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蓉





對于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我一直以來都是有些抵觸,在這場人間浩劫中,日本人變態地瘋狂虐殺,強奸,犯下滔天罪惡,而《金陵十三釵》同樣是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我想,十三釵的結局必定相當悲慘,事實也如此,在南京城門被攻破的那刻起,逃不掉的她們已經注定是俎上之肉,亡國之奴。但我終敵不過《金陵十三釵》的宣傳攻勢,一頭扎進了電影院。
看完影片,內心相當壓抑,可以說是又一次痛苦的體驗,但更多的是影片細微處的感動,可以說是值得一看的電影。影片中在教堂相對封閉的場所內,在戰爭的境遇中,上演著生與死,血和淚的交織,它帶給人強烈無比的心靈震撼。
電影《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74年前淪陷后的南京,生靈涂炭,哀鴻遍野,而一座教堂成了臨時避難所,一個殮葬師,一群女學生,14個妓女,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形形色色的人物進入了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共同面對一場最慘絕人寰的浩劫。然而,教堂終將抵擋不住日軍的鐵蹄,日軍還是闖入了這里,并且發現了女學生,在這個危機時刻,中國軍人(佟大為飾)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然而日軍不會就此罷休,他們強征女學生前往慶功會。女學生不堪受辱,決定集體自殺。關鍵時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最終妓女們代替女學生趕赴“鴻門宴”。影片體現出在戰爭面前,不管你什么身份和地位,也不管庸俗或是高貴,都將被戰爭這個鋼鐵巨輪無情碾碎。
《金陵十三釵》主要將戰爭中人性的側重體現于一群特殊的人群——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身上,是比較獨特的。最初,妓女們在教堂內放蕩不羈、麻木自欺,女學生們對她們也是嗤之以鼻,發生很多沖突。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可以看出她們在那種不堪的表象下,身上仍然保留著許多美好的東西,比如天真,比如善良,她們對生活依然心存憧憬,她們能挺身救護女學生,是她們從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不忍心讓她們被魔鬼般的日寇蹂躪,遭受悲慘的結局,是出于愛護,是出于自我救贖,是人性中沒有泯滅的善心,是生死抉擇中正義被激發。而之前,她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去面對死亡,甚至生不如死的結局,關鍵時刻人性善良迸發出的能量,令人動容。
在影片中,妓女們以此義舉得到自我救贖,是歷經滄桑后對真我的回歸,也是人格升華,體現出在戰爭危難之時人性的閃光點,從而觸動人心,而其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人物和場景:以李教官(佟大為飾)為首的熱血軍人發現女學生被日軍追趕,毅然舍棄了出城的機會,與敵血拼,誓死保護;來自美國的殮葬師(貝爾飾),親歷教堂內日軍的獸行,聯想到他死去的女兒,父愛升華為大愛,從而舍棄了回國的船票;陳喬治堅持信仰,守護已故神父的囑托,最終男扮女裝,加入拯救女學生的行動中,影片通過這些都體現了人性的光輝。
影片中出現的軍人、殯殮師、女學生和妓女們,他們都有一顆善良之心,在關鍵時刻,他們能喚起人性中的善良、正義和責任。這證明了道德靈魂與職業沒有必然關系。也許,當下社會大發展的潮流中,信仰缺失,良心泯滅的事情太多,真的需要此類電影,使深處繁華中的人們獲得片刻的警醒:愿當今社會喚起更多的良知與良心,喚起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在危難時刻,需要我們勇敢地站出來,伸出手,否則連“商女”都不如。愿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不管社會怎樣變遷,永遠守望我們那份善良之心和正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