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珍
(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204)
標準預防是指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預防措施;強調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雙向防護[1]。標準預防知識掌握和執行情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區醫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性,關系到其醫療質量,關系到護士職業防護。為了解社區醫院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和執行情況,對10所社區醫院340名護士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11年8—10月選取上海市浦東新區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340名,年齡20~55歲,均為女性。納入標準:工作1年或以上,愿意配合調查的臨床一線注冊護士(病房、補液室、口腔科、換藥室、供應室等主要臨床科室)。剔除標準:工作1年以下,不愿配合問卷調查的護士。
1.2 調查方法 參考 Mehrdad等[2]和李小英等[3]編制的標準預防知識問卷和咨詢醫院感染專家的意見,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了解標準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含5個問題,采用單選題,每題答對為20分,答錯為0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標準預防知識掌握越好,5個問題為:標準預防既保護醫務人員又保護患者;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強調雙向防護;標準預防隔離途徑;既可防止血源性疾病又可防止非血源性疾病。②護士在實際工作中對標準預防執行情況,含25個問題,以每次、經常、偶爾、從不4個層次單選,內容包括:洗手與手消毒、戴手套、合理使用防護用品和銳器處理。調查問卷現場發放,現場收取,避免無效問卷,采用無記名填寫問卷方法。共發放問卷340份,收回問卷338份,其中有效問卷332份,有效率為98%。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專家效度。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用方差分析法來進行統計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構成比)描述。
2.1 基本情況 332名護理人員中,學歷:中專86名,占 25.9%,大專 176名,占 53.0%,本科 64名,占19.3%,本科以上 6 名,占 1.8%;職稱:護士 103 名,占31.0%,護師 142名,占 42.8%,主管護師 82名,占24.7%,主管護師以上 5名,占1.0%;工作年限:<5年87名,占26.2%,5~10年76名,占22.9%,11~20年103名,占31.0%,>20年66名,占19.9%。
2.2 社區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 見表1。
2.3 不同職稱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 見表2。
2.4 不同學歷護士標準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 見表3。
2.5 社區護士標準預防中個人防護執行情況 見表4。

表1 社區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 (n=332)

表2 不同職稱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 (n=332)
表3 不同學歷護士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 (n=332)

學歷 n 既保護醫務人員又保護患者 強調雙向防護既可防止血源性疾病又可防止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隔離途徑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飛沫隔離69大專 176 15.34 ±8.47 13.52 ±9.38 18.18 ±5.76 16.81 ±7.33 17.84 ±6.22本科及以上 70 17.14 ±7.04 14.57 ±8.95 15.14 ±8.63 15.71 ±8.26 16.85 ±7.33 F 值 1.255 2.028 6.481 2.235 3.非血源性疾病中專 86 15.58 ±8.34 11.62 ±9.92 18.37 ±5.50 18.13 ±5.84 19.30 ±3.414 P 值 0.286 0.133 0.002 0.109 0.034
表4 社區護士標準預防中個人防護執行情況 (n=332)

內 容每次n %經常n %偶爾n %從不n %診療或護理患者前洗手 286 86.14 34 10.24 9 2.71 3 0.91護理患者從污染部位移到清潔部位時洗手 301 90.66 23 6.94 4 1.20 4 1.20洗手后干手用一次性紙巾 65 19.58 88 26.50 126 37.95 53 15.97在接觸未明確診斷的患者時戴口罩 299 90.06 16 4.82 17 5.12 0 0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等污染物時戴手套 278 83.74 35 10.54 10 3.01 9 2.71戴手套代替洗手 53 15.97 37 11.15 125 37.65 117 35.23在臨床操作時出現血液、體液等物質潑濺下主動戴防護鏡 176 53.01 34 10.24 46 13.86 76 22.89在臨床操作時出現血液、體液等物質潑濺下主動穿隔離衣 171 51.50 46 13.86 53 15.96 62 18.68用手分離使用過的注射器和針頭 133 40.06 84 25.30 69 20.78 46 13.86將針頭等銳利器具回套蓋帽 103 31.02 65 19.58 72 21.69 92 27.71持利器走動 22 6.63 12 3.61 25 7.53 273 82.23針頭放置床頭 23 6.93 13 3.92 29 8.73 267 80.42
3.1 社區護士對標準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 標準預防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又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既強調防止疾病從患者傳至醫務人員,也強調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患者和從患者傳至醫務人員再傳至患者,是控制醫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4]。本次調查顯示,332名社區護士對標準預防知識掌握良好,與周潔等[5]和周建偉等[6]的結果接近。這與醫院重視對護士進行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有關,使護理人員全面掌握醫院感染及預防醫院感染知識。護師在掌握標準預防既保護醫務人員又保護患者的認知中得分相對較高;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的掌握中,職稱越高得分越高,與其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職稱高的護士在自我保護意識和預防交叉感染方面同樣重視,在控制醫院感染的方面起到較強作用。在標準預防強調雙向防護和既防止血源性疾病又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知識中,學歷低的護士得分相對高,與其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因為在社區醫院學歷低的大多是護齡較長,工作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她們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防護意識較強,防護措施到位。而學歷高的往往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臨床經驗不足,在防護認知上存在誤區,醫院對她們醫院感染的培訓力度還不夠。
3.2 社區護士標準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
3.2.1 護士在洗手、手消毒、戴手套、戴口罩方面執行情況良好 調查結果顯示,86.14%的護士在診療和護理患者前洗手,90.66%的護士護理患者從污染部位移到清潔部位時洗手;在接觸未明確診斷的患者時幾乎沒有人不戴口罩的;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時戴手套及在接觸患者黏膜或者破損皮膚時戴手套,從調查顯示看,執行情況也良好,分別達83.74%和81.76%;說明醫院在洗手、手消毒、戴手套、戴口罩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和質量相對較高,護士們大大地提高了對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也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水平。
3.2.2 洗手后干手用紙巾情況 26.50%護士洗手后干手經常使用一次性紙巾,15.97%的護士洗手后從不用一次性紙巾。從結果來看,可能有些社區醫院的經濟條件差或醫院領導對感染控制不夠重視,投入經費不夠有關;也有些醫院科室為了成本核算,平時舍不得使用,應付檢查時再用;還有一些護士習慣洗手后擦于工作服上。提示社區醫院管理者應高度重視,加大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投入,增加必要的開支,添置一些防護設施;同時加強對各級護理人員的教育,改變一些不良防護習慣。
3.2.3 護士在臨床操作時出現血液、體液等物質潑濺下主動戴防護鏡、穿隔離衣等方面執行行為尚欠缺
在臨床操作中出現血液、體液等物質潑濺下主動戴防護鏡、穿隔離衣的護士占一半人,還有少部分人護士用戴手套代替洗手。說明護理人員對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傳播的疾病認識不足,思想上不夠重視,落實防護措施行動上怕麻煩、費時間、影響操作等,以致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這是導致護理人員再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
3.2.4 護士在銳器處理中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有40.06%的護士用手分離使用過的注射器和針頭,有31.02%的護士將針頭等銳利器具回套蓋帽,在操作中持利器走動的現象相當普遍。提示社區護士在銳氣處理過程中自身防護意識淡薄,對職業暴露的危害認識不足,這樣容易發生銳器傷,造成職業傷害。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數據顯示,每年有35例因銳器傷而導致職業性 HIV感染發生;8 700多例感染 HBV[7]。高曉玲[8]調查402例醫院工作人員中血清HBV感染率達 75.9%,其中護士 HBV 感染率達 92.9%[6]。若護士在操作中沒有自我防范意識,沒有按標準預防措施執行,很可能發生一些血源性感染,故社區護士應遵循《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的規定,做好洗手和手消毒、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銳器及傷口的妥善處理等[7]。
3.2.5 發生銳器傷后上報率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發生銳器傷時,332名中每次上報的只有38.53%,經常上報的只有22.06%,上報率很低。若上報了也只有36.47%的護士進行血清學檢測,25%的護士注射了相關免疫疫苗。這一現象既暴露了醫院行政部門缺乏對社區護士職業防護的管理,也暴露了社區護士自我保護意識的淡薄,應完善銳器傷上報制度,完善銳器傷的處理流程,加強培訓和監管,以利達到對職業暴露的控制與預防。
社區醫院護士對標準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較滿意,但在遇見患者血液、體液等物質潑濺下主動戴防護鏡和穿隔離衣及對銳器的處理和銳器傷上報制度上依從性不強。這要求護理部和醫院感染專兼人員進一步加強護理人員的標準預防知識培訓,并要求把標準預防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護理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防護習慣,切實提高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保護患者和廣大醫護人員的健康。
[1]劉勝文.現代醫院感染管理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92-193.
[2]Askarian M,Mclaws ML,Meylan M.Knowledge,attitude,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standard precautions of surgeons and physicians in university-affiliated hospitals of Shiraz,Iran[J].Int J Infect Dis,2007,11(3):213-219.
[3]李小英,王綠環.護理人員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5,20(3):63-65.
[4]常紅娟,梁艷,秦霞.護士標準預防知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9):3757-3759.
[5]周潔,李和姐.醫務人員標準預防能力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5):325,347-348.
[6]周建偉,羅陽.護士標準預防行為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7-10.
[7]NIOSH.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EB/OL].http://www.cdc.gov/niosh,1999,11.
[8]高曉玲.醫院工作人員HBV感染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