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醫院(300380)解艷歡 閆麗娜
隨著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血管病在全部死因順位中呈現明顯前移趨勢。本文主要探討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應蛋白(CRP)和纖維蛋白原(FIB)及血管壁內膜-中層厚度(IMT)與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診斷為腦梗死的患者62例,符合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8例、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41例,后循環梗死(POCI)13例。入選標準:①年齡50~75歲,男女不限;②住院診療患者,符合腦梗死急性期,經頭顱CT或MRI確診,且發病48~72小時以內;③入選對象均無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出血、肝腎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自身免疫系統性疾病、營養不良等疾??;④同意且能夠按照方案的要求及時復診。患者62例,男30例,女性32例,年齡50~75例,健康對照組選自我院體檢科體檢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50~75歲。
1.2 血清HCY、CRP、FIB檢測方法 患者入院后一周內于清晨空腹、靜息狀態下平臥位無菌周圍靜脈取血10ml,分別送檢化驗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應蛋白(CRP)以及纖維蛋白原(FIB),并查頸部血管彩超。血清HCY檢測采用激光法(OL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正常參考值為0~15μmol/L。CRP的測定采用比濁法(U2津標斑點定量讀數儀),正常參考值為0~10 mg/L。FIB檢測在 PT正常時采用演算法,PT異常時采用Clauss法(BE全自動血凝儀),正常參考值為2~4g/L。頸部血管彩超檢測采用飛利浦HDI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檢測,探頭頻率為(5~11)MHz,患者平臥位,頭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部,二維超聲觀察血管內徑、血管壁內膜-中層厚度(IMT)、有無斑塊及血管狹窄程度等,IMT>1.0cm為增厚,IMT>1.2cm為斑塊。
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判斷:狹窄率(%)=(B-A/B)×100%,B為遠端正常管腔內直徑,A為狹窄程度最窄處的直徑,計算左右兩側頸內動脈的狹窄率,取其平均值,輕度狹窄<50%,中度狹窄50%~70%,重度狹窄>70%。健康對照組同樣于清晨空腹、靜息狀態下,平臥位無菌周圍靜脈取血10ml檢測,同時進行二維超聲觀察血管內徑、血管壁內膜-中層厚度(IMT)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首先進行方差齊性分析,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間頸動脈平均IMT及血清HCY、CRP比較,腦梗死患者中,IMT及血清HCY、CRP三項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IB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見附表)。
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梗死的基礎病變,是一個低水平的慢性炎性過程[1]。而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也是重要的炎性反應敏感的標志物之一,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炎性反應時引起CRP的含量增加[3],通過促進活性因子釋放、激活補體系統和促凝等多種途徑共同參與炎性反應和組織損傷,損傷腦血管內膜,導致動脈硬化,促進血栓形成[4]。
HCY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通過各種機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塞,HCY水平增高可直接或間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DNA的合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迅速增殖[5]。還可使TXB2合成增加,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破壞機體凝血和纖溶之間的平衡,最終導致血栓形成[6]。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血清HCY水平每增加5μmol/L,可使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增加50%,是缺血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7]。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引起缺血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8]。血管內膜-中層增厚是動脈硬化的早期征象,當斑塊形成并突入管腔時,由于富含脂質,動脈壁應力增大并且受高速血流沖擊,不穩定斑塊可發生破裂,暴露的脂質原膠可激活血小板,啟動凝血反應,形成動脈內血栓或發生出血、潰瘍、斑塊脫落等,最終導致腦梗死的發生。

附表 血清HCY、CRP、FIB、頸動脈平均IMT
此外,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生與管腔狹窄的程度有關。管腔狹窄時血流的速度及壓力作用會使血小板直接受到損害,能加速斑塊形成及形成附壁血栓,嚴重時可造成血管完全阻塞[9]。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進行定期檢查動態監測,有助于臨床早期了解動脈壁的結構及斑塊等情況,對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及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FIB是由肝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在凝血酶等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解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具有沉積于血管壁中促進動脈硬化及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的作用,還可與血小板膜上受體結合導致血小板聚集,在凝血系統的激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0]。同時,FIB又是常見的炎癥反應標志物,其增加往往是機體的一種非特異質反應,炎癥、感染、外傷均可使其水平升高。其水平上升已被證實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1][12]。高纖維蛋白原血癥促進動脈硬化發生、發展,是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加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前狀態[13],進而促進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生,并通過加重梗死后血栓形成等多種途徑影響患者預后。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兩組患者的頸動脈平均IMT及血清HCY、CRP比較,腦梗死患者中,IMT及血清HCY、CRP三項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早期進行血清HCY、CRP、FIB檢測可能是通過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穩定斑塊,從而減輕缺血半影區損害,降低梗死風險,改善預后。頸部血管彩超監測可方便、準確地反應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