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牛磊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2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年來,世貿組織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WTO成員國的貿易保護手段也隨之發生變化。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壁壘的作用不斷弱化,技術性貿易壁壘開始取代其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技術性貿易壁壘往往設置隱蔽,具有靈活性,其效果甚至超過傳統手段。在現代國際貿易中,由于發達國家具備經濟和技術優勢,有利于其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而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資金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往往只能被動跟從,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發展中國家如何有效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創建競爭優勢成為熱點問題。
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為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其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內容廣泛,涵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于國際貿易當中,表現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世貿組織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文件主要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以及實施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世貿組織允許成員國在貿易進出口方面制定自己的標準、法規和程序,希望借此來促進成員國積極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產品質量。
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隱蔽性和靈活性等特點。WTO成員國可以保護環境生態為由設立貿易壁壘,常常將其設定為某種技術性標準,使其具有合法性。因此技術性貿易壁壘既沒有違背WTO規制又起到了貿易保護的作用。并且由于制定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程序比較簡單,容易更新和改動,因此可以快速對進口進行限制,比傳統貿易保護手段更具靈活性。
博弈論也稱為對策論和賽局理論,屬于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后來則被用于經濟學研究,成為經濟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論中主要有三個關鍵元素,即參與人、策略和得益。決策人或者局中人,做出的選擇或者決策和因為做出決策而獲得的利益或損失。參與者們會根據對方的行為或者利益得失選擇最優也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最終達到一定的平衡。一般來說,一個有限的純二人策略最終會達到一種均衡,也就是納什均衡。在現實生活中博弈論可謂隨處可見,無論是人類個體之間還是團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糾紛都可以應用博弈論。本文設定國家為單獨參與者,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
根據WTO原則,成員國之間要開放貿易市場,實現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也是由于這個原因,一旦有一個成員國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必然會對世貿組織的其他成員國帶來影響,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性市場的每個參與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成員國的影響。本文以國家為單位研究世界貿易市場上國家之間的貿易博弈,重點討論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上國家間的策略選擇。選擇博弈論中的靜態模型,并且分成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兩種情況。
靜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或雖非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過程中,每一位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收益函數有準確的信息。如果國際市場中的一個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品的市場份額而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可避免地會使與其進行交易的出口國遭受利益損失。因此,為了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實施報復,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國家也會相應地設置自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生產技術水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濟損失。
本文使用的矩陣模型包括兩個參與者——甲國和乙國。并且假設市場上只有甲和乙兩個國家,它們互相進出口產品。假設只存在兩種產品:產品A和產品B。在市場上,甲國向乙國出口產品B,進口乙國的產品A,相應地乙國則會向甲國出口產品A而進口產品B。甲國在生產B產品時具有優勢,在市場上要比乙國的B產品更具競爭力。相反,乙國A產品的競爭力要大于甲國生產的A產品。這就使得當甲國從乙國進口A產品后,A產品會進入甲國市場。由于乙國的A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可能質量更好或者價格更低,這使得乙國的A產品搶占了甲國A產品的市場,給甲國帶來了損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甲國對A產品的進口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而減少了乙國對甲國A產品的出口,損害了乙國的利益。如果這時乙國不進行反擊的話將會遭遇更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乙國也很可能設置針對甲國B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來實施報復,以此來減少損失(見表1)。

表1 矩陣模型
假設當甲國和乙國都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甲乙兩國的收益分別是a和b;當甲國和乙國都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甲乙兩國的收益分別是g和h;如果甲設置而乙不設置時,甲乙兩國的收益分別為c和d;甲不設置而乙設置時,甲乙兩國的收益分別為g和h。并且,每個國家會以一定的概率來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假設甲國設置貿易壁壘的概率為m,當m等于0表示甲國肯定不會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m等于1表示甲國會完全禁止進口外國產品,m的范圍在0和1之間。同樣,我們設定乙國設置貿易壁壘的概率為n,n的范圍在0和1之間,0表示乙國不會設置壁壘,1表示肯定會設置壁壘。
因為是在完全信息條件下,也就是每個國家都清楚對方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概率,都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來做出決策。這樣會形成囚徒困境,如果雙方通過商量約定都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那么將形成一個帕累托最優的選擇。但是一旦有一方毀約,毀約方將會獲得更大的利益。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其中一方很可能會設置貿易壁壘,而另一方為了降低損失必然也會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這就使得雙方都選擇設置。雖然這是無效率的,但卻是囚徒困境的必然結果。而在現實中一方很難獲得另一方的全部策略信息,因此,不完全信息的情況更符合現實。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兩方都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的收益會小于兩方都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收益,也就是說大家都遭受了損失。具體到矩陣中就是:g>a,h>b,并且g+h>a+b。當有一方打破協議單方面采取貿易壁壘時會得到比都不設置壁壘時更大的收益,即f>h,c>g。當一國遭受對方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如果選擇反擊,也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就可能減少損失,即a>e,b >d。
因為乙國設置貿易壁壘的概率為n,所以甲國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的收益可以表示為P11=na+(1-n)c,當甲國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其收益為P12=ne+(1-n)g。計算甲國做出選擇的臨界點,就是在兩種情況利益相等時。由P11=P12可得n*=(c-g)/(c-g-a+e)。如果乙國的策略n>n*,則甲國就應該選擇同樣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進行反擊;相反,如果乙國的n<n*時,甲國的合理選擇就是不設置。同樣,甲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概率為m,對乙國來說,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獲得的收益為P21=mb+(1-m)f,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的收益為P22=md+(1-m)h。同樣,當P21=P22時,乙國策略的臨界點為m*=(fh)/(f-h-b+d)。當m>m*時,乙國應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當m<m*時,乙國應該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因此,在不完全信息的情況下,雙方會形成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甲國選擇的策略為n*=(c-g)/(c-ga+e),乙國的選擇策略為m*=(f-h)/(f-h-b+d)。如果甲國以n*的概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則乙國會以m*的概率同樣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反,如果乙國以n*的概率來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甲國則會以m*的概率來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當c值比較大時,在甲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而乙國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下,甲國獲得收益較大。當e值比較小時,在甲國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而乙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情況下,甲國的損失會很大。從n*表達式中也可以看出:當c較大e較小時,n*的值較大,因此甲國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合理的選擇。同理可得:當f較大,d較小時,m*值較大,乙國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最合理的。當a值較小時,n*值較小。如果甲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并且乙國同樣設置,甲國獲得的利益比較小,因此甲國應該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樣,當b值較小時,m*值較小,意味著乙國最優的選擇是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兩個國家是否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由雙方的條件共同決定的。當一個國家認識到如果本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帶來較大的利益或者會降低由于他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帶來的損失時,那么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會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發達國家由于具有技術和資金優勢,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成本更低、收益更大,并且對其他國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報復能力更強,因此更容易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但是,由于畏懼對方較強的反擊能力,發達國家之間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會相對溫和,雙方會保持更加謹慎的態度。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實力較弱,不能有力地對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反擊,所以只能處于競爭的劣勢地位。因此,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才是在貿易競爭中爭取主動的關鍵。
發展中國家要重視與經濟伙伴的友好往來,在國際貿易中盡量減少貿易摩擦,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在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方面加強協商討論,降低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應鼓勵本國的企業走出去,擴大海外的投資規模,特別是加強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合作,使發達國家在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時顧及自身企業的利益得失。
發展中國家在市場競爭中更容易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損失,其根本原因是自身的技術實力不強,不僅缺乏市場競爭力并且在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時不能進行有力的反擊,在與發達國家競爭時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一個國家的技術實力強,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它就有資格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技術標準,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從而占據主動。發展中國家應該重視自主創新,加快知識產權建設,掌握先進的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壁壘預警機制是指對本國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監測,以便快速獲得對方策略的變化信息并迅速有效的通知國內企業,使其能夠及時作出反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建立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咨詢平臺和數據庫,為國內企業提供高效、準確、有針對性的咨詢服務。相關部門應密切關注新形勢下出現的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研究現行的國際公約,收集相關資料,趨利避害,以防發達國家利用國際公約漏洞制造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1]宋明順.WTO“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則、實施及對策[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5.
[2]張錫嘏.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應對[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征.淺談技術性貿易壁壘[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4]鮑曉華.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擇優:一個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J].財貿研究,2004(5).
[5]鮑曉華,朱鐘棣.貿易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適用性檢驗: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為例[J].管理世界,2006(1).
[6]韓文艷.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效應及政策評價[D].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