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 尹中卿
主持人語:
過去30年,中國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1.72億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并處于持續增長中。
而城鎮化的重要標志就是農業人口轉為城市人口。進入城市的大量農民其實并沒有真正變為市民,他們還是處在一種游離狀態中,有人把中國現在的城鎮化叫半城鎮化。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如何在人口和空間城市化之間權衡?城鎮化的資金又從哪兒來?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各個地方都把推進城鎮化簡單地等同于城市建設,過分注重城市建成區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把農業的轉移人員僅僅當做生產者、當做勞動力,而不愿意接受他們本人和他的家屬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結果導致了現在比較嚴重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未來城鎮化發展,戶籍制度變革是農民進城的關鍵。由于51.27%的城鎮化率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因此,在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擴大城區,追求統計數據上的城鎮化率,而是要更加緊迫地把實現人口的城鎮化作為我們的主要任務。
要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大中城市落戶限制,有序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
解決了戶籍制度的問題,接下來是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的機制,積極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在拒絕用攤大餅的方式簡單擴大城市規模的前提下,打通城鄉土地轉化的渠道,加快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解決好被征土地的農民轉移到城市后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問題,保障對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陶然
人口和空間是城市化的兩個主要方面,但目前中國空間城市化的速度遠快于人口城市化,出現了不協調的局面。從人口方面來看,現有發展模式損害了為數眾多的農村打工者和被征地農民的利益;從空間方面來看,主要是土地利用結構失衡,一方面,廉價的制造業用地導致各類工業開發區用地不集約,浪費了寶貴的耕地資源;各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多依靠土地的“平面擴張”,土地和空間利用效率較低。另一方面,雖然城市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但這些土地資源的絕大部分卻沒有用到人民生活最需要的居住用地上,對中國農村人口城市化構成了主要約束。
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生活消費品都已市場化,隨著就業市場化和非國有企業成為城市就業的主要創造者,就業也逐漸與城市戶口脫鉤。城市戶口與就業的逐漸脫鉤,也就意味著戶口與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險(即“五險一金”)脫鉤。如果勞動者就業單位為其雇員買了這些社會保險,則不管該雇員是否有本地城市戶口,都可以享受這些保險。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階段某地城市戶口主要意味著那些由該地城市政府所提供的、與城市戶口相關的、具有排他性的三項公共服務: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的社會救助服務,以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實物或租金補貼為主的政府補貼性住房安排,以及遷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學校平等就學的機會。在推進新型城市化過程中,政府應該把征地、戶籍、財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統籌起來通盤考慮,并通過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來從整體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