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寧 鄭河榮 張燕武 金純納 李文英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珠海 519070
本院2000年以前剖宮產的麻醉方式大部分選用硬膜外腔麻醉(EA)。近十年來,由于腰穿針的改進,大大減少腰麻主要并發癥——術后頭痛的發生,腰硬聯合麻醉(SCEA)已成為剖宮產常用麻醉方式。國內外麻醉專家對EA和SCEA對剖宮產中新生兒的影響存在不同的觀點,筆者就本院相關病例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1995~1998年3年中在EA下剖宮產病例和2005~2008年3年中在SCEA下剖宮產病例。入選標準:①妊足月健康產婦,產前胎兒檢查正常,術前胎兒監測胎心音正常,無缺氧表現。②產前門診及住院病歷資料完整。③EA和SCEA操作成功,脊神經阻滯效果確切和只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布比卡因注射液或兩者混合液為局麻藥的病例。排除標準:①母體因素:高齡產婦、糖尿病產婦、妊高綜合征和慢性高血壓、患傳染、免疫障礙、遺傳、過敏等疾病。母體有特殊用藥史,包括術前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呋塞米、硫酸鎂、鎮靜藥及心理用藥。術前存在胎盤解剖與生理性功能障礙,包括胎盤早剝和前置胎盤。②胎兒因素:多胎,羊水過多、過少、污染,臍帶過長或過短、打結、脫垂、繞頸,宮內發育不良及畸形,早產兒,足月小樣兒。③分娩因素:第一、第二產程過長。④麻醉因素:出現局麻藥中毒癥狀;取出嬰兒前使用過鎮靜或鎮痛藥。符合上述條件,EA下剖宮產共2 484例,SCEA下剖宮產共3 032例,EA組產婦年齡為(25.5±3.8)歲,體重為(68.5±5.3)kg,SCEA 組產婦年齡為(26.3±4.7)歲, 體重為(66.4±6.2)kg。
術前用藥阿托品0.25~0.50 mg肌注或不用藥。患者入手術室后,開放外周靜脈,連接多功能心電監護儀行ECG、BP、HR、SpO2連續監測。EA下剖宮產病例,選擇T12~L3進針,硬膜外腔穿刺及置硬外管均成功,注局麻藥試驗劑量后均無全脊麻出現,局麻用藥為利多卡因注射液、布比卡因注射液或兩者混合液(1∶1)。 SCEA 下剖宮產病例,選擇 L2~4進針,硬膜外腔和蛛網膜下腔穿剌均成功,局麻用藥全為B。術中輸入復方氯化鈉溶液,或者人工膠體和復方氯化鈉溶液,出現低血壓時給麻黃堿對癥處理[低血壓是指收縮壓低于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較麻醉前下降大于20%]。
收集并記錄最高阻滯平面、局麻藥用量、手術時間、麻醉誘導至胎兒娩出時間(I-D)、子宮切開至胎兒娩出時間(UD);收集并記錄新生兒 1、5、10 min Apgar評分,收集并記錄新生兒Apgar評分低于7分的各項具體評分。收集麻醉后出現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乏力、寒戰、頭痛等椎管內麻醉主要并發癥的病例數。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的年齡、體重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EA組與SCEA組比較,EA組的I-D和U-D都明顯高于SCEA組(P<0.01或P<0.05),EA組的最高感覺阻滯平面明顯低于SCEA組(P<0.05),而EA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總用量明顯多于SCEA組(P<0.01);EA組麻醉后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乏力的發生率都明顯低于SCEA組(P<0.01),但兩組寒戰和術后頭痛的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EA組與SCEA組比較,EA組新生兒1 min的Apgar評分明顯低于SCEA組(P<0.05),見表2。出嬰后1~10 min Apgar評分低于7分的新生兒總例數EA組明顯多于SCEA組(P<0.05);在Apgar評分低于7分新生兒的具體各項評分中,出嬰后1、5、10 min EA組新生兒的肌肉張力明顯低于SCEA組(P<0.01),出嬰后1、5 min EA組新生兒的呼吸評分低于SCEA組(P<0.05),出嬰后1 min EA組新生兒的皮膚顏色和刺激反射評分都低于SCEA組(P<0.05),見表3。
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明顯增高,EA及SCEA用于剖產麻醉均滿足手術要求。EA具有并發癥少,可用于術后鎮痛等優點,但阻滯平面出現較慢,阻滯不全率較高,甚至達25%以上[1],局麻藥用量大,肌松效果差,給產婦帶來一定的痛苦,也給術者帶來一定的困難。SCEA起效迅速,局麻藥用量少,為手術快速娩出胎兒贏得時間,減少對新生兒的影響。
表1 產婦臨床相關資料
表2 新生兒 1、5、10 min Apgar評分(±s,分)
表2 新生兒 1、5、10 min Apgar評分(±s,分)
注:與EA組比較,P<0.05
組別 Apgar 1 min 5 min 10 min EA 組(n=2 484)SCEA 組(n=3 023)9.2±1.1 9.7±0.2a 9.5±1.3 9.8±0.1 9.7±0.4 10.0±0 a
表3 新生兒Apgar≤7分的各項具體評分(±s,分)
表3 新生兒Apgar≤7分的各項具體評分(±s,分)
注:與EA組比較,aP<0.05、bP<0.01
項目 EA 組(n=65)1 min 5 min 10 min SCEA 組(n=11)1 min 5 min 10 min出嬰后時間皮膚顏色心率呼吸肌肉張力刺激反射構成比[n1/n(‰)]1.2±0.5 1.6±0.2 0.7±0.4 0.5±0.3 0.9±0.3 1.7±0.2 1.8±0.1 1.1±0.2 0.3±0.1 1.2±0.5 1.8±0.3 2.0±0 1.5±0.3 0.9±0.5 1.6±0.2 1.5±0.2a 1.9±0 1.4±0.2a 1.8±0.1b 1.7±0.2a 1.8±0.1 2.0±0 1.9±0a 2.0±0b 1.8±0.1 2.0±0 2.0±0 2.0±0 2.0±0b 2.0±0 65/2 484(26.1) 11/3 023(3.6)a
局麻藥注入硬膜外間隙,母體靜脈血中局麻藥濃度可在20~30 min時達到最高值,臍靜脈血中局麻藥濃度可在30 min時達到最高值。不同局麻藥進入胎盤的移行速度也不同,具體影響因素有局麻藥的蛋白結合度、局麻藥的分子量、局麻藥的脂質溶解度、局麻藥在胎盤中的分解代謝[2]1312-1314。利多卡因與母體血漿蛋白的結合度為45%~55%,布比卡因與母體血漿蛋白的結合度為51%~66%,兩者與母體血漿蛋白的結合度都比較低,局麻藥進入胎兒血液的量則較大。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分子量均在400以下,較容易通過胎盤。兩者均不被胎盤分解代謝,大部分在肝臟經酶的作用而失活。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為酰胺類局麻藥,脂溶解度較高,較易通過胎盤。所以,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在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用藥時,隨著用藥量的增大胎兒局麻藥的血濃度也隨之增高。
Apgar評分是自1953年倡用以來,至今仍為國際公認的評價新生兒的最簡捷、最實用的方法[3-6]。Apgar評分是判斷新生兒出生時有無窒息及窒息的輕重程度,指導復蘇搶救、復蘇后治療及預測預后的重要臨床觀察指標。Apgar評分包括5個方面,即心率、呼吸、肌張力、刺激反射和皮膚顏色,各項目0~2分,滿分為10分。總分0~3分為重度窒息,4~7分為輕度窒息,8~10為正常。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EA組的I-D和U-D都明顯高于SCEA組,主要由于EA起效慢、肌松效果差影響;EA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總用量明顯多于SCEA組。EA組出嬰后1~10 min Apgar評分低于7分的新生兒總例數明顯多于SCEA組。在Apgar評分低于7分新生兒的具體評分中,出嬰后1、5 min EA組新生兒的呼吸評分低于SCEA組,出嬰后1 min EA組新生兒的皮膚顏色和對吸引刺激反射評分都低于SCEA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嬰后1、5、10 min EA組新生兒的肌肉張力顯著低于SCEA組。有資料顯示,實施EA的產婦其新生兒臍靜脈血的利多卡因濃度為腰麻的3.4倍[7-10],局麻藥可能影響新生兒的肌張力,使其略有下降,究其原因可能與神經肌肉結合處的沖動傳遞受到損害,脊髓反射活動受到抑制有關,該改變可持續到出生后12 h[2]612。所以,本研究認為EA下剖產中Apgar評分低于7分的新生兒主要表現為新生兒肌張力下降,這應與局麻藥用量增多有關,術中I-D過長和取嬰困難加重了新生兒宮內缺氧,導致新生兒Apgar評分進一步降低。SCEA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低血壓、嘔心嘔吐和呼吸乏力,主要與脊神經阻滯完善、阻滯平面過高和胎兒壓迫下腔靜脈影響血液回心量有關。兩組寒戰和術后頭痛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其原因有待探討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在剖宮產中,EA組Apgar評分低于7分的新生兒明顯多于SCEA組,這與局麻藥用量大和麻醉誘導至胎兒娩出時間長關聯性大;在SCEA中局麻藥對新生兒Apgar評分影響甚少。
[1]謝榮,劉亞平.我國臨床應用硬外阻滯調查報告[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1,9(11):240.
[2]盛卓人.實用麻醉學[M].3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312-1314,612.
[3]樂杰.正常分娩[M]//樂杰:婦產科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3-78.
[4]劉彩華,高林林,崔健君.利多卡因用于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對剖宮產新生兒的負面效應[J].中國麻醉與鎮痛,2000,16(2):91-93.
[5]劉國中.連續硬膜外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1X):13-14.
[6]張苔.羅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滯分娩鎮痛對母嬰的影響[J].兒科藥學雜志,2003,9(4):44-45.
[7]何利平,黃松甫.腰-硬聯合麻醉在經腹子宮全切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09,11(6):1065.
[8]莫家全,黃堅,麥偉良,等.剖宮產手術麻醉5126例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6):252-253.
[9]羅煥光,黎群.硬外麻輔用小劑量氯胺酮、氯丙嗪在現癥精神分裂癥產婦剖宮產術中對母嬰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0,10(4):42-43.
[10]蒙元勁,莫莉,曾瓊珍,等.剖宮產手術中三種不同麻醉方式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7):11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