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天津 300221)
由于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已經定位于戰略性經濟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根據《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到2015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將達到2.5萬億元,旅游業新增就業人數將達到1650萬人,每年新增旅游就業崗位60萬個。
在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和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轉變勢在必行。而這種集約型內涵式轉變的關鍵在于加大旅游人才開發力度,確立旅游人才在旅游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眾多類型的旅游人才隊伍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已經悄然成為主力軍。
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在課程體系與教材、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招生制度、評價機制、教師培養、行業指導、集團化辦學等方面與旅游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旅游職業教育與歐美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中國職業教育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建成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要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課程體系上與世界接軌。因此,借鑒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經驗成為關鍵。
我國高職教育旅游相關專業的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高職旅游相關專業分類圖
通過圖1可發現,我國高職旅游專業還是傳統的以旅游業三大支柱(旅行社、酒店和旅游交通)為主線培養人才。旅游產業是一個多元化產業,其組成部門可以涵蓋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對旅游業的界定要“大”,同理,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也要隨之變“大”。在調研國外旅游職業教育的課程與專業門類時,我們很難分得很細致,國外絕大部分的旅游教育是從旅游業的關聯性和系統性出發設計課程,旅行社與酒店、酒店與景區等教學內容沒有我國這樣多層次、多角度的劃分,更多的課程是從總體上把握,體現的是大旅游產業的觀念。國外很多旅游專業在學業初期或畢業前期的課程設置比較注重綜合類知識的傳授,例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旅游專科學校的旅游業概論,英國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旅游與旅游業介紹和旅游研究技巧,澳大利亞旅游職業教育課程中的旅游管理,以及瑞士旅游職業教育課程中的旅游學和旅游與酒店研究等等。這類課程多是必修課,占用的課時與我國所謂專業核心課程不相上下。可見,旅游業很難被解剖出很多支系,學生在接觸這個專業之初,必須從大旅游產業的全局視角對行業產業有全面的了解,在畢業時才能從大旅游產業的廣闊領域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致使我國很多專業的課程在設計時更多地考慮與崗位結合。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大都與導游、計調、市場營銷人員或酒店前臺、客房等一線服務人員緊密聯系。通過幾個院校旅游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應的崗位群即可看出端倪,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是旅行社、酒店等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服務企業。隨著會展行業在我國的興起,也有少數院校將其納入。但休閑旅游企業的認知度還是很低,只有桂林旅游專科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所涉及。正是這種人才培養目標的初衷,使得我國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專業課或技能課多是常規課程。例如,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主要課程有:《旅行社管理》、《計調實務》、《旅行社營銷實務》、《獎勵旅游》、《旅游消費心理》、《旅行社客戶關系管理》、《大型活動與項目策劃》、《旅游銷售技巧》、《跨文化交際 (雙語)》、《導游語言藝術 (雙語)》、《上海旅游景點講解實訓(雙語)》等。

表1 我國幾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對應的職業崗位群表
對比國外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我們會發現很多似曾相識但又相對陌生的“新課”。例如,韓國濟州大學的珠寶設計、酒店廣告設計、室內設計裝潢、休閑體育運動、警護、跆拳道、音樂藝術、廣播照片影像、觀光美容設計、西方餐飲、東方餐飲、糕點制作、觀光多媒體等課程,英國旅游管理專業常見的事件管理、遺產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再一次印證了大旅游產業的理念。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能過多地局限在旅行社這種老牌旅游企業,應該多開發一些與新型旅游產業部門尤其是休閑旅游相對應的新課程。在這方面,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上海立達職業學院會展專業已經相繼開設了高爾夫相關課程,或以專業必修課形式,或以選修課形式,為學生的就業口徑拓展做出了大膽創新,并且師生反映良好。這種大旅游產業理念下的多元化課程能最大限度地與產業發展動態結合,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就業服務。
限于我國職業教育的歷史發展背景,不僅旅游職業教育面臨尷尬局面,職業教育的整體社會認可度都存在問題。絕大多數的家長希望孩子上大學本科,一部分旅游企業招聘的門檻也是本科生。而在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與其他教育類型不分伯仲,與本科學歷幾乎同等待遇。甚至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畢業證書就是金字招牌,比研究生學歷還有競爭力。可見,造成我國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窘境的元兇很有可能是畢業與就業的脫節,課程合格與上崗能力的脫節。澳大利亞的TAFE體制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TAFE的培訓內容由相關行業制定標準,學生從TAFE學院畢業后即可達到相應崗位的具體要求,可直接上崗,而不再需要其他就業準備或培訓。這種教育的內涵真正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本質,意味著學生通過課程考試后即可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畢業文憑只具有學歷證明的作用,與普通教育學校的畢業文憑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職業院校畢業生要到某一行業就業,還得再到培訓機構接受額外的職業培訓,獲得相應的上崗職業資格證書。例如,旅游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要從事導游工作,必須考取由旅游局頒發的導游資格證書。
所以,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的課程考評應多增加一些行業標準,真正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但另一個難題隨即出現。據調查,我國相關部門頒發的旅游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門類少得可憐,只有導游證書、出境領隊證書、旅游咨詢師證書、旅行社計調師證書等。其中,全國通行、認可度最高的只有導游證書。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課程面臨這種“有課無證”的局面,自然這些課程的考評只能是學校主導、教師評定。而新加坡的旅游職業教育在這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新加坡旅游管理學院規定:學生學習第一類課程(旅游業概況簡介、卓越的顧客服務、票務及預定系統、旅游英語作業等)合格后,將獲得由學院與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聯合頒發的ITE旅游服務技能證書;學習第二類課程(旅游業原則、商務交流、經濟學原理、金融會計、旅游業市場營銷、商務統計學和會議、獎勵、研討與展銷會)合格后,將獲頒PSB工商管理(旅游業)大專文憑;完成第三類課程(旅游業的商業環境、地理區域的旅游計劃、陸路—水路—空路交通、旅游手續—旅游配套、旅館顧客服務、機票與費用、旅游業科技等)后,將獲頒國際旅游初級文憑;進修第四類課程(地理區域的旅游計劃、銷售技巧、旅游配套住宿〔旅館除外〕、法律與條規、機票與費用)合格后,將獲得國際旅游專業文憑,并可考取IATA-UFTAA國際證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選擇需要的課程并考取對應的證書。這樣,多層次的教學也滿足了旅游企業不同的用工需求。
不難看出,要解決我國旅游職業教育就業難的問題,必須不斷拓展新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配套與之對應的課程。這些課程的考評應成為學生就業的直通車,不再需要以學校、教師為主導,而是更多地與行業標準接軌,課程考評合格與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越來越趨于等同,或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可以得到課程成績加分、免修甚至免考等優惠。
在比較了國內外旅游職業教育的課程后不難發現,國內的課程多針對旅游行業就業的初始崗位,例如,酒泉職業學院旅游相關專業的主要課程有 《導游業務》、《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游景區景點服務與管理》、《甘肅導游》、《旅游市場營銷業務》、《前廳客房服務》等。這種重視培訓學生初級技能而忽視學生職業發展的課程設置比比皆是。
國外的旅游教育課程在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有相當一部分課時用來學習高端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識。例如,英國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課程中絕大多數課時用于開設旅游研究技巧、旅游財務與經濟、旅游現象分析、旅游人力資源管理、旅游電子商務、旅游公共關系、旅游服務心理學、旅游規劃與發展等課程,更多地強調學生的企業、行業管理能力。
所以,旅游職業教育不能走單純的導游、服務員培訓的路子,而應該多設置輔助學生未來自我實現的“個人發展”方面的課程,人才培養的規格應定位于旅游業的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
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實踐、工學結合。職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好在國家已經開始逐步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推動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機制。
在具體落實這些政策時,意大利的旅游職業教育模式可以深化我們對實踐、實習的理解。意大利的旅游職業教育可謂真正做到了“店教合一”,真正實現了“學校即酒店,酒店即學校”。酒店的大門就是學校的校門,酒店的總服務臺就是學校門口的保衛科,酒店的餐廳、廚房、客房等就是學校的教室。在酒店開始營業之前,旅游職業學院的專業教師就在這些教室里傳授理論知識,而到了酒店的工作時間(一般在上午11︰00~14︰00,下午16︰00~20︰00),學生就進入了“實戰”時間。意大利的多數旅游專業教師都擁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廳等第二職業,這樣不僅使上課的“教室”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方便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完美結合。在課程評價上,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實踐操作能力,而且強調口試的重要性,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也相當嚴格,意大利的大部分旅游專業教師都具有各種資格證書,如歐洲領隊證、導游證、飯店經理資格證、調酒師證等。
瑞士洛桑模式則更堅定了我們對高職頂崗實習的要求,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專業聲譽最高的國際酒店管理人員培訓院校,每年要接受40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就讀,在校學生總量通常為2000人,其中,1000人在校內學習,另外,1000人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實習。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學完一個門類的課程,就要相應地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酒店運作管理門類的學生先進行5個月的理論學習(前臺及房務部管理、前臺運作、客人賬目系統、客房管理、客房運作、房務項目、銷售學等課程),然后進入4~6個月的帶薪實習,實習合格后,回校進修高級文憑課程(餐飲管理、房務管理、酒店與旅游管理、款待業銷售、人力資源管理、金融管理等課程),再進入第二次4~6個月的帶薪實習,而后再經過5個月的學習(第一線管理、高級管理文化等課程),便可拿到學士學位。通過這種“雙進雙出”,往返于學校和實習崗位的實踐教學培養出來的中、高級管理人是世界上各酒店最歡迎的才俊。據統計,在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團中,就有9家酒店集團的總裁或董事長是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畢業生。
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人才的培養越發重要,旅游職業教育的作用也將無限擴展。中國旅游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已緩緩拉開,并將為實現建設旅游強國的目標奠定人才基礎。
[1]陳楠.韓國與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比較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15).
[2]梁金蘭,郭雙宙.中瑞旅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9(2).
[3]馮麟茜,劉麗娟.中英兩國旅游課程模式比較[J].教學研究,2007(5).
[4]王鵬飛,傅樺.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以立教大學旅游學部為例[J].旅游學刊,2005(21).
[5]王玉.中國與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差異分析[J].商業經濟,2011(10).
[6]關萍,楊麗春.關于高職旅游專業開設高爾夫課程的幾點思考[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4).
[7]蔣小華,盧永忠.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 創新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