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權,吳曉蘭
(永新縣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永新 3434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窒息后嚴重并發癥,可影響到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肓和神經系統障礙,常見有腦性癱瘓、運動障礙,學習障礙、智能障礙、繼發性癲等。中度以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可導致患兒死亡,存活者多有后遺癥,嚴重影響到兒童的生活質量[1-2],目前對該病常規治療效果不理想。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永新縣人民醫院兒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42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院治療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82例,均符合1996年杭州會議和金漢珍主編的《實用新生兒學》中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3]標準。并經頭顱CT檢查確診。均為足月兒、有窒息史。排除先天性畸形、各種感染、代謝性疾病及母親分娩過程中使用嗎啡藥物史。將82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治療組42例,男28例,女14例,胎齡37~42周,年齡1~3d,體質量2.5~3.8kg,阿氏評分1~7分。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胎齡37~42周,年齡1~3d,體質量2.6~3.9kg,阿氏評分1~7分。2組患兒胎齡、年齡、性別、出生體質量,阿氏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組患兒在住院期間均給予控制驚厥、降低顱內壓、維持血糖、輸氧、保暖及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治療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鹽酸納絡酮(北京四環制藥廠,批號:11060110)0.1mg·kg-1·d-1加入5%葡萄糖溶液20mL中靜脈滴注,6~8滴·min-1。2組均5d為1個療程。
顯效:用藥3~5d后患兒意識障礙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復;有效:用藥3~5d后患兒意識障礙減輕,臨床癥狀、體征稍減輕,原始反射部分恢復;無效:用藥7d后患兒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原始反射未恢復[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3,P<0.05)。見表1。2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表1 2組患兒療效的比較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科的多發病、常見病,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性或完全性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發生的腦損傷。當缺氧為部分性或慢性時,體內的血液重新分布,以保證心、腦的血液供應,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代償機制失去,腦血流減少,發生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大腦半球血流減少,以保證代謝最旺盛的部位如基底節、腦干、丘腦及小腦的血液供應,從而大腦皮質矢狀旁區的白質容易受損。如缺氧為急性完全性,腦損傷發生在基底神經節等代謝最旺盛的部位,大腦皮質不受影響。另外,缺氧和高碳酸血癥還可導致腦血管自主調節功能障礙形成壓力被動性腦血流,當血壓高時腦血流過度灌注可導致顱內血管破裂出血;血壓低時,則引起缺血性腦損傷。此外腦細胞缺氧時,腦組織無氧酵解增加,乳酸堆積,最終發生能量衰竭,腦細胞水腫、凋亡、壞死[5]。
鹽酸納絡酮作為阿片受體特異性的拮抗劑,對心血管和呼吸不產生抑制,且能夠有效地拮抗β-內啡肽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其與阿片受體的親和力比內源性阿片肽高2~3倍,可競爭性地拮抗應急狀態下內源性阿片肽的廣泛病理生理效應,特別是能逆轉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循環的抑制效應[6]。有研究[7]證明,納絡酮能增加呼吸頻率,改善通氣障礙,降低二氧化碳分壓;能改善腦血流,增加腦灌注,使腦血流重新分布,保證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應,減輕腦水腫和腦細胞壞死。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應用鹽酸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癥狀恢復理想,療效確切,未見不良反應,值得在兒科臨床推廣使用。
[1]胡女元,郭青云.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國際衛生導報,2009,11(6):34-36
[2]張少丹,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研究[J].中國兒科實用雜志,2009,11(4):207-209.
[3]韓玉坤,許植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6):370-380.
[4]劉兆生,劉風麗.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雜志,2002,10(1):66.
[5]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2-103.
[6]夏云.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35例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09,27(1):72-73.
[7]潘菱芳,魏艷,于志國.納絡酮治療意識障礙56例臨床療效觀察[J].淮海醫學,2008,26(4):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