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院產科,河北秦皇島 066600
分娩是育齡婦女經歷的一種自然生理過程,近年來,婦產科中許多產婦由于無法耐受長達十數小時的的分娩陣痛而要求行剖宮產術,故剖宮產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但其對人體造成的副損傷較大,故臨床上無剖宮產指征者一般不選擇剖宮產手術[1]。研究表明,宮口擴張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宮頸條件,當宮頸質韌或水腫時,只增加產力,效果欠佳[2],因此如何降低宮頸肌張力、解除宮頸水腫及痙攣,促進宮口擴張,加速產程成為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間苯三酚是一種作用于痙攣平滑肌的解痙藥,一般用于胃痙攣,在產科應用很少見。本科為了減輕產婦自然分娩的痛苦,應用不同劑量間苯三酚進行適時干預和恰當處理,以探討在產程活躍期應用間苯三酚的合適劑量,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院入院的無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的初產婦200例,年齡21~34歲,孕周37+3~40+5周,均為單胎足月妊娠。納入及排除標準:①無頭盆不稱;②臨產前胎心監測正常者;③具有陰道分娩條件;④無人工破膜禁忌證。將所有產婦根據間苯三酚的用量分為3組,一組(69例)給予間苯三酚40 mg,二組(66例)給予間苯三酚80 mg,三組(65例)給予間苯三酚120 mg。三組產婦的年齡、宮頸條件、孕周及體質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監測胎心音,適時檢查宮口開大情況,對宮縮乏力者應用0.5%縮宮素靜脈滴注。待宮口開大3 cm,宮縮情況:強度(+),持續時間 40 s左右,間隔時間 2~3 min,即達到產程活躍期時給予間苯三酚,一組產婦一次性給予間苯三酚40 mg靜脈推注;二組產婦先給予間苯三酚40 mg,15 min后給予另外40 mg,均靜脈推注;三組產婦先給予間苯三酚60 mg,15 min后給予另外60 mg,均靜脈推注,觀察產程進展情況。
安排產房護士觀察產程進展,用藥前后分別進行陰道檢查,了解宮口開大情況,記錄用藥至宮口開全時間,監測胎心音、羊水性狀、產婦出血量、新生兒等情況。新生兒以Apgar評分法進行評估。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數據資料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產婦均經陰道分娩,均無產后大出血情況發生。3組產婦均有2例出現羊水Ⅱ度污染;二組有2例出現羊水Ⅰ度污染,出現1例胎兒宮內窘迫,經對癥處理后胎兒情況恢復正常并順利分娩;三組出現羊水Ⅰ度污染1例,Ⅲ度污染1例。
應用間苯三酚120 mg產婦產程活躍期為(76.3±16.7)min,與一組、二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與一組比較,二、三組產程活躍期明顯縮短,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第一產程一組與二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組與其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產程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s組產婦產程的比較(±s,min)

表1 3s組產婦產程的比較(±s,min)
注:與一組、二組比較,t=13.256、12.587,*P<0.01;與一組比較,t=12.093、13.256,△P < 0.01;與一組、二組比較,t=7.882、8.139,▲P < 0.05
組別 例數 產程活躍期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一組二組三組69 66 65 112.5±41.3 90.6±41.9△76.3±16.7*△427.6±56.5 411.3±48.6 352.7±49.6▲51.3±21.1 49.6±18.6 50.1±21.1
用藥前,3組產婦宮口開大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藥40 min后,三組產婦進入產程活躍期,兩兩比較,q=4.266、3.796、4.012,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藥2 h后,產婦基本進入第二產程,一組與二組比較,q=0.496,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三組與其他兩組比較,q=4.135、3.95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三組產婦產后出血分別為(165.36±23.56)、(158.63±32.15)、(179.96±29.87)mL,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間苯三酚用藥前后胎心率無明顯變化,一組有10例產婦胎心率增加,二組有8例產婦胎心率增加,三組有11例產婦胎心率增加,其中2例為162~168次/min,對癥處理后緩解,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胎兒體重分別為(3.12±0.56)、(3.05±0.25)、(3.14±0.58)kg,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Apgar評分,一組為(9.6±0.6)分,二組為(9.4±0.9)分,三組為(9.7±0.4)分,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用藥前后宮口開大情況比較(±s,cm)

表2 用藥前后宮口開大情況比較(±s,cm)
注:與一、二組比較,*P < 0.05;與一組比較,△P < 0.05
組別 例數 用藥前 用藥40 min 用藥2 h一組二組三組69 66 65 2.5±0.6 2.4±0.5 2.4±0.8 3.2±0.3 4.3±0.4△5.1±0.7*4.9±0.4 5.1±0.5 6.4±0.4*
表3 產后出血及新生兒情況(±s)

表3 產后出血及新生兒情況(±s)
組別 例數 產后出血(mL) Apgar評分 新生兒體重(kg)一組二組三組69 66 65 165.36±23.56 158.63±32.15 179.96±29.87 9.6±0.6 9.4±0.9 9.7±0.4 3.12±0.56 3.05±0.25 3.14±0.58
間苯三酚(phloroglucinol)即 1,3,5-三羥基苯,分子式為C6H6O3,是一種親肌性、非罌粟堿類、非阿托品類解痙藥,可作用于膽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痙攣的平滑肌,對正常的平滑肌影響較小[3]。目前,間苯三酚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實驗證明,間苯三酚可選擇性的松弛部分器官的平滑肌,抑制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的活性[4]。間苯三酚的半衰期為15 min,給藥后4 h血藥濃度很快下降,48 h后體內檢測僅有很少量,主要特點為不具有抗膽堿作用,在解除平滑肌痙攣時,不會引起低血壓、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及抗膽堿樣不良反應,此藥在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應用已有30多年的歷史,不良反應較小,其在產科的應用可解除宮頸痙攣,抑制不協調的子宮收縮,是婦產科醫生常用解痙藥[5],然而國內報道比較少見,我國臨床上應用也比較少見[6]。
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往往存在緊張、焦慮狀態,這種情況可導致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使子宮收縮乏力,延長產程,易造成胎兒宮內窘迫,尤其是初產婦,常出現不協調子宮收縮,宮頸痙攣、水腫現象,易導致難產。因此,應用間苯三酚可減輕自然分娩中產婦的疼痛,明顯縮短產程,其可能的機制為:生產過程中宮頸良好的彈性、松弛度及強有力的宮縮可促使宮頸擴張,亦可導致宮頸不同程度的痙攣,間苯三酚可作用于痙攣的平滑肌,使宮頸水腫減輕,促進宮頸成熟,使引產的阻力降低,從而有利于宮頸擴張,縮短產程[7]。但是不同的劑量,對產程的影響有所不同,本研究應用間苯三酚劑量分別為 40、80、120 mg,而且,二、三組分兩次給藥,研究發現,當產婦進入產程活躍期后,由于間苯三酚的作用,應用高劑量的間苯三酚,產程活躍期縮短,劑量越高,產程活躍期越短,直至第二產程。應用高劑量的間苯三酚,第一產程明顯縮短,而對第二產程無明顯影響,對宮口開大情況亦是如此。
另外,間苯三酚在歐洲國家婦產科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由于其對母體、嬰兒有極好的安全性,間苯三酚主要抑制痙攣的平滑肌,因此降低了子宮平滑肌的耗氧量,對于胎兒宮內供氧及產后子宮復舊不影響[8],本院對200例產婦應用不同劑量間苯三酚,其用藥前后胎心率無明顯變化,羊水Ⅱ~Ⅲ度污染情況較少。新生兒Apgar評分,一組為(9.6±0.6)分,二組為(9.4±0.9)分,三組為(9.7±0.4)分,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
總之,間苯三酚在分娩過程中可明顯縮短產程,用藥安全,大大降低剖宮產率,值得在產科中推廣。
[1]郭偉紅,李曉明.不同劑量間苯三酚治療產程中宮頸水腫的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1,7(9):99-100.
[2]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7.
[3]Cisse CT,Mbaye M,Faye Dieme ME,et al.Threatened preterm labour:assessment of its management at the Dakar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J].Dakar Med,2003,48(2):123-127.
[4]Dellabella M,Milanese G,Muzzonigro G.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tamsulosin,nifedipine and phloroglucinol in medical expulsive therapy for distal ureteral calculi[J].J Urol,2005,174(1):167-172.
[5]陳殿紅.活躍期應用安定聯合間苯三酚配合同側俯臥位在胎方位異常分娩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0,37(20):638-641.
[6]肖華.間苯三酚聯合安定用于促進產程進展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2011,31(7):32-33.
[7]Stein AC,Viana AF,Müller LG,et al.Uliginosin B,a phloroglucinol derivative from Hypericum polyanthemum:A promising new molecular patter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epressant drugs[J].Behav Brain Res,2011,228(1):66-73.
[8]Vastik-Fernandez J,Gimeno MF,Lima F,et al.Spontaneous mot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rostaglandin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human Fallopian tubes[J].Am J Obstet Gynecol,2001,122(5):663-668.
[9]劉雪青.間苯三酚對產程進展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5):1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