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醫院(100621)吳燕萍
糖尿病是引起慢性PAD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10%的T2DM患者在確診時已存在慢性下肢動脈硬化。糖尿病下肢缺血增加了跛行的風險[1]。故早期診斷和治療PAD,可預防糖尿病足壞疽乃至截肢。
附表1 治療前后患者行走距離、踝/肱指數的比較(±s,n=86)

附表1 治療前后患者行走距離、踝/肱指數的比較(±s,n=86)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P值無痛行走距離(m) 653.58±537.66 1126.35±801.31 <0.01最大行走距離(m) 974.21±1083.97 1489.57±1246.93 <0.05踝/肱指數 0.81±0.06 1.04±0.17 <0.05

附表2 治療前后主觀癥狀的變化(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和門診的T2DM合并PAD早期患者86例。患者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41~74歲,平均(62.4±7.6)歲;T2DM病程4~35年,平均(15.9±4.1)年。均符合以下條件:①T2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乏力、發涼、麻木、靜息疼、間歇性跛行(無伴下肢潰瘍發生),足背動脈搏動減弱;②年齡<75歲;③ABI<0.9[2];④經多普勒超聲掃描系統分別測股動脈、脛動脈及足背動脈內徑寬度減少,內膜增厚,粥樣斑塊形成,血流速度下降。排除標準:①糖尿病足潰瘍和/或壞疽不能行走;②伴有嚴重心、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③進入研究前2個月中服用過抗血小板類藥物、調脂藥物及其他治療慢性動脈閉塞癥藥物。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低鹽低脂糖尿病飲食,控制血壓、血脂,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礎上(糖化血紅蛋白<7.0),予靜脈滴注前列地爾20μg/天,共3周;同時口服西洛他唑100mg,2次/天,連續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6個月后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無痛行走距離和最大行走距離、ABI的變化。
1.3.1 自覺癥狀療效觀察 根據治療前后下肢缺血癥狀的變化劃分等級。顯效:間歇性跛行距離較治療前增加2倍或2倍以上,靜息痛、肢端冰冷、麻木感明顯減輕或消失。有效:間歇性跛行距離較治療前增加l倍或l倍以上,靜息痛、肢端冰冷、麻木感部分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1.3.2 ABI測定 采用歐姆龍/科林動脈硬化診斷裝置(BP-203RPEⅡ)測定,測定嚴格按照心血管病和介入放射治療協會2002年的標準,測定所有入選者的雙下肢ABI。正常值應>1.0,ABI<0.9者入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以±s表示,用配對t檢驗比較治療前后情況。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經前列地爾聯合西洛他唑治療患者前后無痛行走距離和最大行走距離、ABI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1)。
2.2 經聯合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見附表2)。
糖尿病合并PAD具有發病早,進展快,病情重,截肢率高且主要累及下肢遠端動脈的特點。糖尿病足患者血小板數量減少,平均體積增大,證實了血小板參與糖尿病足的發展過程[3]。脂微球包裹的前列腺素E1是目前最強的內源性擴張血管藥物。西洛他唑是選擇性磷酸二脂酶抑制劑,可抑制cAMP的降解和轉化、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擴張血管。總之,前列地爾聯合西洛他唑治療可延緩糖尿病患者PAD早期的病情進展,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