪者表示不喜歡觀看革命片,他們認為講座、演講之類的紀念活動毫無吸引力。第四,社會不良風氣的負面影響。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諸如“拼爹”、拉關系、走后門等不正之風,毒害著大學生的思想,沖擊著他們的“民族精神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了許多大學生的人生信條。一些學生干部為了自己的“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甚至在同學中“耍官腔”。
四、解決的對策與建議
1.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培育。調查發現,一個在完整家庭長大孩子的“民族精神感”比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孩子的“民族精神感”要強烈得多,一個在有民族精神底蘊家庭長大孩子的“民族精神感”比一個在缺乏民族精神底蘊家庭長大孩子的“民族精神感”要強烈得多。由于百色市的人均GDP很低,經濟、交通條件極端落后,農業收入極其微薄。為了生計,農民常年出去打工。家長與孩子的長期分離,影響孩子“民族精神感”的培育。為此,百色市應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如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開展旅游業,又如利用當地的芒果、香蕉等熱帶水果資源,開展一條龍服務,讓農民在“離土不離鄉”中實現增收,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增強“民族精神感”
2.在學校教育中進行培育。首先,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3]其次,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百色作為全國眾多革命老區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百色起義紀念碑、百色起義紀念館、粵東會館、紅七軍舊址等。可以開展一些關于百色起義文化的活動,比如成立鄧小平早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定期開張紅色文化講座及定期播放紅色文化影片等。最后,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注重校園環境的人文設計與人文景觀建設,如在校園中樹立古今中外名人關于弘揚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標志牌、民族英雄的塑像等,使學生在一個民族精神振奮的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調查發現,重大時期的英雄人物對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響最大,影響比例高達47%。
3.在社會教育中進行培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良好風尚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中起著重要的滲透作用。為了給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現代社會中應該構建新的人際交往模式,建立新的價值觀,如自尊、自重、自律、守時、守信、公平、公正、尊重他人、禮貌待人等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不僅有助于維護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有助于改善社會的道德風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4.在自我教育中進行培育。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大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根本。為此,大學生在面對西方社會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沖擊時,必須要善于思考,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確判斷,不斷提高自我培育的意識。在思想認知層面上,全球化視閾下西南邊疆革命老區大部分大學生已經意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上,有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