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楊文英

陳家本,浙江寧波人,中國船舶工業高效焊接指導組辦公室主任、中國船舶焊接專家、研究員。30多年來一直從事船舶焊接技術研究和領導推廣船舶高效焊接技術進步工作,曾獲得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編寫技術著作4本、撰寫40多篇學術論文,分別發表在《焊接》、《現代焊接》、《造船技術》、《電焊機》、《船舶工程》、《機械工人》、《金屬加工》、《上海焊接》等雜志。
走進陳研究員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簡陋的辦公室和堆滿書的桌子。更讓記者驚詫的是,整間屋子沒有電腦。就在此時,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熱情地招呼著記者,他就是陳家本研究員,一位不拘小節、心系船舶焊接技術的老專家。專訪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了。
作為船舶標準專業期刊,我們的工作性質和意義得到了陳研究員的首肯。他說,焊接標準是船舶建造過程中的關鍵,是船舶自主知識產權的集中體現,若沒有標準,造船工作無法開展,即使造好,也根本達不到船東要求或國際要求。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國家都是十分重視標準的制定工作。
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的指導下,一批老專家曾組成專家組對船舶標準進行了體系研究,該標準體系涉及船舶的各方面,如船舶的建造方面、船舶工藝方面等。陳研究員參與的課題是編制船舶焊接體系表,該體系表將焊接標準分為六大類,包括材料、工藝、裝備、基礎、術語和管理。編制過程中,對80年代以前的標準進行重新編制或取消,對之后的標準進行匯總,最后形成一張標準體系表。該項課題是2002年開始的,歷時2年,編制了船舶行業的標準體系,實現了船舶標準的頂層設計。現在,該標準體系仍在發揮其功能。該體系表參照了國際ISO標準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標準,制定過程中還結合了我國的具體國情。
當記者問到標準制定過程中參照國際、國外標準的必要性時,陳研究員說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在我國還沒有相關標準的情況下,實踐中基本上是直接引用國際、國外標準,這其實也是一種標準制定方法,可以避免閉門造車,保證造出的船可以通行于國際市場。但國外標準也不一定全是正確的,對于這些不正確的技術要求,我們就必須不斷地研究和推敲,跟國外專家進行討論,糾正不正確的標準。
對于目前的船舶標準制定進展,陳研究員表示,在上級領導和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國的船舶標準在研究和制定方面有了較大的進展。但同時,他仍表現出一絲擔憂,他表示,雖然目前的標準研究取得了較大進步和成就,但我國的標準發展還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和發展。他說,在船舶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出現了很多特種船和新能源船,如LNG船、鉆井平臺、海洋工程等,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標準幾乎為零。在標準方面的落后就會導致其他國家的技術壓制,在標準上沒有發言權就會導致技術甚至是經濟沒有主動權,因為我們想要在市場中生存,就必須跟著國際標準走。
雖然在2002年~2003年間,我國已基本制定完成了船舶行業標準體系框架,但在后期的發展中,該體系框架的細化和完善工作未得到很好地實現。對此,陳家本研究員認為,我國船舶標準在日常工作方面還顯得相當薄弱。而導致標準化工作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人員的流失;一是標準化工作從業者的人才結構不合理。通過對各個船廠或研究院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目前,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人員表現為“兩頭大,中間小”,即從業者老同志和年輕人居多,中間力量少,且從業者人數少;整個團隊表現出技術力量薄弱,知識結構單一等現象。這種人才結構和知識結構不能滿足標準編制的要求。
在整個訪談中,陳研究員始終關注船舶標準從業者隊伍的充實和保留。他一直希望有人來從事標準化工作,但現實中卻是表現為人才的斷層和人才的短缺,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以經濟為中心的市場背景下,基礎性工作就相對被忽視。現在,標準化工作人才不多,有經驗的人不肯干,無經驗的人也不能勝任這份工作。其實,從事標準化工作的門檻是比較高的,因為做標準化工作必須既要有熟練的外語知識,又要有熟練的專業知識,如果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的話,標準化工作根本無法開展。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人員應具備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即實踐經驗。若實踐經驗不足,制定出的技術標準根本無法引領整個行業技術的發展。標準化工作需要豐富的技術知識,若沒有深厚的技術功底,就只能被國外標準牽著走;若我們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對國外的技術標準產生質疑,而我們確認自己的技術優于國外技術,則可轉被動為主動,引領國際船舶標準。陳研究員呼吁,一定要給標準化工作從業者創造一個能夠生存的條件,包括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在工資最低、獎金最低,工作既繁瑣又沒效益的環境中,人員不可能專心于科研。目前,就存在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有經驗的人員易選擇跳槽或改行。因此,有關部門應該繼續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保留工作,加強隊伍的建設,穩定標準化工作隊伍。
陳研究員還建議,我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推動今后的船舶標準化工作:
首先是領導重視。船舶標準化委員會應繼續發揮其組織職能,鼓勵委員會委員發展其學生或徒弟,培養具有豐富知識和先進技術的船舶標準化工作人員。
其次是科研經費。標準制定的整個過程,包括前期調研、試驗論證等階段,都是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且標準的制定過程長,研究人員多,若經費太少,易挫傷研究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在標準編制過程中,應保證標準化工作人員的基本生存。
第三是宣傳。對在標準化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或特殊貢獻的人才進行宣傳與鼓勵,用榜樣去激勵標準化工作從業者。
最后,宣傳機構與媒體應發揮其宣傳職能,為標準化工作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特別是雜志等媒體,應更多地采集國內外最先進的標準信息,促進國內外的標準化工作交流,如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交流或研討會,也可以請專家或在標準化工作領域有名望的人員對標準化從業者進行不定期的培訓等。
直至訪談結束,陳研究員還一直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本刊記者在整個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其心系中國船舶業發展的忠誠之心。在此,本刊也呼吁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保留工作,同時也希望船舶標準化工作的從業者能繼續克服困難,為中國船舶標準化工作貢獻力量。本刊也將繼續為船舶標準化工作提供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