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福駿
(上海市盧灣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023)
老年性癡呆是一種病因不明、起病隱襲、進行性發展的原發性腦變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早期。臨床上以記憶綜合征、失語、失用、失認和執行功能障礙為特征,同時伴有精神行為異常和社會生活功能減退[1]。在目前養老床位一床難求的情況下,老年性癡呆患者只能居家由家屬照料。社會支持一方面對應激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另一方面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運用社會支持量表對50例居家老年性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進行問卷調查,旨在了解照顧者的總體社會支持情況以及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和患者病程長短對照顧者的社會支持情況的影響,為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在居家老年性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的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據。
1.1 對象 選取2010年4—6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50例老年性癡呆患者的照顧者,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60歲以下28例,≥60歲22例;平均年齡(56.9±4.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以上39例。與患者關系:兄弟姐妹9例,配偶16例,子女25例。患者病程:<2年19例,≥2年21例。本組患者均符合CCMD-3老年性癡呆診斷標準;照顧者均是與患者共同生活1年以上的直系親屬,并承擔患者的主要照料責任;照顧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軀體疾病、精神疾患。
1.2 調查工具 分為2部分:①基本情況調查,了解照顧者的一般信息及家庭的情況,包括照顧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患者關系、患者病程等。②社會支持量表 (SSRS)[2],用于測量個體社會關系的3個維度,共10個條目:1~4和8~10條為單選題,選擇1、2、3、4 項分別計1、2、3、4 分;第5 條 A、B、C、D 項計總分,每項從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計1~4分;第6、7條如回答“無任何來源”計0分,回答有來源者,有幾個來源計幾分。第2、6、7條計分之和為客觀支持分,第1、3、4、5條計分之和為主觀支持分,第8、9、10條計分之和為對支持的利用度,總分即10個條目的計分之和。得分越高表示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該量表經長期使用表明設計基本合理,有效、簡便、條目易于理解無歧義,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測信度為0.92,各條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適合我國人群使用。
1.3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門診護士對居家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發放一般資料問卷及SSRS量表,采用統一指導語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表說明,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若獨立完成確有困難,由護士不加暗示的逐條讀出,調查對象獨立作出選擇,護士代為記錄。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2.1 社會支持總分 50例照顧者的社會支持總分為(36.62 ±7.90)分,高于國內常模(34.56 ±3.73)分,t=5.349,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平均得分分別為(8.36±2.10)分、(18.30 ±2.34)分及(7.01 ±1.56)分。
2.2 不同年齡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 見表1。
2.3 不同文化程度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 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s)

表1 不同年齡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s)
年齡(歲) n 78>60 22 8.06 ±3.01 20.62 ±5.03 6.77 ±1.39 F 值 1.624 6.385 0.客觀支持 主觀支持 利用度<60 28 11.68 ±3.40 24.52 ±4.65 7.50 ±1.713 P 值 <0.05 <0.05 >0.05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s)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照顧者SSRS得分情況(±s)
客觀支持 主觀支持 利用度初中及以下 11 10.54 ±2.85 22.87 ±3.91 6.77 ±2.文化程度 n 01高中以上 39 8.63 ±4.21 20.62 ±5.03 7.51 ±1.88 F 值 2.383 6.531 0.025 P值 <0.05 >0.05 < 0.05
3.1 居家癡呆患者照顧者的總體社會支持情況 社會支持能有效地緩解心理應激反應,對機體提供保護作用,社會支持缺陷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3]。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互助意識的增強,老年癡呆患者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關懷和支持。而照顧者的情況不盡如人意。調查顯示,照顧者的社會支持總分高于國內常模,表明照顧者能獲得較多的社會關注和支持,有利于提高照顧者的適應行為、幫助其采取有效應對方式及保持積極的心態。相對于客觀支持,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2]。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中介)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作為社會支持的第3個維度利用度,是社會支持真正發揮作用的部分。只有在調動了所有社會支持并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3.2 老年患者是社會支持的弱勢人群 本組研究顯示,仍然有82%依靠配偶和子女提供照顧,與《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4]的結果相符合。表1顯示,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其主、客觀支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0歲以下的照顧者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利用度均高于高于60歲以上的照顧者。其原因可能是60歲以下的人群往往會和家人住在一起,尤其是與配偶在一起,有婚姻作為穩定的社會支持。另外,60歲以下的人,有部分可能還在單位工作,有同事、朋友間的人際交往;而年齡大的人,由于文化程度低、反應遲鈍、社會交往少、社會關系少、生活能力下降和經濟負擔能力差等原因,使主、客觀支持均處于最低水平。因此應主動發揮對老年群體的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3.3 低學歷者是社會支持的弱勢人群 本次調查發現,文化層次低者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均較高,而利用度低;而文化層次高者客觀支持、主管支持均較低,而利用度高。可以理解為文化程度不高者,對疾病知識匱乏,日常護理中很難采取正確的應對機制,或遇到問題束手無策,更不會主動尋求周邊資源的幫助,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醫護人員應發揮專業角色的作用,加強對此類人群的干預,以提高他們的社會支持度。
3.4 照顧者存在心理問題 伍毅等[6]研究證明,癡呆患者照顧者生存質量較正常健康老人和需要護理但非癡呆老人的照顧者的生存質量差。因此認為,老年癡呆患者伴有精神癥狀及行為方面的問題,將直接給照顧者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易產生心理疾病,建議這類患者應有專科醫院收治,或有精神科專業人員的干預,加強疾病知識宣教、照料技能的訓練、加強社會支持,以緩解照顧者的壓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的患病人數日益增多。有報道顯示,65歲以上老年癡呆患病率達3% ~8%。老年癡呆得到廣泛重視,而忽視了對其照顧者(如配偶、子女、或其他親人)健康狀況的關注。照顧者在對老年癡呆患者進行照料和監護的同時,更在精神、經濟、人際關系各方面承受一定的壓力。老年癡呆照顧者因其本人原因以及患者的病情,已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況。因此,在關心癡呆患者的同時,也要關心癡呆患者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必要時給予干預,加強心理衛生知識宣教、心理咨詢及治療,加強社會支持,是精神科工作人員乃至全社會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老年照護護理尚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大家轉變觀念,逐步建立以政府牽頭,醫院為中心,與專業養老機構、社區、家庭成員多方合作的長期照護模式,將有助于提高居家老年癡呆患者及照顧者的生存質量。
[1]曹新妹.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3]林鳴芳,李孝紅.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社會支持情況的調查[J].上海護理 2011,11(4):34-36.
[4]郭平,陳剛.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23.
[5]伍毅,張懷惠,李小青,等.老年期癡呆患者家屬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7(6):4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