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 倪旭東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分部胸外科,上海 200052)
CT引導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一種用于治療實體腫瘤的微創技術。該技術最早被應用于不適合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1]。研究[2-3]顯示,對一些全身情況差、心肺功能無法耐受或不適合手術的肺癌患者,射頻消融術也有較高價值。本研究采用CT引導射頻消融治療73例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肺轉移癌患者,旨在評價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NSCLC和肺轉移癌患者73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4例;年齡14~92歲,平均63.7歲。73例患者中NSCLC56例,肺轉移癌17例;共78個惡性肺腫瘤病灶,腫瘤直徑0.8~4.0cm,平均直徑2.6 cm。56例NSCLC患者病理學類型包括:鱗形細胞癌20例,腺癌30例,肺泡細胞癌5例,神經內分泌癌1例;其中11例NSCLC臨床分期為Ⅰ期(Ⅰa期2例、Ⅰb期9例)。17例肺轉移癌的原發腫瘤包括:乳腺癌3例、大腸癌9例、肝癌2例,骨肉瘤2例,胃癌1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纖維支氣管鏡或肺穿刺活檢病理明確診斷;均為拒絕手術或因高齡、心肺功能差等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經CT檢查,每側肺內病灶≤3個,病灶最大直徑≤4.0 cm;病灶位置距離胸腔內重要器官(氣管、主支氣管、食管、主動脈、主動脈弓分支血管、左右肺動脈以及心臟)>1 cm;經皮穿刺可以到達病灶;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力評分<2分;血常規、肝腎功能及心功能基本正常;白細胞計數>4.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50%、血小板計數>100×109/L、血紅蛋白>95 g/L。所有肺轉移癌患者既往均經過規范標準化手術、化療,但腫瘤仍然進展或對化療無反應,所有轉移病灶均不適合手術切除。
1.2 研究方法
1.2.1 射頻消融設備 RITA Medical Systems Inc公司的RF-1500和RF-1500X射頻治療儀,包括:460KHz的射頻發生器(功率2~250 W),15-G的可伸展集束電極,以及連接患者形成電流回路的電極片??缮煺辜姌O由套管針以及其中9個可伸展電極組成,展開后伸展電極呈“傘狀”分布,直徑2.0~5.0cm。9個伸展電極中有5個尖端含有溫度傳感器。通過射頻儀的專用軟件將監測的電極尖端溫度、組織的阻抗、所需的功率實時顯示。
1.2.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經出、凝血時間的測定,醫師訓練患者呼吸并交待注意事項。采用德國西門子Somaton Sensation螺旋CT,根據病灶位置選擇仰臥位或俯臥位。于病灶擬穿刺部位以3~5 mm薄層CT掃描,選擇腫瘤中心層面以確定進針點、進針深度、進針角度(包括需要修正的角度),體表放置定位標記。穿刺路徑應避開肺大皰、葉間裂、肺血管。
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鋪巾、局麻,按預設進針角度和深度應用電極針穿刺,重復掃描,確認針尖抵達病灶后,推出集束電極。然后將集束電極、患者大腿上的皮膚電極分別與射頻治療儀連接,形成電流回路。設置靶溫度為90℃,通電流后,起始功率35~40 W,分次提高,最大輸出功率可至150 W。整個過程由射頻儀根據阻抗控制。消融灶直徑至少要超過腫瘤直徑1.0cm以上。最大消融灶直徑為5 cm,故腫瘤直徑不能超過4 cm,所需消融時間見表1。消融結束后,消融儀冷卻30 s,收回伸展電極,然后從腫瘤至皮下組織進行針道消融,以防止針道出血以及腫瘤細胞種植。完成消融治療后,再次行胸部CT掃描,判斷消融是否成功以及有無并發癥。

表1 不同消融電極伸展長度的消融時間(min)
1.2.3 隨訪 術后第1個月、第3個月隨訪,其后每3個月隨訪1次,直至滿3年。每次隨訪均進行體格檢查、胸部CT檢查、肺功能檢測和ECOG體力評分。
以術后第1個月的CT圖像作為參考,將后續結果與之比較。隨訪滿1年后,分析腫瘤病灶的緩解率。根據WHO規定的實體腫瘤判斷標準[4]:判定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穩定(stable disease,SD),進展(progression disease,PD)。
從治療開始后到最后1次隨訪,分析射頻消融后腫瘤完全緩解率以及患者中位生存時間,計算患者總體生存率、腫瘤相關性生存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腫瘤生存曲線。
CT引導射頻消融治療73例患者共78個腫瘤病灶,均順利完成,無手術相關病死發生,隨訪時間7~38個月(平均17.8個月)。并發癥包括氣胸9例,胸痛15例,發熱13例,肺內出血5例,胸膜滲出1例。所有氣胸均于射頻消融治療結束后通過CT檢查發現。對其中2例大量或有癥狀氣胸行閉式引流。胸痛、發熱、肺內出血、胸膜滲出均經對癥處理后痊愈?;颊咂骄≡簳r間3(2~12)d。
對66例(90%)患者進行了靶腫瘤射頻消融后的療效評價,未在本醫療機構隨訪(1例)以及非腫瘤相關病死者(6例)均未納入統計分析。射頻消融治療后隨訪1年達到CR共57例(86%)。NSCLC和肺轉移癌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28.33個月和24個月。至隨訪結束,共51例患者病死。因腫瘤進展病死NSCLC36例,肺轉移癌15例。NSCLC中其他致死原因包括:心力衰竭2例,心肌梗死1例,腦梗死1例,呼吸衰竭2例。NSCLC患者1、2、3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84%、56%、31%,1、2、3年腫瘤相關生存率分別為94%、63%和38%,見圖1。其中Ⅰ期NSCLC患者(11例)的1、2、3年總體生存率為100%、82%和78%。肺轉移癌患者1、2、3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78%、37%和10%,見圖2。


近年來,射頻消融開始被應用于肺部惡性腫瘤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射頻消融在肺部腫瘤治療中是安全、有效的,本組患者均安全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無治療相關病死和致死性并發癥發生。治療1年后隨訪靶腫瘤的完全緩解率達到了86%。
氣胸是CT定位下射頻消融術治療肺部腫瘤的主要并發癥之一。Roy和 Yamakado等[5-6]報告CT定位下射頻消融術治療肺部腫瘤時,氣胸的發生率約為20%。本研究中,6例(6/56,10.7%)發生氣胸,僅2例患者需要引流。
合并嚴重肺功能損害或其他嚴重合并癥的患者影響射頻消融的總體生存率。因此,無法將射頻消融的生存曲線與其他治療方法的生存曲線相比較。本研究排除了非腫瘤進展致死的病例之后,NSCLC患者的總體生存曲線與腫瘤相關生存曲線存在差異。11例Ⅰ期NSCLC的2年總體生存率達82%,與Baisi等[7]報告相近,優于外放療和立體定向放療[8-9]。
射頻消融治療用于治療全身情況差、心肺功能不好或不適合手術、化療、放療的NSCLC患者,以及肺轉移癌患者的姑息治療時,短期療效明顯,但遠期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1]Lencioni R,Cioni D,Crocetti L,et al.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long-term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image-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J].Radiology,2005,234(3):961-967.
[2]Fernando HC,De Hoyos A,Landreneau RJ,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marginal surgical candidates[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5,129(3):639-644.
[3]Simon CJ,Dupuy DE,DiPetrillo TA,et al.Pulmonar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in 153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1):268-275.
[4]Miller AB,Hoogstraten B,Staquet M,et al.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J].Cancer,1981,47(1):207-214.
[5]Roy AM,Bent C,Fotheringham T.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lesions: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tips[J].Curr Probl Diagn Radiol,2009,38(1):44-52.
[6]Yamakado K,Takaki H,Takao M,et al.Massive hemoptysis from pulmon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 caused by lu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successful treatment by coil embolization[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0,33(2):410-412.
[7]Baisi A,Raveglia F,De Simone M,et al.Recurrence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n Thorac Surg,2012,94(5):1788-1799.
[8]Sher DJ,Wee JO,Punglia RS.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edically inoperable,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1,81(5):767-774.
[9]Lanuti M,Sharma A,Willers H,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management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J].Ann Thorac Surg,2012,93(3):9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