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創新管理研究中心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慧 鐘小梅 董彥斌 邢娟娟
科技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而R&D投入又是科技進步的物質基礎和前提。R&D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1]。關于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外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如熊彼特[2]( Schumpeter,1912) 認為經濟的變革與增長歸因于創新活動;Solow[3]( 1956) 通過實證檢驗,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進步,而這里的技術進步是由 R&D 引發的創新帶來的。國內學者也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盧方元, 靳丹丹(2011)[4]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對全國30 個省區市R&D 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安娜(2009)[5]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 分析了R&D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由于新疆地處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發展仍屬粗放型經濟,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變[6],但相關研究卻非常少。基于此, 本研究以灰色關聯分析為基礎,對新疆R&D投入與經濟增長情況進行時間相關分析,目的在于找出新疆對于R&D經費、R&D人員的投入,不同活動類型及主要執行部門的R&D投入對新疆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期為下一步調整新疆R&D投入方向,提高科技投入效率,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更大的效應提供參考依據。
新疆2001~2009年間的R&D投入和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見表1。從縱向來看, 2001到2009年間,新疆的R&D經費支出總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4年和2008年增幅較大,名義增長率分別為58.43% 和59.83%。橫向比較從2006年至2007年,新疆的R&D經費支出名義增長率顯著高于同期的GDP名義增長率,從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來看,總體呈現了增長的趨勢,從2001年的21.5%增加至2009年的50.98%。這為新疆科技進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盡管新疆R&D經費支出占GDP 的比重總體上升,但無論是從全國范圍還是從西北五省區來看,新疆的R&D經費投入總體上都處于弱勢地位,不僅總量規模很小,而且相對強度也很低。2009年,按總人口計算,新疆人均R&D經費支出為101元,在全國排名第26位,西北五省區中排最后一位,其中陜西為502元,甘肅為141元,寧夏為136元,青海為167元[7,8]。說明新疆對R&D經費投入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這成為新疆開展R&D活動的嚴重制約因素。

表1 R&D經費支出和GDP數據表
在R&D活動人員投入方面,在2001年至2009年間,我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整體呈增長的趨勢,2001年為4551萬人,到2009年為12655萬人,但是R&D活動人員投入增長率出現波動,這也反映出新疆R&D活動人員的缺乏問題和不穩定問題。2009年,新疆R&D人員為12655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名第27位,在西北五省中排名第三。所以,政府有關部門為保持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如何保證R&D活動人員數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發揮R&D人員在科技進步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灰色關聯理論是鄧聚龍教授提出的,它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用于描述多個事物之間相關聯程度大小的一種分析方法,通過揭示影響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間關聯度的大小,為調控優化系統提供依據[9]。
(1)確定分析數列。設參考數列為Y={Y(k) | k = 1,2,Λ,n};比較數列Xi={Xi(k)|k=1,2,Λ,n},i =1,2,Λ,m。(2)變量無量綱化。對變量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便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進行比較。(3)計算絕對差值;(4)計算關聯系數;(5)關聯度計算與排序。情況而定。當ρ≤0.5463時,分辨力最好,本文取ρ=0.5。
R&D活動是整個科技活動的核心,是科技活動中最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部分,對科學技術由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技術創新能力、經濟發展前景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文選取R&D經費支出(萬元)和R&D人員全時當量(人年)作為R&D投入指標對新疆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01~2010)》[10]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2010)》[8]。
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建立3個灰色關聯度模型(附表1),分別從總體、研發活動類型以及執行機構三個方面來分析新疆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模型一:選擇新疆2000~2009年的相關數據(附表1),對R&D經費投入、R&D人員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參考數列Y表示GDP,比較數列X1表示R&D經費支出,X2表示R&D活動人員數。模型二:R&D活動按活動類型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這3類研究應形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合理結構,才有利于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使科技創新活動保持持續發展的后勁。本研究在對投入到不同活動類型的R&D經費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分析時,參考數列Y仍表示GDP,比較數列X3表示基礎研究R&D經費支出,X4表示應用研究R&D經費支出,X5表示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模型三:在我國,科學系統的核心是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廣義上還包括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這三部分構成了R&D活動的三大部門。本文在對三大執行部門的R&D經費內部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時,參考數列Y表示GDP,比較數列X6表示科研機構R&D經費內部支出,X7表示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X8表示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
3.3.1 變量無量綱化
為便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進行比較,文章采用“均值化”方法對2000~2009年間新疆科技投入指標和對外開放度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處理結果如表2。
3.3.2 關聯度計算
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在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基礎上結合公式計算絕對差值,并用EXCEL軟件計算得出2000~2009年新疆科技投入指標與對外開放度指標的關聯性系數和排名,結果如表2。

表2 新疆R&D投入與經濟增長關聯度表排序
3.3.3 結果分析
(1)新疆R&D經費投入、R&D人員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根據模型一的計算結果0.8414>0.7867可知,新疆R&D經費和R&D人員投入與GDP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二者對新疆經濟增長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且R&D人員投入對GDP的促進作用明顯要高于R&D經費對GDP的促進作用。說明人力資源要比經費更為重要,這主要是因為R&D活動的開展、經費使用的效率以及產生的研發效果很大程度都是通過R&D人員來實現,新疆具有高于全國同期水平的中高級職稱和博士學歷的研究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點。同時說明新疆經濟增長還對人員投入依賴性比較大,經濟增長依然屬于勞動力驅動型。雖然新疆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已從2001年的0.22%提升到2009年的0.51%,但仍然遠低于全國同期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2)新疆不同活動類型的R&D經費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模型二可得0.7770>0.7441>0.7341,我們可以看出基礎研究經費支出與新疆經濟增長關聯度最大,應用研究次之,試驗發展最小。對上述三種R&D活動類型的經費投入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大小排序,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分析來進行解釋。基礎研究主要是是為了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而進行的試驗性或理論性的工作,基礎研究的投入越大,則經濟增長的長期效果越明顯。基礎研究作為產生新知識和新發明的源泉,是發展高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先導,被視為科學技術持續創新的基礎和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新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占GDP的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對與優勢資源相關的領域和學科進行的科學究,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始創新源泉,進而推動了應用研究和試驗研究的發展,因此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試驗發展研究是為確認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的過程,是銜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橋梁,是應用研究的基礎。由于在投入上不及應用研究,所以導致研究成果未能準確及時的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最弱。說明新疆的科技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成果在試驗發展階段受到了嚴重阻礙。
(3)新疆三大執行部門的R&D經費內部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從模型三可得,0.7873>0.7235>0.3336,投入到科研機構的R&D經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最高,為0.7873,然后依次是高等學校和企業。新疆科研機構承擔了大量國家及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涉及農業、工業等諸多領域。高等學校雖然R&D人員最少,但是研究人員的比例高達85.80%,遠高于科研機構和企業的63.49%和66.43%。高校承擔教學和科研的雙目標,經費來源不固定,大多從事基礎研究,所以短期效應不明顯。企業雖然在科研經費投入上最高,但產出不明顯。2009年新疆新產品產值1645022萬元,僅占工業總產值的4.21%,遠低于全國12.45%平均水平。說明新疆企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的績效在全國處于明顯的落后地位,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未能得以充分發揮。
首先,在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應大力提高 R&D 支出在總財政支出中的份額。政府資金投入不僅是研發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可以引導R&D投入的流向,有利于經濟的穩定均衡增長。其次,政府還必須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的良好環境(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鼓勵和吸引企業增加 R&D 投入。
首先,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本積累,緊緊圍繞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加快培養創新型、管理型、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實施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擁有自主創新成果、熟悉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善于運作科技資源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使新疆成為集聚創新人才的高地;以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為依托,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優秀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載體支撐和發展空間。其次,要積極探索科技要素資本化,鼓勵資本、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充分體現科研勞動價值,激勵科技工作者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R&D 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個階段,其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持久的推動作用,加強原創性創新,改善 R&D 活動的比例結構,對于提升新疆科學技術水平至關重要,應引起各有關科技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首先,政府應依靠財政的調節控制作用,增加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支持強度,在地區的科技計劃中要提高原創性研究項目的比例。其次,政府應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持和資助力度,提高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能力,并鼓勵研究機構、高校與企業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廣度合作。
首先,要以對口支援為契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堅持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增強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開展應用研究,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的要素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次,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大幅度提高研發經費占企業銷售收入比重。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進一步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第三,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以中小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為骨干的創新企業集群。
新疆企業雖然在科研經費投入上最高,但是產出不明顯。2009年新疆新產品產值1645022萬元,僅占工業總產值的4.21%,遠低于全國12.45%的平均水平。說明新疆企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的績效在全國處于明顯的落后地位,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未能得以充分發揮。企業必須緊緊圍繞自治區產業發展布局,以市場為導向,緊跟市場需求,增強研發能力,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新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做出應有的貢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91186.htm.
[2]約瑟夫.熊彼德.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羅伯特.索洛.經濟增長因素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盧方元,靳丹丹,我國R&D 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3(3).
[5]安娜.中國R&D投入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回歸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6]周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動新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實事求是,2008(1).
[7]新疆科技實力研究報告課題組編.新疆科技實力研究報告[M].新疆: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科技部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9]劉思峰.灰色系統理論的產生與發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4,36(2).
[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編,新疆統計年鑒1994-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