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陳淑輝 雷英
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1年底,機構投資者持股占流通A股市值達15.6%,6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達到2.2萬億元,是2003年底的8.5倍。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保險基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格局。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實力雄厚,專業知識豐富,擁有較大的表決權,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公司更有壓力披露高質量的財務報告信息。眾所周知,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審計人員合謀是造成審計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機構投資者的加入,會形成一個“三國鼎立”的制衡局面,對上市公司和審計單位合謀行為有一定約束作用。本文針對機構投資者是否會顯著提高審計質量做出深入實證分析,并對如何提高審計質量和進一步發展機構投資者提出參考建議。
Jensen(1986)對機構投資者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指出機構投資者可以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構成約束。Chung,Firth和Kim(2002)檢驗了機構投資者的存在是否有效的制約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發現在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股份的公司里,管理層利用應計項目操縱利潤的行為得到了抑制。Bushee(1998)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作為精明的投資者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的參與公司治理,約束內部人的自利行為,促使公司管理層披露高質量的盈余信息。高雷(2008)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為。
已有文獻在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多,如機構投資者參與企業改制、上市籌集資金、優化資源配置、參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維護市場穩定和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但從審計師的角度研究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和作用的文獻還比較少。機構投資者和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管力量,他們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通常更加專業、更可能發現公司的不法行為、覺察到審計質量問題,而且機構投資者若進行的是長期投資,那么低審計質量一旦被曝光,機構投資者將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機構投資者更加關注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仔細研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與審計報告。假如機構投資者發現了審計師沒有發現的問題,這就會影響審計師聲譽,審計師出于維護自身聲譽動機,會努力提高自身技術,并在公司管理層欲與其合謀要求其出具“清潔”的財務報告時,保持更加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拒絕與上市公司合謀。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假設:
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加入提高了審計師的審計質量。
本文選取CSMAR和 RESSET數據庫系統的數據,以2010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共2409家公司,然后對樣本進行以下處理:剔除金融類公司;剔除了不滿足計算操縱性應計項目(DACC)的公司;剔除缺乏審計意見的公司;剔除缺失控制變量的公司,最終選定樣本公司1729家樣本公司。
通常審計質量分為實際的審計質量和可感知的審計質量,實際的審計質量是從審計師的角度出發,通常以審計師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監督力量衡量;可感知的審計質量是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用可被感知的審計質量特征衡量,如審計意見等,本文分別以審計師對盈余管理行為的約束差異以及出具審計意見的傾向差異衡量審計質量,檢查機構投資者的加入是否會影響審計人員出具的審計報告,如果機構投資者的加入能提高審計市場績效,即提高審計質量,那么我們將會發現在機構投資者加入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約束提高,即公司盈余管理下降,或者審計人員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MAO)的傾向增加。
關于盈余管理的衡量,我們采用修正后的Jones模型估計非操控性應計項目(NDA),并從其實際總應計數中扣除,其差額即為可操控應計(DACC)。
為了檢驗機構投資者加入以后,審計師審計的客戶盈余管理水平的變化,我們設定如下模型1:

為了檢驗機構投資者加入后,審計師可感知的審計質量或出具非標準意見傾向的變化,我們設定如下logit模型2:

其中,MAO為啞變量,如果企業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INV為存貨/總資產;REC為應收賬款/總資產;CURRENT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即流動比率,其他變量定義與模型1相同。若系數為正,則說明機構投資者的加入,出具的非標準意見的傾向提高了,審計師的審計質量也間接提高了。模型中的其它變量也可以表示審計風險,當審計風險加大時,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提高,所以這些變量系數為正。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n=1729)
由上表可知,在所有樣本中,可操縱盈余平均為15%;有104個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占總樣本的6%;有4%的上市公司沒有機構投資者,12%的上市公司上年度是虧損的,90%的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處于(0,1%)和(6%,7%);各公司在總應計數、規模、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方面差異較大。
從模型1的線性回歸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司進行的盈余管理與機構投資者的加入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在1%水平上相關),其回歸系數為-2.63,僅次于總應計的絕對值,在所有解釋變量中排第二位,說明其在模型中的作用非常大,從而驗證了本文的假設,即機構投資者的加入提高了審計師的審計質量。機構投資者的加入,審計師對于企業的盈余管理約束提高,導致DACC變小(機構持股的系數為負),審計質量上升了。
模型2Logistic回歸顯示:雖然一些控制變量的最終系數符號與我們的預期不一致,但是研究結果顯示:機構投資者的加入與審計師傾向于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機構投資者的加入,使審計師更傾向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以控制自身的審計質量,這與我們假設一致,即機構投資者持股提高了審計師的審計質量。

表2 模型1和模型2的回歸結果
以上分析顯示:不論是從約束企業盈余管理水平上還是從非標準審計意見出具的傾向性上,機構投資者的加入都有助于提高審計是質量,這從另一個側面回答了如何提高審計師審計質量的問題。之前研究者著眼于從提高審計技術、職業道德和揭露機制等方面提高審計質量,本研究拓寬了提高審計人員審計質量的機制方案,證實了機構投資者在審計市場的巨大作用。目前,我國的機構投資者還有待進一步充實與完善,我國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仍存在結構性問題,機構投資者占據市場份額僅15.6%,發達國家有60%~70%,我國每年提供給國際金融使用的儲蓄資源平均為2000億美元。在未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建設的高峰時期,機構投資者無疑在我國上市企業公司治理與審計市場上有巨大的發揮空間,在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本市場建設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1]Chung,R, M.Firth, J.Kim.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Corporate Fianance,2002(8).
[2]Brian J.Bushee.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
[3]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9).
[4]夏立軍.盈余管理計量模型在中國股票市場的應用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