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瓊
(深圳博倫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深圳518055)
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研究
陳惠瓊
(深圳博倫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深圳518055)
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協作學習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國內外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將傳統課堂教學與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Blending—Learning),它融合了網絡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的優勢,彌補了兩者的不足;它的目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提供條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本文對混合學習環境下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設計以促進學生協作能力發展進行了探討。
混合學習;活動設計;協作能力
開展協作學習,有助于協作能力的培養,而混合學習環境下的網絡環境是增強協作學習的“自然”工具。學生利用網絡環境的資源共享和溝通工具,能夠共享學習材料,通過協商會話共同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但單純的網絡學習不僅不利于系統地學習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極高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則有效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因此,以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教學效果,將網絡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優勢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成為了我們的最佳選擇。
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混合學習活動中進行協作型學習活動的設計。
本研究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活動理論、情境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構建了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流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及學習手段,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直接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活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心理發展與外部實踐活動是辨證統一的?;顒酉到y包含了6個基本要素:主體、工具、客體、規則、共同體和分工。所有活動都是以客體為導向,由人類(主體)通過工具中介對客體進行改造而完成的。每種活動最終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這種結果可以是物質的、精神的或符號的。根據活動理論的涵義,活動要素的分析必須考慮個體(學生個體)和社會(學習小組)兩個層面。此外,教學活動要素的分析還必須考慮活動的產出(即活動的結果)。由此可見,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至少包括分析活動目標、設計活動任務、劃分活動小組、活動組織、活動策略、創作設計、活動評價與反思七個要素。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真實活動情境的創設。在情境設計中,應該創設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的體驗,在參與活動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此外,情境學習理論也強調指導性教師活動的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教師的指導力度要適中,既不可包攬包辦,也不可放任自流,應該有的放矢,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減少。
在汲取前人對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建構主義、活動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出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的流程,包括分析活動目標、設計活動任務、劃分活動小組、活動組織、活動策略、創作與設計、活動評價與反思七個要素,如圖1所示。
(一)活動目標的確定
總之,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的匯率只能維持短期穩定,卻形成不了匯率制度的變革;從長期來看,逆匯率周期的改革也會對宏觀經濟帶來負向影響。
活動目標即學習目標,是學習者預期達到的標準。它具有導向、調節和評價的作用。按照新課程的目標要求進行混合學習活動設計的目標設計,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強調協作能力的培養。協作能力包括:協作態度和協作技能,協作技能又分為人際交流能力、合作完成技能、評價技能。

圖1 協作型學習活動設計流程圖
(二)創設活動任務
活動任務的設計,是整個混合學習活動設計的核心和重點。必須精心設計任務并進行清晰的表述,以使學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依據情境學習理論的要求,活動任務應創設在真實的情境下,盡量貼近現實生活,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具體建議如下:(1)活動任務必須盡量接近活動目標,不能脫離主題。(2)任務應借助情境設計將問題置于一個真實的任務環境中,這有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3)要設計非良構的問題。非良構的問題是指富有多種解決方案、多種解決途徑的問題。應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和協商等協作學習的形式參與問題討論,從而使處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獲得進步。(4)設計學習任務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征。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向下一個發展區發展。(5)任務設計必須遵照由理解到操作、由易到難的規律。任務完成的過程就是學生各項技能熟練運用、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使具有連貫性的一連串任務形成一個序列,層層深入,幫助學習者形成知識。
(三)劃分活動小組
在協作學習中,強調學習小組的劃分,即將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按一定的準則劃分為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直接影響著小組混合學習活動的成效?;顒有〗M一般按照異質分組的原則,這樣組內的成員能互相幫助,有助于不同能力層次學生之間的相互強化。
(四)活動組織
活動組織包括:選擇活動類型和環境,確定活動流程。
選擇活動類型 黃榮懷教授將混合學習常見的活動類型劃分為:課堂講授、閱讀、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案例分析、資料收集、問題解決、反思和角色扮演九種。為完成創設的活動任務,我們必須圍繞活動任務把學習內容進行劃分,依據各子目標的知識類型和認知目標靈活選擇活動類型。
選擇環境 按各知識類型的不同,可以選擇多種活動類型,再根據活動類型進行相應學習環境的設計。混合學習的學習環境既包括傳統的教學環境,也包括網絡學習平臺,還應包括空間環境。綜上所述,對于混合學習環境的設計應包括三個方面:空間環境、資源環境和工具環境。(1)空間環境的設計。(2)資源環境的設計。學習資源指支持學習活動開展的一切軟硬件條件。硬件條件即硬件學習資源,指支持學習活動開展的儲存、傳遞信息的機器和設備,如計算機、投影儀、網絡等;軟件學習資源(軟件條件)指為活動開展提供信息的教材、網絡課程、CAI課件、教學軟件、網站等。資源環境的設計必須圍繞學習活動的需要來進行,同時也要遵守媒體選擇定律,即以小的成本得到大的收益。(3)工具環境的設計。學習工具是指有益于學習者查找、獲取和處理信息,交流協作,建構知識,以具體的方法組織并表達理解和評價學習效果的中介,包括網絡平臺常見的學習工具:信息工具、交流工具和評價工具,以及傳統教學中的學習工具,如紙、筆、教材、參考資料等。
確定活動流程 常見的活動類型有:課堂講授、閱讀、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案例分析、資料收集、問題解決、反思和角色扮演。不同的活動類型有不同的活動流程,下面就常見的九種類型如何開展活動一一介紹。(1)講授。講授既有傳統的課堂講授,也有通過網絡課件進行的授課教學活動。課堂講授是傳統教學中的一種最常見教學活動,但也可以將某些要點制作成網絡課件放在在線學習平臺上,供學生按需要分組進行自主學習使用,但兩者的活動流程類似:提出問題——分組分析問題——分組解決問題——小結。(2)閱讀。閱讀是學習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活動,分在線閱讀和閱讀教材。常見的閱讀活動流程為:分組—明確問題——搜索、收集相關材料——閱讀——反思。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提供支持和輔導,學生也可進行討論交流。(3)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是開展小組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活動形式,經過討論交流,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其流程為:明確討論主題——分組討論——匯報,在討論過程中穿插適當的指導。(4)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指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這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既可以在傳統的課堂上開展,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開展。協作學習活動開展的流程一般為:任務確定——分組——學習——討論交流 (教師輔導)——得出結論。(5)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學習者或教師通過對一些典型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習者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擇案例時,必須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匹配性。案例分析活動開展的流程一般為:介紹學習目標——呈現案例——分組進行案例分析——得出結論。(6)資料收集。資料收集這種學習活動是基于一定任務的。它的開展流程一般為:分組——設置主題——搜索——選取其中有用資料——匯報或提交搜索報告。(7)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是基于任務驅動式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研究,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能力,包括學會與人合作、自主決策、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解決的開展流程一般為:設置問題及情境——分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交報告。(8)反思。反思是個體積極監控、評價、比較和修正自身思維的過程,是個體反思和協作反思的綜合活動。反思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反思能力。反思學習活動的開展流程一般為:設置反思主題——教師引導——反思。(9)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擔任其中一個或者多個角色,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角色扮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它的開展流程一般為:劃分角色——角色扮演——完成任務——小結。
(五)創作、設計
經過上一環節的活動后,已經具備了完成所創設任務的必要知識。本環節是指利用所建構的知識完成任務,以成品的形式呈現。成品的形式豐富多樣,不拘一格。
(六)活動評價、反思
混合學習活動評價的目的是評價學習者的進步情況,為混合學習有效開展提供反饋信息?;旌蠈W習活動的評價主體往往包括教師與學習者。評價方式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習者自評、學習者互評等。應針對不同的活動類型,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按照該學習活動設計流程,筆者在本校2010級的兩個班學生中進行了為期10周的準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生在人際交往、合作完成任務以及評價技能等方面有顯著變化,明顯優于對照班學生。
[1]何克抗.關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OL].(2010-08-01).http://images. blog.tom.com/file/0/5/6/f_319505_13659.doc.
[2]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3-8.
[3]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
[4]鐘志賢,張琦.論學習環境中資源、工具與評價的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05,(3):62-67.
[5]鐘志賢,曹東云.基于信息技術的反思學習[J].遠程教育雜志,2004,(4):7-10.
[6]Harvey Singh.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6):51-53.
[7]蔣麗珠.混成學習的教學設計與策略[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ll7-l22.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74-02
陳惠瓊(1978—),女,廣東河源人,教育碩士,深圳博倫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