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鄭樂怡
空港經濟,是指依托大型樞紐機場的綜合優勢,發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集群,從而對機場周邊地區的產業產生直接、間接的經濟影響,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集聚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我國目前已經是全球航空運量的第二大國,因此我國已面臨空港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正如荷蘭史基浦機場不動產公司資深空間發展規劃師沙福瑪(Mauritis Schaafsma)認為:“今天的機場,就像 50 年前的火車站,100 年前的海港,成為全球化的新核心。”緊抓空港經濟這個機遇,能夠推動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更快地帶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杭州市于2008年設立杭州空港經濟區,于2010年下發《杭州空港經濟圈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系浙江省省級區域規劃)。杭州空港經濟區包括三個空間層次:核心區、集聚區和輻射區。核心區,即空港新城,包括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浙江省最大的空港,以下簡稱杭州機場)及其周邊地區,規劃面積73平方千米,重點發展航空運輸、航空物流、臨空制造、空港服務等核心產業。集聚區,指杭州機場半小時交通圈范圍內具備空港經濟發展條件的區塊,引導高端商務、會議會展、休閑旅游、高科技產業、現代農業等臨空型產業聚集發展。輻射區,指集聚區范圍以外,距杭州機場一個半小時車程以內,處于機場強輻射范圍內的省內大型開發區、專業市場、休閑旅游區或相關經濟體內具有臨空經濟產業特征的功能區塊。
世界級轉運中心或大型航空樞紐是空港經濟發展的一個先決優勢條件,無論是荷蘭的史基浦,還是美國的達拉斯沃斯堡,都明顯地具備這一特點。十多年來,杭州機場業務量增長勢頭迅猛,為杭州空港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11年共有43家航空公司在杭州機場投入航班運營,其中國內22家、地區8家,國際13家。通航點達104個,其中國內68個、地區7個、國際29個。2011年,杭州機場共起降航班14.9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為1751.2萬人次,居全國第十名;貨運量為30.6萬噸,居全國第七,已躋身世界大型繁忙機場行列。

2001~2011年杭州機場三大生產指標
杭州機場已經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據統計,目前機場內有各類企業 60 多家,直接雇員超過 7000 人,場內企業 2007 年上繳稅收達 2.28 億元。根據蓋安德咨詢公司為杭州機場做的《機場經濟影響分析》顯示:每新增一個國際航班(200 座飛機、每天一班),客座率 70%(航班上國際旅客占 60%,國內旅客 40%),這樣一個航班可創造 30 個工作機會,能為 GDP貢獻 1.12 億元(考慮直接和間接影響)。而杭州機場到 2015 年,預計能夠為當地經濟年貢獻700億元(考慮直接和間接影響),預計占浙江GDP 的 2%。
杭州空港區位條件得天獨厚,杭州是長三角南翼綜合性物流樞紐中心,現代鐵路網建設和區域高速公路網完善,已形成到長三角各主要城市3小時交通圈;機場周邊已建成的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杭徽高速以及紅十五線、青六線等高等級公路,可以方便地與江浙皖滬廣大地區及杭州各城區和機場周邊城鎮聯系。
空港經濟區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投資力度,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3億元,同比增長14.7%。同時,根據研究,杭州機場呈現出產業集群度上升趨勢,上升趨勢在全國空港經濟區中排第7名??偼顿Y12.36億元、總長12.81公里的“三縱三橫”6條道路,總投資4.24億元、寬35米、總長5.2公里的機場二期河道改線工程已經啟動;總投資1.35億元、長1.38公里、雙向六車道的保稅大道項目已建成通車;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的南車城市軌道基地項目、總投資2.4億元人民幣的龍騰物流項目、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的南車電氣設備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億美元的杭州春天奧特萊斯購物中心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先后順利實施??偼顿Y12億元的保稅物流中心于2012年初全面竣工,順利通過國務院聯合驗收組正式驗收,已經投入運營。
我國這幾年的實踐證明,空港經濟能夠使服務業有較大的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帶動高新技術企業在機場周邊地區的聚集,有力地增強城市的區域競爭力。如廣州白云機場己經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帶動了花都的第二、三產業的更快發展,也促進花都基礎設施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和花都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優化。
目前,浙江省及杭州市已經進入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著力培育杭州空港經濟不僅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可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重要推動作用。但是由于管理體制、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因素,空港經濟對于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拉動作用還不夠明顯。
在管理機制上,存在缺乏統一管理的問題,影響了運行效率。杭州空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于2008年設立,屬于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但由于空港經濟圈建設涉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三級政府及機場公司,尚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實際工作中的協調管理問題亟待解決。
在機場輻射能力上,存在缺乏洲際航線的問題,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2011年,杭州機場國際進出境旅客達到217.4萬人次,位居全國第四。但短板在于國際航線范圍偏窄,絕大多數是港澳臺、日韓和東南亞的中短程航線,洲際航線僅2條,無法滿足浙江省企業進出口需求和旅客出行需求。上海浦東機場在2009年時已有51家國際(地區)航空公司通航,航線覆蓋48個國家(地區)的111個國際(地區)城市,分流了大量浙江貨物和旅客。上海浦東機場的規模優勢,又反過來導致杭州機場開辟歐美等洲際航線時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劣勢,在開辟洲際航線方面步履艱難。如位于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芝公司,2007年進出口貨物5300噸,價值12.88億美元,企業到杭州機場的車程僅為半小時,到上海浦東機場則需三小時左右,但由于杭州沒有相應的洲際航線,東芝公司88%的貨物只能舍近求遠從上海浦東機場進出,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在配套保障上,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削弱了發展動力。居住生活配套設施欠缺,尚無集中的居住生活配套設施,造成企業職工生活工作不便;工業企業布局分散,各街道、鄉鎮均從自身發展角度出發,對現有企業的擴建以及新建項目的選址均缺乏統籌科學的布局規劃;路網尚未形成系統,支路嚴重缺乏,尚未形成完善的主次干路網;環境優勢不明顯,沿河沿路分布的農居和部分工業廠房,生活、生產污水直排河道。
要有效加強省、市、區、機場公司、大型開發區之間相互溝通,定期溝通、統籌解決空港經濟建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機場及周邊區域的規劃、土地、產業、服務和管理等資源。建議空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劃歸省政府或市政府直屬,統一管理規劃發展。
機場作為空港經濟的核心和發展起點,在空港經濟形成、發展、成熟的各個過程都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要高度重視洲際航線缺乏問題,制定和培育開辟歐美航線的扶持政策,爭取洲際航線審批管理單位的支持,密切聯系中外航空公司,必要時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爭取在歐美洲際航線方面取得突破。同時,利用和香港機場合資優勢,以香港為中轉站,擴大客貨運“經港飛”模式。全力推進機場二期建設,解決機場保障能力不足矛盾;大力引進和發展基地航空公司,進一步發揮駐場國際貨運巨頭的作用;借鑒其他機場先進經驗,提高運營效率,增加航空客運量和貨運量。
杭州機場與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距離過近,應立足現有優勢條件,開展差別化競爭。順豐速運作為國內第二大快遞企業,已與杭州機場簽約建設中國航空快件運輸樞紐基地,建成后將有利于促進杭州空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將進一步鞏固杭州機場作為長三角南翼航空貨運中心的地位和優勢。要利用這一優勢,做大做強順豐項目,并引進申通、圓通等其他快遞龍頭企業,規劃建設“浙江省快遞產業總部基地”,打造“快遞產業華東管理總部”,建設面向全國的集快遞分撥、物流、商務辦公、酒店餐飲、配套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航空快件轉運樞紐。
依托空港物流綜合體,積極做好8.69平方公里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申報工作;依托保稅物流中心,引進為保稅物流配套的貨代、報關報檢、簡單加工、檢測維修、轉口貿易、金融保險等產業,拉長保稅產業鏈;依托南車軌道制造和電氣設備項目的建設,引進軌道制造上下游產業,打造軌道車輛產業園,拉長臨空制造產業鏈;依托奧特萊斯項目區塊建設,引進商貿酒店、商住辦公、餐飲娛樂等產業,打造購物公園,拉長臨空商貿產業鏈。
為了充分利用空港的優勢,各國成功的空港經濟區紛紛設立自由貿易區,讓全球的企業享受“境內關外”的快速、便捷的通關服務和貿易政策。杭州空港要發揮好保稅物流中心的作用,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運營商入駐,讓輻射范圍內的企業享受保稅政策,參與國際產業分工,促使空港經濟區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環節,更好地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加快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是招商引資、集聚產業的重要支撐。要加強公路網絡、河道、電力設施、給排水、公共交通、停車場等市政設施建設,完善醫療、教育、大型居住區等生活設施建設,開展濕地保護、水環境整治、大氣環境整治、噪聲環境整治工程,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空港經濟區所處的位置大多是城鄉結合部,距離城市中心較遠,城鎮化建設水平較低,農業人口相對較多。機場、航空公司等航空企業,以及臨空產業的相關企業,將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有利于將農業人口轉化為工業、服務業人口,從而帶動城鎮化建設,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包云海.論空港經濟在社會經濟轉型中的影響——以杭州蕭山機場為例[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0(3).
[2]張瑜.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動力因素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吳濤,王運泉.廣州新白云機場對花都區經濟發展影響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4]朱前鴻.國際空港經濟的演進歷程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