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畢貝 趙 莉
何謂管理創新?國外學者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定義管理創新為實施能明顯改變管理工作開展方式的、新的管理方法、過程或結構,旨在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1]。
借助朱利安·伯金肖對管理創新內涵的分析并結合我國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背景,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管理創新就是高職院校在由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的轉型過程中,為了實現高職院校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功能,保障其內部各個層次目標的實現而實施的一系列的管理實踐(做法)、過程、結構[2]。
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涉及高職院校這一系統的多個方面,但是根據朱利安·伯金肖的管理創新分類理論,對高職院校管理創新按其廣度和深度也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圖1):
一是指僅影響單一功能區的管理實踐。例如兼職教師的薪酬管理創新(人事管理領域),分學段靈活式管理制度(教學管理領域)多渠道籌資策略(財務管理領域)。
二是指影響在某個單一的職能領域根深蒂固原則的管理創新。例如人事管理領域,實施“校企互聘共培”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所謂“校企互聘共培”是指,在聘用行業企業(特別是“教學企業”合作單位)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為學校兼職教師的同時,鼓勵專任教師到企業實踐,改造和提高專任專業教師的高職教育執教能力,打造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優秀團隊[3]。這種機制打破了傳統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單純以學校為主體,以專業理論、教育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高職院校人事與分配管理制度的原則與實踐。
三是指影響管理實踐,并跨越許多職能領域管理創新。例如設立教學企業管委會、校企合作辦公室等機構,這種管理創新的行為跨越了學校人事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等不同的職能領域,通過機構設立協調與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保障組織目標的實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管理創新沒有影響到高職院校的核心價值與內在原則。
四是指影響深層次管理原則,跨越許多職能領域的管理創新。例如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突破了傳統高職院校完全非營利的原則,強調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雙重底線的平衡原則。同時,這一創新必然跨越學校人事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等多個職能領域,需要這些職能領域配套改革的支撐。
通過對于高職院校管理創新類型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處于第四象限的微觀教學組織的創新,即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將成為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核心。因為,它集中體現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 在由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過程中的核心目標,并將深刻影響高職院校各職能領域相應的管理創新。

圖1 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類型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采取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導致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直接資助經費逐年減少,政府對福利事業的資助也大為削減,而“市場失靈”導致人們對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于是非營利性組織急劇膨脹。但是,非營利組織用以提供滿足社會需求的資源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非營利組織開始轉移方向,嘗試運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來解決自身發展上的財務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將實現社會價值和企業化運營結合在一起的新組織形式,它力圖以企業的方式為立足點,實現市場資源和非市場資源、貨幣資源和非貨幣資源之間的優化整合,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 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將其定義社會企業[4]。
雖然歐美對社會企業的定義有很大的區別,但究其本質,一言蔽之就是: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第一,社會企業具有顯著的社會目的與使命;第二,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第三,通過市場機制開展生產或經營活動;第四,保持雙重底線,即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平衡,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
那么,對照上文對社會企業產生的背景與本質屬性的闡述,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的本質屬性已經具備了社會企業的特征。
首先,從高職院校的生存環境來看,高職院校需要從傳統的非營利性組織向社會企業轉變。高職教育本質上是公益事業,高職院校是一種非營利組織,同其他非營利性組織一樣,用以提供滿足社會需求的資源十分有限,同時高職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為了提高運作效率,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必須借用商業化操作和市場化運作手段實現從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的轉變。
其次,追求組織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高職院校從傳統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變的內在動力。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告訴我們,傳統非贏利組織與傳統贏利企業在社會變革環境下,盡管初始的目標有所差異,但是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兩種組織形式最終還是向中間狀態“社會企業”或“社會負責型”企業靠攏。這是因為,解決社會問題需要一種全新的范式,即公益事業部門和商業部門結盟合作,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福利增長。不同類型的部門具有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合作可以整合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增強為社會服務和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借助金·阿特洛(Kim Alter)的社會企業可持續性發展光譜[5],我們描繪了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連續光譜(圖2),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平衡發展是高職院校變革的內在動因。

圖2 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連續光譜
最后,從社會企業的本質屬性來看,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具備了社會企業的主要特征。第一,高職院校有著顯著的社會目的與使命,即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第二,高職院校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即致力于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第三,高職院校應該通過各種生產性實訓基地,運用市場機制開展真實的生產或商貿活動,作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的載體;第四,高職院校是一種混合型的組織,同時兼具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雙重目標,達到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平衡,實現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具體如表1所示。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本質屬性正經歷由非營利性組織向社會企業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高職院校進行管理創新,創造出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保障作為社會企業的高職院校實現其雙重價值底線。

表1 高職院校的“社會企業”特征
社會創業是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一種全新創業理念,是一種旨在通過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主要問題,采用傳統的商業手段創造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價值的創業活動。社會創業不僅涵蓋了非營利性機構的創業活動和營利性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活動,而且還強調個人和組織必須運用商業知識來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正如上文所述,我們強調作為社會企業的高職院校的發展就是采用商業化方式和市場化運作手段,實現高職院校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高職之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實現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建立教學企業這一微觀教學組織的創新,為社會輸送了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院校的發展究其本質是社會創業的過程,表2詳細描述了高職院校的社會創業特征。

表2 高職院校的社會創業特征
高職院校管理創新本質上是對高校各種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保障其各個層次目標的實現。從內容上說,它不僅包括高職院校內部人事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等職能領域的創新,還包括高職院校外部的管理創新。從程度上說,包括管理體制、管理方法、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創新。我們從高職院校有效管理的角度上將管理創新進行梳理,圖3反映了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基本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該框架是整體性的,組織的高效率不僅僅是某一特定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取決于一系列因素的整體作用的結果。這個框架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

圖3 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基本框架圖
其中,微觀層次的管理創新,主要指包括教學企業在內的微觀教學組織的創新,它突破了傳統高職院校完全非營利的原則,強調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雙重底線的平衡原則,直接體現了高職院校的核心目標,因此處于高職院校管理創新體系中的核心位置。另一方面,教學企業要發揮實效,必須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其運行與管理需要得到學校層面制度支持,高職院校需要進行二、三級管理體制的創新,將人事、財務、教學等自主權充分下放,保障教學企業的良性運作。此外,教學企業運營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高職院校的人事、財務、教學、學生、后勤等各個領域,需要這些領域進行相應的管理創新與之配套。最后,處于宏觀層面的管理創新則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高等教育體制的創新,包括進一步實現政校分離、管辦分離,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職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逐步取消行政化管理模式,讓高職院校正在成為更有活力更有創新性的辦學主體,才能夠保障高職院校中觀層次管理創新的實施。從這個意義上,上述三個層次的管理創新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基本框架。
教學企業,顧名思義,就是用于教學的企業,教學企業就是開展真實的產品生產或技術研發或社會服務活動,一方面作為學習領域教與學的載體, 實現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另一方面,作為教學企業創造經濟利益的主要手段,實現教學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此,我們不難發現,教學企業有這樣幾個主要的特征:第一,教學企業有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第二,教學企業致力于解決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第三,教學企業通過市場機制開展真實的生產或商貿活動,作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自身經濟創收的載體;第四,教學企業兼具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實現的是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平衡。其中教學企業的社會價值是讓學校增加了辦學活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企業獲得了有用人才,學生順利畢業。而經濟價值則指通過開展真實的生產和商貿活動獲得了經濟利潤。
需要強調的是教學企業與傳統的校辦企業、高校科技產品孵化器是有聯系也有區別。校辦企業簡單來說是指由各級學校舉辦的、以便于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為目的的企業。由此不難發現,校辦企業強調學校是辦企業的主體。而教學企業可以包括以校為本位構建的內置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中廠,多元主體共建的實訓實習共享基地,和以企業為本位的廠中校、校外頂崗實習基地。此外,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傳統的校辦企業更強調高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而忽略了學生技能的培養。教學企業則強調真實的產品生產或經營活動必須作為“學習領域”教學的載體,學生在教學企業中完成學習領域的學習與技能訓練。
因此,我們認為,教學企業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種微觀教學組織,它突破了傳統高職院校完全非營利的原則,強調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雙重底線的平衡原則,直接體現了高職院校從傳統高職院校向現代高職院校轉型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企業中,教學、生產與社會服務功能得到了高度統一。其中教學是最基本的功能,教師在教學企業內完成“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學生通過實訓、實戰和頂崗實習完成職業崗位能力的提升;而生產功能則包括生產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社會等,是教學企業以真實的生產與商貿活動為載體開展生產性實訓工作過程中實現的。因此,教學企業是一個深度的創新,處于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核心,其構建與管理是高職院校的雙重價值底實現的重要保障。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是一種包括組織的戰略規劃、治理集中設計、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績效評估等全方位管理創新的過程。因此,“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必然會涉及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域的管理創新,需要這些領域進行相應的管理創新活動。可以說,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將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創新活動,會帶動高職院校系統全面管理創新的展開,圖4反映了教學企業構建與管理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該框架是整體性的,組織的高效率不僅僅是某一特定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取決于一系列因素的整體作用的結果。這個框架包括以下四個主要的層次:核心目標、整體驅動、執行機制和相互聯系。
首先,核心目標層。社會企業的目標是追求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平衡,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是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與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這個目標存在于框架的中心,是框架內其他要素為之服務的基礎。各因素圍繞核心目標才能達到組織的高度一致性,從而保證組織的效率。因此,教學企業的構建與管理必須首先明確教學企業的核心目標,并使其他各部分的管理創新圍繞此展開,以確保組織核心目標的實現。
其次,整體驅動。在這一層次中,我們發現領導的勝任能力、戰略和組織文化是保證教學企業不偏離其核心價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接下來,教學企業的有效管理應從領導者能力、文化和戰略三個方面展開。
第三,執行機制層。 這一層次包括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績效評估等各因素的實踐,對于教學企業戰略的有效執行至關重要,是教學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第四,外部環境層。教學企業存在的外部環境給其發展會有一定的限制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教學企業資源整合能力與運行效率會受到其對高職院校內、外部的制度、政策法律、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理解與適應能力的制約。

圖4 教學企業構建與管理的基本框架圖
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受到歐洲各國政府開始實行高等教育緊縮政策的影響,歐洲大學普遍陷人財政危機,與此同時,政府、企業、學生和社會對大學提出了更多的價值期待。源于內、外諸多壓力的共同影響,歐美一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大學率先走出“象牙塔”,將社會創業的理論融入了辦學理念中,利用自己的知識創新成果,引資創辦高技術公司,加速原創性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催生、興辦新的產業,承擔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任,于是一個促進創業活動的大學新范式——創業型大學(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正日漸崛起。
今天,我國的高職院校發展首先面臨政府經費投入不足的困境;其次,政府和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價值期待更高,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并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在這樣一個變革時期,高職院校要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而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rk)認為,在控制學科專門化需求以及追捕創業型的反應方面,專科大學所處的地位好于綜合大學,“特別是如果它們的專業是技術或者商業,就比綜合大學更加容易采取創業的態度。”[6]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院校更應該也更容易轉型,建立“創新型”高職院校。
如何建立“創新型”高職院校?正如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rk)所指出的“一所創業型的大學,其根本是尋求在組織的特性上做出實質性的轉變,以便為將來取得更有前途的態勢。”[7]而構建教學企業,是高職院校在微觀的教學組織領域進行的變革,它以真實的產品生產或成功的經營活動作為教學的有效載體,實現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教學企業還直接創造經濟利益,以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構建教學企業,是傳統的高職院校向“創業型”高職院校轉型的有效途徑。
[1]Birknshaw,J.,Hamel,G.,Mol,M.Management innovation[J].AIM Working Paper Series,2005(7).
[2][3]嚴中華.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理論與實踐指南——基于校企雙主體教學企業構建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2,17.
[4]OECD(1999).Social Enterprises.OECD:25.
[5]Kim Alter.SocialEnterprise Typology[EB/OL].http∶//rinovations.edublogs.org/files/2008/07/setypology.pdf.2012-2-10.
[6][7]伯頓·克拉克.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