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軍
(山東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山東日照 276826)
爆發力是指肌肉高速收縮克服阻力的能力.爆發力在中國式摔跤運動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隨著訓練水平不斷提高,爆發力的訓練手段層出不窮.究竟哪些手段是最好的訓練手段,它們之間關系如何,這就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模糊數學統計法、對比法.
隨機將山東體育學院中國式女子摔跤運動員20人分成A、B兩組各10人(見表1,表2).A組采用優選訓練手段進行訓練,B組采用普通訓練手段進行訓練,實驗8個周,每周3次課.實驗訓練條件相同,然后進行測試、比較、分析研究.
通過對國內中國式摔跤界30位專家的問卷調查,共收集到發展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訓練手段44項.(1臥推、2平推、3頸后臂屈伸、4深蹲、5負重彎舉、6甩片、7錘擊式臂彎舉、8杠鈴寬握上提、9側平舉、10仰臥屈臂上提、11仰臥屈臂上提、12蛙跳、13后蹬跑、14引體向上、15單腿起踵、16垂懸舉腿、17高抬腿、18雙搖跳繩、19俯臥撐、20屈腿仰臥起坐、21屈膝仰臥起坐、22單杠懸垂屈膝上舉、23雙手投實心球、24杠鈴站立提踵、25杠鈴屈腿上提、26深蹲持鈴提踵、27俯臥夾鈴腿彎舉、28寬速拉、29俯臥挺身、30杠鈴劃船、31杠鈴上斜臥推舉、32杠鈴坐姿前推舉、33杠鈴彎舉、34坐姿臂交替彎舉、35杠鈴聳肩提、36持鈴單腿站立提踵、37斜板后仰臥起坐、38杠鈴快速翻挺、39杠鈴頸后深蹲、40杠鈴肩前深蹲、41杠鈴負重半蹲、42坐姿夾鈴伸膝、43杠鈴窄握劃船、44仰臥飛鳥),同時,制定出4項評定指標(縱跳摸高、立定跳遠、杠鈴快速上推、雙手持實心球傳遠).

表1 山東體育學院中國式摔跤運動員A組人員名單(10人)

表2 山東體育學院中國式摔跤運動員B組人員名單(10人)
采用5級評分法判別每一種訓練手段對爆發力因素的貢獻率,然后采用模糊數學方法進行處理,得出發展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各因素與各優選訓練手段的相關矩陣表,及各訓練手段vi對爆發力u的貢獻率(見圖1).

圖1 各訓練手段vi對爆發力u的貢獻率
從圖1中的數據來看,R1值中的各項相關水平差異較大,選取R1大于0.6的5種訓練手段作為優化訓練手段.
表3中的5種訓練手段的R1值均大于0.6,說明優選后的訓練手段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各因素的發展作用有明顯提高,而且效果比較平均.

表3 發展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各因素與5種優化訓練手段模糊相關矩陣表
2.2.1 對優選訓練手段的應用和實驗驗證
為驗證優選訓練手段的有效性,于2011年9月至10月對山東體育學院中國式摔跤代表隊20人進行了為期8個周的訓練;對比訓練實驗前,A組和B組經爆發力測試指標檢驗,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的測試結果見表4,表5.

表4 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指標實驗前后的比較 單位:m

表5 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指標實驗前后的比較 單位:m
實驗結果充分表明,采用優化訓練手段的A組運動員爆發力水平明顯提高,而對照組B組實驗前后的結果沒有實驗A組的變化顯著.這說明通過模糊相關分析優選出來的5種優化訓練手段在實際訓練中能夠較好地提高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爆發力水平.
2.2.2 對優化訓練手段提高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爆發力的理論分析
1)杠鈴連續快速高翻挺舉是由提鈴至胸和上挺兩個連續的技術環節構成,包括伸膝、伸髖、展體、上挺伸臂等動作組成.其發力特點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全身爆發出最大肌肉力量來,使杠鈴獲得向上運動的最大加速度,以便上升到必要的高度.不難看出,杠鈴連續快速高翻挺舉是一項能夠全面發展運動員爆發力的訓練手段.它的動作過程不僅要求運動員全身大部分肌群都參與發力,而且對運動員的全身協調爆發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各種技術動作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是符合中國式摔跤技術動作原理的訓練手段.
2)杠鈴寬速拉是一種比較全面發展運動員全身爆發力的訓練手段,因為這一動作的發力形式與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發力形式類同,都是下肢先蹬地發力,同時其特定的提拉動作正好加強了雙臂制動這一比較關鍵性的動作,因此對運動員爆發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進攻、防守中的移動以及移動中防守反擊,均與前腳掌、腳弓、踝關節、小腿肌群的爆發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雙搖跳繩這一訓練手段,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小腿,腳弓、腳踝、腳掌的爆發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運動員的上肢、手腕、手指的爆發力促進作用非常有效;同時相持階段的對持、拉扯對運動員的腰腹爆發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雙手擲實心球是通過一般運動負荷,針對中國式摔跤運動的專項技術動作,加大練習難度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這項小負荷訓練手段在促進運動員的肩帶、上肢、指腕爆發力提高的同時,對專項技術動作起到鞏固和提高作用.
5)杠鈴負重半蹲(快速)對提高下肢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1 模糊數學方法應用在中國式摔跤訓練中,能比較客觀地從眾多訓練手段中量化出最優化的訓練方法.3.2 優化訓練手段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優化訓練手段較普通訓練手段更有效地提高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爆發力水平.
3.3 運用模糊數學方法可以判定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爆發力與訓練手段的相關程度;在綜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從眾多的訓練手段中可以篩選出最佳最優的訓練手段.
3.4 本次研究磷選出來的最有效的訓練手段定量排序為杠鈴連續快速高翻挺舉,杠鈴寬速拉,雙搖跳繩,實心球投擲,杠鈴負重半蹲.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中國式摔跤[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2]孫慶祝.體育實用模糊數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3]趙之心,等.初探模糊數學理論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的應用[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4,(4).
[4]王濤,等.肌肉力量測量方法[J].體育科學,1993,(1).
[5]劉北湘.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彈跳力的生物力學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2,(1).
[6]樊國慶.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彈跳力最優訓練手段測量與評價[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0).
[7]吳家榮,柳鳴毅,鄭陽.女子摔跤技戰術特征探索及對倫敦奧運備戰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9):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