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王志凡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不同民族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分析
張 明,王志凡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了解不同民族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現狀,為開展營養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和醫學院1~3年級的1 716名大學生進行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 大學生對營養知識普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營養知識問題得分最低分為7分,最高分為38分,平均得分20分。對營養知識持“不想了解”或“無所謂”態度的大學生占30.9%;只有36.9%的大學生在選擇食物時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或自身的營養需要。這部分學生多具有較好的營養態度,愿意接受更多的營養與健康方面的知識,并愿意為健康改變飲食習慣。結論 不同民族大學生營養知識缺乏,飲食行為不科學,對大學生應采取多種形式的營養知識宣傳和飲食行為指導。
大學生;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
大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擔。為了解西北民族大學不同民族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現狀,喚起他們的營養意識,盡早改變其不良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預防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發生,增強身體素質,我們對西北民族大學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為開展營養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和醫學院1~3年級的1 716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628人,女生1 088人;包括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民族大學生營養知識得分情況[n(%)]
1.2調查方法
我們參考相關文獻,結合我校大學生特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等,經預調查、討論修改而成。其中,營養知識22題、營養態度8題、飲食行為15題。統一發放問卷,當場填寫,當場收回。
1.3 評分標準
營養知識滿分43分,其中單項選擇13題,每題1分,共13分;多項選擇正確選項30個,每個1分,共30分,選對一項給1分,多選不得分,選錯不扣分。按得分高低分為3個等級,0~26分為一般,27~36分為良好,37~43分為優秀。
1.4 資料處理
數據經核對后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營養知識
營養知識得分最低分為7分,最高分為38分,平均得分20分。其中漢族大學生營養知識得分高于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其他民族大學生,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雖然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營養知識的了解程度較差,但同一民族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營養態度
在被調查的1 716名大學生中,平均有69.1%的大學生對營養知識感興趣,其中維吾爾族大學生為82.4%,其他民族大學生為73.8%,漢族大學生為73.1%,回族大學生為70.0%,藏族大學生為67.0%,蒙古族大學生為57.1%;有58.5%的大學生認為合理營養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其中維吾爾族大學生為77.3%,回族大學生為65.4%,漢族大學生為64.1%,其他民族大學生為56.4%,藏族大學生為50.2%,蒙古族大學生為49.2%,由此可見維吾爾族大學生營養態度好于各民族大學生。有73.9%的女生對營養知識感興趣,男生為61.6%;有61.0%的女生認為合理營養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男生為54.7%。74.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膳食結構不合理,有72.7%的大學生愿意為健康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同民族大學生(除蒙古族、漢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外)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均為“缺乏營養知識”,而蒙古族、漢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大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為“按口味選擇食物”,具體見表2。
表2 不同民族大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
2.3 飲食行為
2.3.1 早餐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民族大學生早餐情況有所不同,每天吃早餐的漢族大學生為79.9%,其他民族大學生為76.2%、維吾爾族大學生為75.9%、回族大學生為73.9%、藏族大學為72.3%、蒙古族大學生為62.3%。早餐情況漢族大學生明顯好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且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另外,女生的早餐情況好于男生(P<0.05),每天吃早餐的女生為78.7%,男生為63.2%。
2.3.2 早餐質量 早餐同時包括牛奶(或奶類、豆漿)、面包(或饅頭、面條)、蛋類的其他民族大學生所占比例最高,為29.7%,而蒙古族大學生占27.0%、藏族大學生占26.9%、維吾爾族大學生占26.3%、漢族大學生占24.0%、回族大學生占19.0%;早餐沒有同時包括牛奶(或奶類、豆漿)、面包(或饅頭、面條)、蛋類的回族大學生占81.0%,漢族大學生所占比例為76.0%,而蒙古族大學生占73.0%、藏族大學生占73.1%、維吾爾族大學生占73.7%、其他民族大學生占70.3%。
(1)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民族大學生對營養知識了解程度普遍較低,與山西、山東、貴州及廣西的調查相符[1~4],這也說明在高校開展營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漢族大學生營養知識掌握情況好于其他民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及蒙古族大學生,這可能與漢族大學生接觸營養知識范圍廣有關。高??筛鶕唧w情況在新生開學時進行營養知識教育,同時開設營養學等公共選修課程供新生選修或開設各種形式的營養知識系列講座、有關營養與健康的專題報告,也可在宣傳欄張貼宣傳海報或增加營養宣傳專欄等,向廣大學生宣傳相關的營養知識。
(2)雖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欠缺,但他們的營養態度較好,絕大多數人對營養知識感興趣,認為合理營養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膳食結構不合理,并且愿意為其健康改變飲食習慣,說明營養教育在高校開展的可行性。因此,高校要強化大學生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等知識的普及教育及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營養意識,而且可以調整他們的膳食結構,糾正其不良的飲食習慣,從而提高大學生營養健康知識水平。
(3)不同民族大學生中,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吃早餐的占73.0%,高于文獻報道[5],但大學生中依然存在不規律吃早餐和從不吃早餐的現象。早餐沒有同時包括牛奶(或奶類、豆漿)、面包(或饅頭、面條)、蛋類的大學生占大多數。國內外營養專家普遍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所包含的營養物質應達到全天所需營養的1/3。因此,要保證不同民族大學生膳食達到合理營養,首先就應培養其良好的早餐行為。為了保證不同民族大學生早餐質量,高??梢蕴峁I養豐富的早餐供其選擇。
[1]劉曉莉,侯莉娟.山西省大學生營養狀況與飲食行為現狀調查[J].山西大學學報,2002,25(1):86~88.
[2]藺新黃,姜希洪,劉言訓,等.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41(4):382~387.
[3]劉真美,劉蕓蕓.貴州部分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5):475~476.
[4]卓杰先.廣西桂中地區大學生飲食、營養知識與健康行為的調查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7,26(8):33~36.
[5]張旭慧,黃俊儀,朱益民.浙江某大學449名醫學生早餐情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27~328.
G526.5
B
1671-1246(2012)04-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