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九金,周永立
(東莞市橋頭醫院內科,廣東 東莞 523523)
后循環缺血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臨床多為突然發病,反復發作,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常表現為眩暈、平衡功能失調,多伴有惡心嘔吐。后循環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發病機制是栓塞,急性期治療目前仍未見專門針對后循環缺血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1]。東莞市橋頭醫院內科采用天麻素聯合倍他司汀對后循環缺血進行治療,將結果報告如下。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本院收治后循環缺血患者80例,參照《神經病學》第5版有關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臨床表現[2]及席剛明等[3]提出的后循環缺血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 22 例;年齡 45~73 歲,平均 62.5 歲;病程 10 d~6年,平均12.5個月;其中伴有高血壓病15例、糖尿病12例。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46~72歲,平均 63.7歲;病程 9 d~7.5年,平均 12.2個月;其中伴有高血壓病16例、糖尿病13例。2組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經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腦出血、腦腫瘤、大腦腦梗死、血液病、低血壓等。
1)反復發作眩暈、頭痛、多伴有惡心、嘔吐、平衡功能障礙、行走不穩;2)頭面及肢體麻木,肢體無力;3)眼震、共濟失調;4)吞咽困難、構音不清;5)視力障礙、復視;6)短暫意識障礙。所有病例均具備1)項,可伴有2)~6)項中的1項或1項以上。
治療組給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及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500 mL(含倍他司汀20 mg),靜脈滴注;對照組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丹參注射液20 mL,靜脈滴注,均每天1次,以10 d為一療程。2組均給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磷膽堿、鎮靜止嘔等治療,若血壓高予控制血壓,血糖高予控制血糖(將葡萄糖注射液換成氯化鈉注射液)。輸液期間不用鈣離子拮抗劑如西比靈、尼莫地平等。
觀察2組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檢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行心電圖檢查、攝胸部X線片等。評價其安全性,并隨時記錄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2組治療前后行經顱多普勒(TCD)檢查,經枕窗探測椎-基底動脈,記錄收縮期血流峰值流速(Vp),并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參照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4],進行療效評定。治愈:臨床癥狀減輕90%以上,能正常生活及工作;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達50%~90%,生活能自理;進步:臨床癥狀減輕達20%~49%,常需休息;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少于20%,需臥床休息。以治愈+顯效+進步為總有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進步)例數/總例數×100%。2組Vp增快或減慢計為異常,Vp值參照健康成人腦動脈血流速度正常值[5]。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優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組治療前V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Vp恢復正常達70.0%,優于對照組的47.5%,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后循環又稱椎-基底動脈系統,由椎動脈,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組成,主要供給腦干、小腦、丘腦、枕葉、部分顳葉及上段脊髓。后循環缺血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缺血性卒中的20%[1]。動脈粥樣硬化是后循環缺血最常見的血管病理表現。導致后循環缺血的機制包括大動脈狹窄和閉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動脈源性栓塞等,栓塞為后循環缺血最常見的發病機制[1]。 Fisher(1954 年)提出的微栓子學說認為,血流分層平流現象可使某一來源微栓子反復地帶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動脈痙攣,導致腦部區域性缺血,反復出現刻板樣雷同癥狀[2]。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治療前后Vp比較
天麻素注射液能擴張腦血管、提高腦細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腦血流量,減少腦血管阻力,尤其是對椎-基底動脈的血流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使椎-基底動脈缺血的患者腦供血得到明顯改善,從而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帶來的平衡障礙、耳鳴和眼球震顫等癥狀[6]。天麻素還有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抗癲、鎮痛、促智、延緩衰老以及神經保護等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7],可緩解因后循環缺血所致的頭痛、焦慮、抽搐等癥狀。此外天麻素還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8]。
倍他司汀是H1受體激動劑,有擴張腦血管特別是對椎-基底動脈系統有明顯的擴張作用,并有輕微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循環,從而改善眩暈癥狀[9]。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與天麻素聯合使用治療后循環缺血,效果優于對照組(P<0.01)。
TCD是診斷和評價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較理想的無創檢查方法[10],本研究應用TCD檢查,結果提示2組治療前椎-基底動脈的V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治療組Vp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
綜上所述,天麻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后循環缺血效果確切,未見不良反應發生。
[1]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2]王維治.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132.
[3]席剛明,王偉.后循環缺血的研究進展[J].鄖陽醫學院學報,2008,27(6):565-569.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王為,馬伯揚.經顱多普勒基礎與臨床[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120.
[6]牛興榮.天麻素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57-58.
[7]龔其海,石京山,楊丹莉,等.天麻素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1,30(3):176-179.
[8]馬宏秀,張治祥.天麻的鑒定與藥理研究[J].陜西中醫,2011,31(11):1543-1544.
[9]唐細蘭.實用臨床新藥手冊[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377-378.
[10]邵春香,張弘娟,郭暉.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35例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1):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