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寬明 孫靜
托烷司瓊與地塞米松用于預防全麻術后惡心嘔吐的臨床體會
楊寬明 孫靜
目的觀察托烷司瓊與地塞米松用于預防全麻術后惡心嘔吐的作用效果。方法選擇全麻ASAⅠ-ASAⅡ成年患者200例,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S組)100例,對照組(D組)100例,實驗組于麻醉前約10~15 min給予靜脈注射托烷司瓊5 mg和地塞米松10 mg,對照不給。術后于蘇醒期在麻醉恢復室及回病房后6 h內對發生惡心嘔吐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惡心嘔吐分級按照WHO規定標準,Ⅰ級:無惡心嘔吐;Ⅱ級:輕微惡心,腹部不適,但無嘔吐;Ⅲ級:惡心嘔吐感明顯,但無內容物吐出;Ⅳ級:嚴重的嘔吐,有胃液等內容物嘔出且需要藥物控制。結果實驗組(S組)惡心嘔吐總發生率比對照組(D組)明顯減少,程度也明顯減輕(P<0.05)。結論托烷司瓊與地塞米松復合用于預防全麻術后惡心嘔吐,效果顯著。
托烷司瓊;地塞米松;全身麻醉;惡心嘔吐
全麻術后惡心嘔吐是全身麻醉蘇醒期間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術后麻醉恢復期間比較棘手的問題,處理不及時輕者可出現吸入性肺炎,重者可發生窒息等,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現就我院自2010年10月以來使用托烷司瓊與地塞米松對全麻術后惡心嘔吐反應進行預防處理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擇期手術ASAⅠ-ASAⅡ級施行全麻的成年患者200例,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S組)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16~79歲;對照組(D組)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齡17~76。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鈉100 mg、阿托品0.5 mg,用咪達唑侖0.1~0.2 mg/kg、芬太尼3~5 μg/kg、維庫溴胺0.1 mg/kg、依托咪酯0.2~0.3 mg/kg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麻醉維持以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維庫溴胺誘導劑量的1/3~1/2間斷靜脈注射、丙泊酚4~6 mg/ (kg·h)微量泵注射。實驗組(S組)在誘導前10~15 min給予靜脈注射托烷司瓊5 mg和地塞米松10 mg,對照組(D組)不給藥。
實驗組(S組)惡心嘔吐總發生率比對照組(D組)明顯減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惡心嘔吐的發生情況比較(例)
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間,大多數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反應,而惡心嘔吐的發生,可導致患者痛苦、煩躁、腹部傷口疼痛甚至裂開,更嚴重者甚至發生嘔吐返流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發生需及時處理,對于術后的惡心嘔吐發生的處理關鍵在于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1]。其嘔吐的發生主要是5-羥色胺起作用,而且與術前并存疾病、使用的麻醉藥、手術操作、傷口疼痛、焦慮等因素有關[2]。
托烷司瓊是一種神經系統5-羥色胺3(5-HT3)受體的強效、高選擇的競爭拮抗劑;主要通過選擇性地阻斷外周神經原的突觸前5-HT3受體而抑制嘔吐反射[3];與臨床上所用的止吐藥如胃復安、氟哌啶等相比,其止吐作用更強、副作用更少。地塞米松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主要是通過中樞或外周抑制5-HT分泌或釋放起作用,也可能與干擾膠質細胞中前列腺素中介過程及改變血腦屏障對血清蛋白的通透性有關。
[1]胡國昌.惡心和嘔吐的生理.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5,16(30):154-158.
[2]宋蘊安,王珊娟,杭燕南.靜脈麻醉藥及吸入麻醉藥對術后惡心嘔吐的影響.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7,28(06):536-539.
[3]徐康清,曾朝坤,林世清,黃文起.托烷司瓊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療效觀察,現代醫院,2008,8(5):34-35.
556000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
1.3 觀察指標手術結束后在麻醉恢復室進行全麻蘇醒期間及回病房6 h內對發生惡心嘔吐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參照WHO規定的惡心嘔吐的分級標準進行分級,Ⅰ級:無惡心嘔吐;Ⅱ級:輕微惡心,腹部不適,但無嘔吐;Ⅲ級:惡心嘔吐感明顯,但無內容物吐出;Ⅳ級:嚴重的嘔吐,有胃液等內容物嘔出且需要用藥物控制。
1.4 統計學方法本組資料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