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10年168例圍產兒死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趙霞
目的分析圍產兒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為降低圍產兒死亡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按照圍產期標準,對我院10年間168例圍產兒死亡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圍產兒23574例,死亡168例,圍產兒死亡率7.12‰。其中死胎130例,死產6例,出生7 d內新生兒死亡32例。導致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兒畸形、臍帶因素、早產。結論提高產前診斷技術,加強圍產期監護、高危妊娠的管理,按時產檢,積極治療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兒,可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圍產兒;圍產兒死亡率;死因;預防措施
圍產兒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文化、醫療保健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反映圍產期醫療、保健的一個重要指標。現將我院產科2002年~2011年10年中168例圍產兒死亡情況進行分析。
1.1 資料2002年~2011年10年間在我院出生的圍產兒死亡登記本,圍產兒死亡報告卡及死亡病例共168例。
1.2 標準按照我國統一實行的圍產期Ⅰ[1]即妊娠滿28周(胎兒體重達到1000 g或身長達35 cm)至產后7 d所發生的死胎、死產及新生兒死亡病例168例為統計對象,計算圍產兒死亡率,分析圍產兒死亡原因,提供預防措施。
見表1,2。

表1168 例圍產兒死亡情況統計

表2168 例圍產兒死亡成因構成比
2.1 其中表2居首位的畸形指孕期彩超檢查發現引產或分娩后臨床診斷明確的死亡圍產兒。表1中死胎發生130例,其中不明原因15例;有明確原因的依次是畸形引產47例(神經管畸形13例,唇、腭裂10例,先天性心臟病4例,其他各種畸形20例),我們本地從2008年開始免費發放葉酸,懷孕前3個月和妊娠后前3個月共6個月口服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4年來只有1例神經管畸形,可見效果明顯;臍帶因素35例,臍帶因素所造成的死胎是分娩后檢查證實,原因分別是臍帶過度扭轉、臍帶纏繞、臍帶真結、臍帶反折受壓造成胎兒缺氧死亡;胎盤早剝14例;妊娠期高血壓1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7例。新生兒死亡31例,其中早產21例,先天性心臟病5例,其他畸形5例。死產6例,4例臍帶脫垂,均是2004年以前發生,2007年1例死產的原因是產婦口服有機磷農藥中毒,來院時宮口開全,胎死宮內,不可避免的死亡。2009年1例死產原因是年輕大夫經驗、技術不足,處理不當造成死亡,本例死亡是可避免的。
2.2 圍產兒死亡率2002年~2011年圍產兒死亡率分別是6.97‰、9.06‰、7.22‰、6.89‰、6.39‰、8.59‰、6.43‰、7.14‰、5.54‰、7.88‰、平均死亡率7.12‰。
2.3 圍產兒死因分析從上述資料中顯示胎兒畸形是引起圍產兒死亡的首要因素,臍帶因素與早產分別占第二位,第三位。其次母體因素和胎盤因素也是造成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3.1 在圍產兒死亡中以胎兒畸形占首位,與國內報道相符[2],預防出生缺陷要從孕前開始,孕前和孕期消除和避免接觸各種危險因素,如環境、飲食等,為胎兒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內外環境。措施包括孕前注射疫苗、預防傳染病、孕前篩查弓形體、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孕前和孕早期口服葉酸或強化葉酸食品,預防神經管畸形的發生,孕前治療生殖道感染和某些性病,孕期不吸煙不飲酒,避免接觸有害物質,高危因素做好產前診斷,進行新生兒遺傳性、代謝性疾病的早期篩查,以減少畸形引起的圍產兒死亡。
3.2 臍帶因素和不明原因的胎死宮內在本統計中共50例,可以通過孕期自我監護、胎兒監護、胎兒臍血流圖、彩超等預測和診斷,及時治療,可避免胎死宮內,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3.3 早產在本統計的死亡原因順位構成比中占第三位,國內早產占分娩總數的5~15%,約15%早產兒于新生兒期死亡[3],胎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大多數由胎膜早破,妊娠期并發癥或合并癥及各種原因引起宮縮造成的早產引起,所以積極預防早產,加強妊娠期并發癥或合并癥管理治療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的主要措施之一。對于胎齡較小,早產不可避免者,建議產前轉診上級醫院,及早治療早產兒也是避免早產兒死亡的重要手段。
3.4 加強產婦建立保健手冊,實行統一管理,按時產檢,早發現高危因素,早住院,早治療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做好胎心監護,自我監護,也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的主要措施。
3.5 加強對助產人員及年輕大夫的培訓,提高助產專業技術,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產房內配備復蘇設備,每次分娩應有一名熟練掌握復蘇技術人員在場,可保證搶救的成功率。
總之,加強產前檢查,預防出生缺陷,防治早產,加強高危妊娠管理,提高助產技術,加強自我監護、胎心監護、產時監護及時發現宮內缺氧,及時治療,可有效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1]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
[2]梁向華,孫麗芳.20年間圍產兒死亡構成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7:541-542.
[3]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86-87.
265701龍口市人民醫院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