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葛 平,王茜茜,王 加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高等衛生職業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
——以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張春燕,葛 平,王茜茜,王 加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通過對我院學生體質健康的各項指標進行采集,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及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學生體質健康指標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性地提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建議,以便為學校進一步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及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高等衛生職業院校;學生;體質健康
200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并實施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了適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大好形勢,積極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推進我院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完善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體系,我院按《標準》要求對兩個年級的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對所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嘗試性地提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建議,以便為學校進一步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及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1.1 研究對象
2010年對我院大一、大二在校學生按《標準》要求,進行了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6個項目的測試。兩個年級學生受測人數情況見表1,受測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均為良好。

表1 2010年我院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檢索體質健康測試、高等職業教育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
1.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0.0軟件對測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體質健康測試指標進行分析,根據因子分析的原理,運用因子的特征值、因子負荷對體質健康測試中的各個指標進行分析。
1.2.3 邏輯分析法 對獲得的各種信息、資料,運用歸納與演繹、比較與類比、分析與綜合等邏輯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2.1 我院學生體質健康總體狀況(見表2)

表2 2010年我院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統計情況
2010年測試了我院2193名大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等6項指標,男、女生平均測試總分分別為68.6分和74.5分,標準差除肺活量指標較大外,其他均較小。除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測試總分的偏態系數小于0(呈負偏態分布),其他指標的偏態系數均大于0,說明樣本呈正偏態分布。峰態系數均大于0,說明指標分布趨向比較陡峭。我院男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和臺階測試成績比女生好,但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和測試總分這3項成績比女生差。說明男生耐力類項目成績比女生好,女生在柔韌、力量類項目和速度、靈巧類項目上成績比男生好。
2.2 我院不同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情況比較
為了探求我院不同年級學生體質水平的現狀及其規律,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兩個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情況進行比較。具體見表3。
(1)身體形態變化。大一、大二男、女生的體重均值分別為0.379、0.717(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女生體重無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男生的身高均值為0.309(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生身高無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女生的身高均值為0.001(P<0.01),說明不同年級女生身高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2)身體機能變化。大一、大二男生的肺活量均值為10.514(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生肺活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女生的肺活量均值為0.000(P<0.01),說明不同年級女生肺活量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表3 我院學生體質測試單因素方差分析
(3)身體素質變化。大一、大二男、女生的臺階試驗指數均值為0.363、0.053(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女生臺階試驗指數無顯著性差異,即耐力類項目能力無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男生的坐位體前屈指數均值為0.164(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生坐位體前屈指數無顯著性差異,即柔韌、力量類項目能力無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女生坐位體前屈指數均值為0.042(P<0.05),說明不同年級女生坐位體前屈指數存在顯著性差異,即柔韌、力量類項目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男生1分鐘跳繩指數均值為0.661(P<0.05),說明不同年級男生1分鐘跳繩指數存在顯著性差異,即速度、靈巧類項目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大一、大二女生1分鐘跳繩指數均值為0.000(P<0.01),說明不同年級女生1分鐘跳繩指數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即速度、靈巧類項目能力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不同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等級結果呈正態曲線分布,女生身高、肺活量、速度、靈巧類項目存在極顯著性差異,表明女生在身體形態、肺活量、速度、靈巧方面有顯著發展,符合同期大學生體質研究情況。女生在耐力類項目上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女生在有氧耐力的發展上停滯不前。在體育課內外應加強有氧耐力的練習。男生耐力類項目和柔韌力量類項目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男生有氧耐力和柔韌力量的發展較差,建議男生在體育課內外應加強有氧耐力和柔韌力量的練習。
2.3 我院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指標的分析
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影響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綜合歸納學生體質促進的潛在因子,從而探討我院學生體質結構差異,見表4。

表4 KMO測度和Bartlett球體檢驗表
如表4所示,KMO測度檢驗值是用于衡量一組變量的相關程度的值。一般說來,KMO值越高(接近1.0時),表明變量間的公共因子越多,研究數據適合用因子分析[1]。學生體質測試指標的KMO值在0.665~0.870之間,指標值介于指標樣本評價的中等與較好的等級之間,表明各級指標樣本大小符合要求,數據適用于因子分析。
Bartlett球體檢驗表明相關矩陣是否是單位矩陣,如果是單位矩陣,則認為因子模型不合適。一般說來,Bartlett球體檢驗顯著水平值越小(<0.050),表明原變量之間越可能存在有意義的關系,如果顯著水平值很大(>0.100),表明數據可能不宜于因子分析。學生體質測試指標樣本的Bartlett球體檢驗顯著水平值均為0.000,均小于0.050,拒絕了虛無假設,不可以把相關矩陣看成是一個單位矩陣,因此,表明變量之間有相關性,即有共同因子的存在,肯定了因子分析的適用性[1]。
先將6項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指標變量標準化,建立所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后用SPSS軟件輸出結果,計算出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見表5。

表5 學生體質測試主成分分析的數據統計
根據統計原理,“貢獻率反映了前n個主成分合起來提供的信息量占總信息量的百分比”[1]。從表5可以看出,3個主成分最小特征值1.842>1,方差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6.224%,說明這3個主成分能基本提供學生體質測試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所需要的信息量,具體見表6。

表6 學生體質測試指標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從表6可知,第1主成分共性因子身高體重指數為負數,其余項因子為正數,說明第1主成分支配身高、體重、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臺階試驗、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的作用,其中身高、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的因子得分大于0.1,因此,第1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釋為身體機能發展因子。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肺活量體重指數為負數,其余項因子為正數,說明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支配身高、體重、肺活量、身高體重指數、臺階試驗、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的作用,其中身高、體重、身高體重指數、坐位體前屈的因子得分大于0.1,因此,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釋為身體形態發展因子。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身高、體重、肺活量為負數,其余項因子為正數,說明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支配身高體重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臺階試驗、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的作用,這5項因子的得分均大于0.1,因此,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釋為運動素質發展因子。
我院學生體質測試水平受3個主成分共性因子影響,權重構成:身體機能發展因子(3.094)、身體形態發展因子(2.032)、運動素質發展因子(1.842),累計貢獻率達86.224%。3個主成分共性因子中身體機能發展因子和身體形態發展因子起主要支配作用,說明營養膳食結構對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水平起關鍵作用,應在合理膳食的基礎上再通過體育運動的手段改善身體的機能和形態,使學生的體質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3.1 結論
(1)我院男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和臺階試驗成績比女生好,但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和測試總分這3項,男生比女生差,即男生在耐力類項目成績要比女生好,女生在柔韌、力量類項目和速度、靈巧類項目成績上成績要比男生好。
(2)我院女生在身體形態、肺活量、速度、靈巧方面有顯著發展,但耐力類項目無明顯差異,應在體育課內外加強有氧耐力的練習。男生在有氧耐力和柔韌力量的發展較差,應在體育課內外加強有氧耐力和柔韌力量的練習。
(3)我院學生體質測試水平受3個主成分因子影響,權重構成:身體機能發展因子(3.094)、身體形態發展因子(2.032)、運動素質發展因子(1.842),累計貢獻率達86.224%。
3.2 建議
3.2.1 開展職業體育教育 在醫學院校開展職業體育教育,能更好地體現出學校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使學生全面掌握醫療體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手段方法,通過對體育技能的掌握,既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鍛煉強健的體魄,又能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院校體育教育的要求。如太極拳就是康復性的體育技能,可作為必修內容,要求每名學生必須掌握,讓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掌握健身運動中預防疾病和康復保健的知識和方法。
3.2.2 正確培養學生的鍛煉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知識的傳授,又要特別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正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3.2.3 組織好課外體育活動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大課堂”,它可以使課堂教學的任務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鞏固、擴展和彌補。因此,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項目,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養成鍛煉的習慣。
[1]叢湖平.體育統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G526.5
B
1671-1246(2012)10-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