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引導課文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效果探究
馬英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引導課文教學法;護理學基礎;教學效果;探究
G526.5
B
針對如何改變護生的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筆者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在2009級護理專業的護理學基礎的教學中進行嘗試,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隨機選擇我校護理專業2009級護6班、護8班為研究對象,其中,護8班為對照班(88人),護6班為實驗班(83人)。兩個班學生的學習態度無明顯差別。
1.2 方法
1.2.1 實驗方法(1)傳統教學法:課前3~5天按教學目標布置課前預習章節內容—課堂隨機檢測自學效果—教師課堂講授—課后學習單元測試。(2)引導課文教學法:要求學生按引導課文的問題預習—尋找答案—課堂隨機檢測自學效果—教師課堂答疑,講解重點、難點—課后單元學習測試。
1.2.2 引導課文的設計 教師重組教材內容,提煉知識點。將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重新設計,以問題的形式寫成引導課文作為學習材料,課前3~5天發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教材、查閱參考資料、與同學討論、咨詢教師等方式來獲取答案。1.2.3實施 隨機選擇“口腔護理”章節在兩個班進行傳統教學法學習,“鼻飼法”章節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班采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導尿術”章節兩個班均采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兩班授課教材、授課內容、授課時數、考核方式、單元測驗試題及測驗時間相同。
1.2.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水平。
2.1 兩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法課堂隨機檢測學習效果(見表1)
表1 兩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法課堂隨機檢測學習效果比較
用SPSS 16.0軟件對兩個班測驗成績進行分析,兩個班進行傳統教學法單元測驗平均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兩個班對照實驗學習效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個班對照實驗學習效果比較
用SPSS 16.0軟件對兩個班測驗成績進行分析,兩個班單元測驗平均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班成績優于對照班。
2.3 兩個班引導課文教學法學習效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個班引導課文教學法學習效果比較
表3顯示,兩個班引導課文教學法學習效果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認為兩個班引導課文教學法學習效果相同。
2.4 問卷調查
向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71份,收回17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3.1 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受控性
引導課文教學法是項目教學法的完善與發展,是教師運用精心組織和設計的引導課文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教學方法[1]。引導課文則是典型的學習材料,常以引導問題的形式出現,對學習內容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受控性。學生在引導課文的幫助下,能夠了解在完成學習任務后應該通曉什么知識、具備哪些技能等,通過獨立的、有目的探究式學習,帶著疑問聽課,能迅速掌握學科知識。由表4可知,引導課文教學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上課注意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具體見表4。
表4 兩個班學生對引導課文教學法的評價情況(n=171)
3.2 改變學習內容的局限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人類認識世界成果的再現,教材是這種成果再現的載體。但是教材內容受到時代學術發展、教材編寫者思想傾向和學術水平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由于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已有的知識,是為“教”而編,因此,教材內容不一定是學生需要的或感興趣的,故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局限性[2]。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單向灌輸,從頭講到尾,沒有新鮮感,易造成學生接受性學習的心理障礙,導致注意力分散。引導課文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重組、提煉,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預定教學目標創造條件。實驗中,有些平時自認為是“差生”的學生就為自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而興奮。
3.3 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
引導課文教學法通過設計問題,進而打破學科壁壘。27.90%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逐步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網絡等教材以外的方式獲取知識,改變過去教學中學生全部依賴教師、依賴考前突擊背書的不良學習習慣。引導課文教學法通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從“學會”向“會學”轉變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4 有利于教學相長
沒有教師指導性的介入,學生的自覺學習會變得盲目無序、效率低下。如何將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設計成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鏈并適時提出,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將原有機械、沉悶、缺乏討論、缺乏生氣和樂趣的課堂轉變成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在享受自己學習成果的快樂中獲取新知,這些都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真正從知識的權威者、傳授者、灌輸者向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示范指導者、促進者轉變。
(1)引導課文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重組、提煉,在編寫時,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應突出職業活動特點,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有可操作性,指向性明確,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不再盲目無序。如果提的問題太大,指向性不強,引導課文有可能變成傳統教材的替代品、復制品。
(2)版面應生動活潑,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如插入圖表、漫畫等元素,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季春元,周順祥,田維珍,等.自主學習的內涵及必備要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6):32-33.
1671-1246(2012)10-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