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通.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分析[J].南方農業,2022,16(14):-82.
摘 要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尤其當前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加,更需要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與改善。為進一步促進林業的高質量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針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工作的不足之處,提出加大生產管理力度、完善保護機制、引進先進技術手段、優化林業結構等路徑。
關鍵詞 營林生產;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26
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并科學分析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致力于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往往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僅危害人類生存環境,而且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背離。基于此,要全面分析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之間的關系,迎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節約型社會發展的趨勢,采取積極措施,優化林業發展環境,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增長。
1 二者的關系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保護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1)營林生產過程中,相關經營生產措施的使用往往會對林業生態造成一定的破壞,制約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營林生產是在經濟訴求的基礎上開展的林業種植、管理活動,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樹木生長狀態達到一定標準后,就會將其砍伐售賣,從而獲得經濟利益,但容易降低林業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不利其可持續發展[1]。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確采伐標準、加強制度制約、避免過度砍伐、及時補種補植等,在獲得經濟利潤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促進兩者的平衡協調發展。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相互促進。加大林業生態保護力度,可以優化整體生態環境,促進樹木健康茁壯生長,從而提升營林生產效率,提高經營效益;營林生產中獲得的利潤又可轉變為林業生態保護的資金費用,為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2]。由此可見,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之間相輔相成、協同共進,只有促進兩者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2 發展意義
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不僅危害人類健康,而且制約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危害社會的穩定發展[3]。因此,需要加大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研究力度,分析兩者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意義,共同推動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建設。
2.1 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合理調節生態環境,恢復原生景觀,促進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林業經濟在整體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林業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日益完善,實現了林業生產規范性和制度性的管理,加大了林業保護力度,促進生態環境高效建設[4]。采用封林、造林等方式,可以對樹林資源進行合理保護,為林業生態的自我修復提供充足的時間,從而構建更加完整的林業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與營林生產逐漸實現協調發展。
2.2 推動我國社會文明的高質量建設
生態建設在社會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關系進行深度分析,促進其協調發展,同時優化林業發展,從而為營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營林產業與林業生態既有矛盾也有聯系,與人類和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息息相關,只有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推動社會各產業的高質量運轉,實現社會經濟建設效果的優化創新[5]。由此可見,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社會文明高質量建設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3 存在的問題
3.1 生產管理模式不科學、人才匱乏
隨著營林事業的高速發展,營林技術水平日益提升,對科學合理的林業生產管理模式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現階段我國在營林造林機制建設方面還不完善,林業生產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學、先進的生產管理設備,這種情況導致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融合發展管理模式得不到及時更新與優化,難以開展有效的林間管理工作,不利于我國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缺乏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現有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綜合素養與實際工作需求不相符,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
3.2 監督管理不到位
隨著林業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在林業發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日漸完善,然而現階段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相關法律法規未及時更新,導致出現很多漏洞,缺乏完整性、針對性、系統性,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營林造林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而且工作內容繁雜,需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才能保障各項工作的規范落實與執行,但是現階段我國營林造林工作監管力度不足,監管機制建設不完善,缺乏健全的監管、質檢機構,難以保障營林造林工作的持續發展。
3.3 技術創新不到位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工作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對營林生產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現階段營林生產管理中對新興技術的應用不到位,缺乏技術創新,仍然使用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與新時期林業發展需求不相符,嚴重影響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4 林業結構單一化
現階段營林造林工作中過于重視追求經濟利益,對樹木培育、栽種、管理等工作不重視。這種現象導致我國林業結構發展單一化,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木材產品,雖然可以提高短期的經濟效益,但是不利于營林造林事業的長遠發展。
4 可行路徑
4.1 加大生產管理力度
科學合理的生產管理技術是提升營林生產質量的關鍵,是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我國營林生產管理方式較為傳統,如集中連片種植模式存在較大的管理和技術問題,危害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6]。因此,需要引進新技術、設備、工藝等,創新生產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促進營林生產的高質量發展。1)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要求,科學合理地選擇種子、幼苗,采用科學的育苗培育技術和移植造林技術,同時積極引入最新的培育技術和工藝,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拓展育苗基地的規模、增加種植量,在保障育苗質量的同時,保障育苗數量充足,為營林可持續發展創建良好的條件。2)科學管理,避免出現病蟲害,確保其優良性狀的穩定遺傳,為提升營林生產質量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需要對種植結構進行優化,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提升幼苗成活率,強化其抗病蟲害能力。3)結合苗木樹齡采取針對性養護措施,同時結合其生長狀態,合理進行水肥管理,定期修剪枝杈,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促進樹苗的茁壯生長。4)對不同樹齡的苗木更替種植,實現母樹林種植結構優化,促進母樹健康生長,從而培育更多優質種子,促進樹林健康生長。
4.2 完善保護機制
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林業保護機制的重視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推動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同時,需要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林業生產的發展環境;完善林業生態評價機制,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產的關系進行科學協調,避免出現利益沖突;完善獎懲機制,一旦發現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給予嚴厲的處罰[7]。
4.3 引進先進技術手段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促進了社會生產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在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發展過程中,結合實際需求,引入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和設備、工藝,可以對傳統的生產管理方式進行改善,提升生產管理效率,加大對林業苗木的保護力度,保障樹木的健康生長[8]。引進最新的科學理念,對營林生產進行科學指導;對樹苗進行科學選擇,引進高質量的種植品種,確保植物類型的多樣化,豐富林業結構;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實地開展全面調查,掌握林場的基本情況,從而進行區域性和針對性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加大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引進力度,使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支持下,構建森林防火系統、監控系統等,實現對森林動態情況的實時跟蹤監測,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避免出現較大規模的病蟲害、火災事故等;加大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引進專業技能較好的高新技術人才對林業生產與經營管理提供專業化指導,推動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4.4 優化林業結構
結合林業發展現狀,優化林業結構,既可以促進樹木健康生長,又可以提升林業生態效益,實現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9]。在營林生產之前,需要安排專業人員開展全面的市場調研工作,了解木材市場的發展現狀,掌握基本的供求數據信息,從而結合市場發展趨勢,針對性選擇樹苗種類。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保障種植的樹木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需求,還可以與森林生態系統保持協調,構建更加適宜、系統、平衡的林業生態系統,促進其生態保護效果的全面提升,強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10]。此外,要結合市場需求,對林木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充分挖掘其多樣化的價值作用,提升其自身價值,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加大林業與其他相關企業的聯合生產力度,如發揮當地林業發展優勢,全面開發“林業+旅游業”,對樹木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升其經濟效益,同時有效協調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為林業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5 結語
現代化社會發展背景下,人們對林業事業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同時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經研究可知,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同時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引下,形成協調的發展關系,共同推動區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升。基于此,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引下,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方法,促進兩者可持續發展,既要保障經濟效益的提升,也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效果,形成可持續、健康穩定的協調關系。其中需要加大林業生產管理力度,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林業結構,完善監管、保護機制和制度等,全面提升林業生產、經營、保護水平,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創建良好的條件,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為提升林業生產管理的質量,需要結合新時期工作需求特點,優化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思路,推動營林造林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同時保障營林造林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有效平衡和協調,全面提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福宏.探討林業營林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20(3):27-28.
[2] 唐延明,王剛強.重視現代林業營林生產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農家科技,2018(12):160.
[3] 盧秦福,曹歐華.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2(9):109-111.
[4] 章建青.林業造林常用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的有效途徑[J].農村科學實驗,2022(9):190-192.
[5] 張穩,張坤園.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與營林生產管理探討[J].種子科技,2021,39(9):85-86.
[6] 鐘國棟.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J].農村百事通,2021(23):83-84.
[7] 賈文島.芻議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1(8):135-136.
[8] 藍雄彬,姚秀冬,藍珠劍,等.營林生產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在林業經營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1(13):151-152.
[9] 劉斌.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保護策略建議[J].廣東蠶業,2021,55(7):21-22.
[10] 孟艷.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面臨問題及應用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3):96-97.
收稿日期:2022-06-13
作者簡介:趙彥通(1991—),男,甘肅會寧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研究。E-mail:14035022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