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楊靜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而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存在著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民工如何實現自身的轉型,真正由農民轉變成市民,不僅關系到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是事關加快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所謂農民工市民化是指隨著一國工業化及城市化發展,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并迅速轉變為城市市民的一種過程和狀態,同時伴隨著意識、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3]。農民工要實現市民化首先需要完成地域空間上的轉換,即從農村空間進入到城市空間。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必須要獲得一份工作或尋找到一種經濟謀生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意識、文化與生活方面的轉換。因此,農民工市民化將從農民改變過去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而在城市中就業開始。
然而,當前城市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特別指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就業者成為創業者”。因此,城市創業成為農民工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重要選擇。
創業是一種創新性活動,它的本質是獨立地開創并經營一種事業,使該事業得以穩健發展、快速成長的思維和行為的活動。就農民工城市創業來說,主要指創建并經營新的營利型企業的過程,通過個人或一個群體投資組建公司,提供新產品或服務,以及有意識地創造價值的過程[2]。
那些在城市務工期間積累了一定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充分利用其獲得的信息資源,借助國家鼓勵農民工創業的機會,來到城市創辦工商企業。農民工創業項目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一些規模小、創收少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以解決自我就業和謀生為主,對資金、技術和管理的要求不高。由于對地方經濟拉動力不足,地方政府對這部分創業的政策支持和服務扶持力度相對較弱,他們在創業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民工的創業動機。此外,有些地區政府出臺的創業政策多傾向于保護本區域居民的利益,對于多數沒有城市戶籍或本地農村戶口的農民工群體,他們享受不到該地區針對創業的優惠政策。以上種種,使得農民工在城市的創業缺乏發展潛力和后勁,影響了創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復雜的、艱巨的工程,要想成功需要很多主客觀的條件,如創業者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機遇、經濟條件、外部市場環境等。對于農民工創業來說,更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以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資金幫助。
由于創業者的創業知識和能力對于以后能否創業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創業培訓,有助于創業者了解創業環境,熟悉創業政策法規,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增強創業者的創業素質。因此,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1 創業分析
通過對有創業意向的農民工進行創業能力分析、創業風險分析,使他們初步形成科學的自我評價,在充分了解創業風險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只有具備創業熱情和精神,農民工在創業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才能始終堅定、克服困難。在此基礎上,針對個體的不同,分析創業者的個人能力及其經驗,幫助創業者找出適合自己創業的具體行業[6]。
3.1.2 創業政策
農民工創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農民工創業培訓必須加大政府支持創業的政策的宣傳力度,使得農民工創業者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政策信息。在掌握政策信息的基礎上,加大對政策的解讀力度并對農民工合理利用這些優惠政策給出切合實際、符合個體情況 的具體指導建議[6]。
3.1.3 創業項目選擇
在農民工創業中,如何選擇創業項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創業培訓中應幫助農民工拓寬選擇項目的渠道,增加創業項目的信息來源,例如,從互聯網、朋友、政府有關部門、展覽會等渠道獲得項目信息或創業思路。其次,幫助農民工樹立正確和先進的項目理念,選擇項目盡量與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相一致。最后,幫助農民工掌握創業項目的篩選機制,包括項目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和流程。一般主要根據項目是否符合個人興趣、投資額、投資回報水平、行業前景與市場潛力大小、經營場所要求、市場準入、需要的員工技能、需要的人際關系資源、上下游業務渠道控制能力等來選擇。
3.1.4 企業管理
農民工由于知識、技能和管理經驗有限,可能存在對創業機會的發現和把握能力相對不足、缺乏企業發展的戰略眼光以及對市場變動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通過創業培訓幫助農民工掌握一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學會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制定相應的生產計劃,實現以現代企業經營的理念進行新產品的研發、技術的創新[8]。創業培訓不僅要解決企業誕生的問題,還要解決企業成長的需求。比如,在創業前,進行開業培訓;在開業后,提供企業經營管理、職業技能和法律知識的培訓等。
農民工創業是一條實現城市市民化的主要途徑,農民工在城市創業中面臨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就是資金短缺。農民工遠離家鄉來到城市創業,當地金融機構和農民工之間存在金融信息的不對稱,適合農民工創業者借貸的項目少而且資金量小, 再加之我國金融機構為進城務工和經商農民提供遠程金融服務方面還是空白,使得農民工在城市缺乏有效的抵押物, 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擔保人。基于此,大多金融機構對農民工創業貸款多持保守態度,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困難[5]。
因此,要積極拓寬農民工初創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強創業信貸力度。首先,降低農民工創業貸款的門檻,通過放寬小額貸款額度、貸款利息及還款時間上的限制,采取政府貼息等方式為農民工創業貸款提供優惠[3]。其次,完善農民工信貸擔保體系。政府可出資建立農民工創業融資擔保基金,金融部門互相協調,相互支持,加強農民工異地創業貸款協作。由戶籍所在地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便于農民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或擔保人,這樣既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又可以滿足農民工對創業資金的需求[5]。再次,建立農民工城市創業基金。政府可聯合社會資本、慈善機構成立農民工創業基金會,專門給予農民工創業的企業以資金扶助。最后,放寬農村地區抵押物的范圍,允許小城鎮的企業以農村宅基地、自留地的使用權或產權作抵押等[8]。
政府和社會在幫助農民工解決創業資金不足的同時還要提高他們資金使用的能力。政府可以聯合金融部門,針對農民工創業的不同情況,對他們進行金融知識輔導,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創業資金和發展資金,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1]。
創業是人員、資金與項目的有機結合。合適的人員、適量的資金與適宜項目的有機結合需要知識、技能、資金、信息和實施過程的支持。因此農民工創業成功需要完善的創業扶持體系。
第一,對于農民工創業,政府部門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制度,簡化審批程序,為農民工創業開通“綠色通道”。對農民工創業企業在行政性收費、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節減其創業的成本[3]。
第二,政府建立公益性的創業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農民工發布政府資訊、創業項目、創業服務、創業專家咨詢互動等信息,并由政府支持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創業對口幫扶機制,以促進農民工積極、有效的成功創業[3]。
第三,改善外部創業環境。政府應建立與當地情況相適應的市場競爭機制、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廣泛宣傳農民工創業,以消除消費者對農民工及其企業產品的歧視,實現創業多行業發展,為農民工企業提供適合發展的市場環境[8]。
最后,允許農民工創業企業進入城市的創業孵化器。創業園內專業的中介機構和咨詢公司可以幫助農民工完善創業點子、籌措創業資金、確定創業方案。例如,在園區內設立創業指導中心,為農民工創業企業提供項目評估、融資服務、技能培訓、技術支持、法律援助等全過程、全方位服務。同時,引入會計事務所、法律事務所、財務管理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等中介服務機構,為創業企業提供代理記賬、財稅登記、知識產權、人力資源供給等服務,幫助實現農民工的成功創業。
[1]才鳳偉,王拓涵.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創業與國家政策[J].經濟與管理,2012(07).
[2]楊靜.高職生創業能力“3+N”培養模式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3]劉珍玉.社會結構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問題與對策——以河南省新鄉市為例[J].農村經濟,2012(06).
[4]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來農民工的市民化——對已有研究的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0(04).
[5]隋艷穎,馬曉河,夏曉平.金融排斥對農民工創業意愿的影響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03).
[6]陶海東.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機制創新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0).
[7]許南,尹瓊環,陸泳舟,王慧.返鄉農民工創業信貸額度影響因素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02).
[8]鄒冪,李朝暉.論農民工創業特征與政策推動[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