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翔
針灸治療98例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觀察與分析
聶翔
目的對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隨機選取我院98例視神經萎縮患者,隨機分成三組,a組30例37眼采取近部取穴法治療,b組患者28例34眼采用遠部取穴法治療,c組40例48眼采取近遠結合的針灸方法治療,對三組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通過分析發現a組總有效率56.76%,b組總有效率52.94%,c組總有效率為87.50%,c組的療效與a組、b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近遠結合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針灸;視神經萎縮;臨床療效
視神經萎縮是臨床診療上較為常見的一類低視力或致盲性類眼病,它是由多種病因而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以及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軸突出現退行性的病變從而引起的視覺功能障礙病[1],會對視覺傳導功能造成嚴重的傷害。該病表現主要是乳頭的顏色蒼白或變淡、視野改變、視力下降,嚴重表現常為視功能喪失。臨床研究報道表明視神經萎縮的病因十分復雜,導致發病的原因也很多,像缺血、炎癥、外傷、青光眼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視神經萎縮的發生,由于病因機制復雜,病程纏綿,西醫暫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該病被歸屬為難治性眼科疾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視神經萎縮屬于中醫當中“青盲”的范疇,目前采取中醫治療視神經萎縮是比較可行的方法,傳統的血府逐瘀湯治療的效果并不顯著,已有研究表明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高和優勢獨特,可以作為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本次針對上述研究背景探討分析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于我院針灸科接受治療的98例視神經萎縮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齡16~64歲,平均年齡(46.8±4.2)歲,所有患者的病程為1個月至12年。8例患者隨機分成三組,a組30例37眼,b組28例34眼,c組40例48眼,共119眼,其中炎癥導致患病的46例53眼,外傷致病的18例24眼,青光眼致病的24例30眼,其他10例12眼,所有患者全部經過眼科和神經科確診,均無其他嚴重的內臟器官和神經疾病,三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程、病因等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 視神經萎縮的診斷依據如下:①患者的視力下降至不能夠辨別人、物,不分明暗,但眼的外輪廓正常。②患者的視乳頭色淡、蒼白,邊界清晰。③患者的視野缺損或視野檢查中心暗點。④患者的視覺誘發電位峰值發生降低,而潛伏值發生延長。⑤患者的色覺發生減退,先紅后綠,排除神經脫髓鞘病變以及顱內占位性病變。
1.3 試驗方法 將98例患者隨機分成三組,a組30例患者共37眼采取近部取穴法治療,針灸取穴①睛明、球后、風池、攢竹、太陽、百會。②承泣、絲竹空、上明、風池、太陽、百會。b組患者28例34眼采用遠部取穴法治療,針灸取穴①手三里、足三里、三陰。②合谷、血海、太沖。c組40例48眼則采取近遠結合(主穴、配穴結合)的針灸方法治療,即上述兩種取穴針灸治療交替進行治療。1次/d,留針時間40 min,15次1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對三組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分析。
1.4 具體針灸方法 眼近部應用0.25 mm×40 mm的毫針,遠部應用0.32 mm×40 mm的毫針,對所有患者的穴位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睛明、承泣、球后、上清明使用壓針緩進法進針10~32 mm,上述穴位得氣后進行不同頻率的提插捻轉;其他近眼部的穴位進針至常規厚度,采取平補平瀉捻轉;遠處取穴時對氣血不足、肝腎不足的患者采取補法提插捻轉,肝氣郁結和氣血瘀滯的患者應用瀉法提插捻轉,留針時間為40 min。
1.5 療效標準 患者的視力檢測后提高在四行以上且視野擴大15度以上的表示顯效;患者的視力檢測后提高兩行以上,視野擴大5度以上的表示有效;患者的視力以及視野均沒有得到改善或發生退步的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的比較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比較分析發現a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27.03%,總有效率 56.76%,b組患者的顯效率 23.53%,總有效率52.94%,c組患者的顯效率58.33%,總有效率為87.50%,c組的療效與a組、b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a組和b組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治療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不良反應。三組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療效比較
3.1 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類低視力或致盲性眼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對人們的正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該病可能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以及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軸突出現退行性的病變而引起的視覺功能障礙病,該病的病因機制較為復雜,其病程纏綿,是臨床上公認的難治性眼科疾病,其主要表現是視乳頭的顏色蒼白或變淡、視野發生改變、視力下降,嚴重患者的視功能會喪失[3]。西醫上一般將此病認為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損害,給與的血管擴張劑、維生素等對應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藥物價格昂貴,臨床上難以普及應用。
3.2 針灸治療 西醫對視神經萎縮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因此,目前中醫成為治療視神經萎縮常用的有效方法。一些傳統的血府逐瘀湯對視神經萎縮的治療效果并不顯著,而針灸的歷史悠久,具有玄府通利、調和氣血、調暢脈絡、充旺精氣等功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具有較好的療效和優勢。韋企平認為視神經萎縮并不是視神經發生了完全的不可逆性崩解,是身體內部的微循環發生了障礙,引起了軸漿流動受阻、組織缺血、炎性滲出等病理過程,利用針灸療法可以使循環變得暢通,具有減少組織壞死、減少滲出和加速吸收等作用,且針灸不會產生副作用,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沒有出現不良反應。這些都說明針灸療法完全可以成為治療視神經萎縮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結合針灸的治療方式有單純針灸治療、綜合針灸治療和針藥結合治療等[4]。
3.3 療效分析 通過對三組針灸方式的療效分析發現近遠聯合治療的療效要顯著好于局部治療。中醫分析認為該病是虛實相合之癥,既有實癥,又存在虛癥。實癥一般表現為肝郁、血瘀、氣滯等,而虛證則表現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這些可以引起玄府郁閉,致使氣血津液失調不暢,從而導致患者的視力功能障礙。在中醫治療過程中一般從“虛”和“瘀”著手,針灸時主要選取化瘀通絡、明目開竅之睛明、球后等穴位進行治療,辨證選取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疏肝解郁等穴位達到開啟閉郁之玄府,以使患者的視力功能得到恢復。單純的局部針灸缺乏辨證的治療方式,沒有將中醫中虛實結合這一治療根本運用其中,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達到徹底的治療目的。主穴和配穴結合治療視神經萎縮的有效率高達87.50%充分說明了針灸辨證治療的效果,這為以后的針灸治療提供了參考。
針刺眼部的穴位的過程其實是在調整患者的經絡以及其臟腑功能,睛明是手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會穴,該穴位可調節多條經絡;承泣可以調動本經氣血充實脈絡,上達于目,還可調理陰經之氣血,上承于面;加上太陽、球后等穴位都是明目的重要穴位,用之可疏通眼部經絡、調節眼部氣血,用之可使五臟六腑之氣血潤于目,最終達到明目之效。足三里可補脾胃用以助氣血化生之源,三陰交可調三陰經之氣血,合谷偏補氣、活血,太沖偏補血,兩配穴有通關開竅、共奏氣血之效。所有的相關穴位均可發揮其相應作用,因此在進行針灸療法的過程中要選好穴位對癥治療,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對癥的治療,充分發揮穴位脈絡的作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神經康復功能。另有研究指出針灸同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藥物結合治療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5]。
通過對中醫中針灸療法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的觀察,針灸療法充分展現了中醫的治療優勢和辨證治療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視神經功能,經過長期的針刺治療改善了患者的視神經傳導功能,加快了患者視力的恢復,起到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的作用,所以說針灸是值得臨床推廣的中醫療法。
[1]戴紅波,劉允愛,夏燕,等.視神經萎縮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分析.醫學信息,2009,1(8):85.
[2]徐斯偉,胡蔚瓊,張必萌,等.不同取穴法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觀察.中醫雜志,2011,52(8):701-702.
[3]陳澤秦.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74例的臨床觀察.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9,19(5):282-283.
[4]李健.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視神經萎縮55例臨床觀察.醫學信息,2011,24(4):1268-1269.
[5]楊吉,呂雯.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臨床研究進展.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3):67.
257300山東省廣饒縣中醫院
·藥物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