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紅群,章秋明,劉萍華
(江西省榮軍醫(yī)院五病區(qū),江西 樟樹 331211)
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紊亂,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疾病。隨著得病時間的延長,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社會能力退縮、情感冷漠、思維貧乏和意志減退等衰退表現(xiàn)[1]。江西省榮軍醫(yī)院是一所民政系統(tǒng)醫(yī)院,主要收治全省復員退伍精神患者,住院患者多數(shù)是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有的患者住院時間長達幾十年甚至終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已引起國內(nèi)外精神病學者的普遍關注[1],為防止和延緩患者的精神衰退,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料理與自我服務能力,筆者對本院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生活技能的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1-12月本院長期住院的男性復員退伍軍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年齡36~65歲,平均(48.6±11.8)歲,病程9~42年,平均(21.3±14.4)年,按最后1次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訓練組40例,對照組40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組標準: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年齡≤65歲;病程≥5年;本次住院≥1年;病情基本穩(wěn)定,陽性癥狀基本消失;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有明顯藥物不良反應以及伴有精神發(fā)育遲滯、其它精神病性障礙和藥物依賴或酒精依賴者。
1.2.1 實施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和護理方法。訓練組除采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方法外,還進行生活技能訓練。1)訓練內(nèi)容:按時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鋪;保持衣著整潔;個人衛(wèi)生:每周一剪指(趾)甲,周五理胡須,飯前便后洗手,不隨地吐痰,不拾撿垃圾、煙頭等;遵守住院規(guī)則、主動排隊服藥、打飯,飯后自己洗碗;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如做操、打球、外出郊游、學唱歌曲、打撲克、打麻將、下棋、聽音樂、看電視等。2)訓練方法:由受過相關培訓的2名康復師負責訓練,首先向患者講解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然后對各訓練項目進行講解和示范,讓患者觀摩,使患者明白各訓練項目的合格標準,最后由康復師督促患者完成每天的訓練內(nèi)容,并進行檢查指導,必要時手把手教導患者。訓練時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并采取個別訓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康復師認真組織,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表現(xiàn),每周評比1次,將評比結果以“光榮榜”的形式張貼公布,對做得好的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做得不好的給予適當?shù)呐u教育。訓練時間為6個月。
1.2.2 評定方法和工具
采用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2]分別在訓練前和訓練6個月末對訓練組和對照組進行測評。量表共包括7個因子,分別為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遲緩、抑郁,前三項相加為總積極因素分,后四項相加為總消極因素分;病情總估計=128+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病情總估計和總積極因素分值越高反映康復程度越好。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2組患者在訓練前NOSIE各因子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6個月的訓練,訓練組NOSIE評分中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等因子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訓練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激惹、遲緩、抑郁、總消極因素等因子分與對照組和訓練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在生活技能訓練前后NOSIE各因子分評定結果比較 ,分

表1 2組患者在生活技能訓練前后NOSIE各因子分評定結果比較 ,分
*P<0.01與同組訓練前比較;△P<0.01與訓練組訓練后比較。
組別 n 社會能力訓練前 訓練后社會興趣訓練前 訓練后個人整潔訓練前 訓練后激惹訓練前 訓練后訓練組 406.97±2.8611.75±3.85* 5.53±2.027.87±2.81* 11.14±3.9214.69±3.53*9.57±3.128.89±3.21對照組 406.18±2.297.87±3.41△ 5.13±2.985.35±2.02△ 11.67±3.5011.85±3.19△ 9.84±3.059.21±2.98組別 n 精神病表現(xiàn)訓練前 訓練后遲緩訓練前 訓練后抑郁訓練前 訓練后訓練組 40 7.81±2.13 7.62±2.39 6.51±2.09 6.09±2.78 4.87±2.65 4.21±1.05對照組 40 7.56±2.32 7.65±3.27 7.05±2.63 5.98±2.30 4.69±2.84 3.83±1.68組別 n 總積極因素訓練前 訓練后總消極因素訓練前 訓練后病情總估計訓練前 訓練后訓練組 40 23.05±5.75 34.26±6.72* 28.85±5.19 27.37±4.47 122.28±9.94134.69±9.68*對照組 40 23.16±4.96 25.29±5.69△ 28.19±5.98 27.89±4.96 122.69±9.08126.57±9.37△
許多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陽性癥狀已基本消失,以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陰性癥狀為主,出現(xiàn)行為退縮、活動減少、生活懶散、儀表不整、生活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等一系列始動性功能缺乏的表現(xiàn),此期患者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3],患者的衣食住行都需護士的督促或協(xié)助甚至包攬,不僅加大了護士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患者回歸社會。本院開展的生活技能訓練,以住院患者的最大愿望為刺激手段,通過強化方法,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務的能力,最大限度恢復和重建正確的反應程度,進行自我生活能力康復,克服了患者的惰性,延緩了患者的精神衰退,改善了病區(qū)生活秩序,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為患者回歸社會打好了基礎。
精神分裂癥的康復過程實際上是社會再適應的過程[4],在訓練時不但為患者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而且教給他們許多生活技能,使患者的住院生活不再單調(diào),他們由原來的被動接受治療轉為積極主動,訓練激發(fā)了他們活動的興趣,調(diào)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改善了患者的懶散、退縮。本研究顯示,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6個月的生活技能訓練后,患者的生活能力、社會功能和個人衛(wèi)生自理能力等方面較訓練前都有明顯提高,患者從生活懶散,不會做,到學著做,主動做;情感逐漸豐富,能主動與人點頭微笑,打招呼等。訓練組在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等因子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訓練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生活技能訓練能有效恢復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始動性功能。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思想指導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治療精神分裂癥除了用抗精神病藥維持治療外,還需心理、康復等多種因素的干預,特別是在以民政康復對象為主的精神病醫(yī)院,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較多,病程長,并且以陰性癥狀為主,如果只是單一關閉在病室內(nèi),會嚴重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技能訓練能激發(fā)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動性和社會興趣,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適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對于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生活技能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生活技能訓練能調(diào)動患者潛在的精神活動能力,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始動性功能缺乏的康復有積極的作用。
[1]沈漁邨.精神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586-590.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1-217.
[3]王善澄.實用精神病康復醫(y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5-28.
[4]徐桂連.社會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