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東,呂香茹,楊曉華,陳學彬
(1.蘭州石化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3.蘭州理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4.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災后中學生心理彈性特征及其對PTSD癥狀影響的研究
任 東1,呂香茹2,楊曉華3,陳學彬4
(1.蘭州石化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3.蘭州理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4.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探討泥石流災后中學生心理彈性特征及其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癥(PTSD)陽性癥狀的影響。方法采用橫斷面調查,于災后1月,使用心理彈性量表對舟曲受災的1 273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男生在心理彈性特征維度上(除樂觀因子外)得分均高于女生,不同心理彈性等級之間PTSD陽性癥狀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心理彈性有性別、年齡差異,同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及一定的局限性,對PTSD的發生有減輕作用,應加強災后中學生心理彈性建設,預防災后PTSD發生。
中學生;心理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癥;泥石流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是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他們心理發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同時又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挫折和逆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人類的安全觀念在經歷了從傳統(戰爭)到非傳統(災害)轉變的同時,安全威脅的主要對象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安全威脅的主體開始由國家主體向人本主體轉化,增加了個體隨時隨地遭遇意外事件或危險的可能性。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學生在經歷應激事件后都會產生心理問題,有的中學生能逐漸恢復并適應良好。這種應對壓力、逆境并且能夠使個體心理恢復健康的能力便是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1]。相關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和減輕PTSD的發生和癥狀程度[2]。本文就“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后受災并轉移的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彈性狀況及其對PTSD癥狀程度的緩解作用進行相關研究。
1.1 對象
采用橫斷面調查,整群抽取來自舟曲泥石流災區并轉移至蘭州某學校的1 273名高一新生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于2010年9月22日晚自習期間,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調查員,使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中文版)[3]和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PTSD-SS)[4]進行團體調查。CD-RISC量表共25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方式(0~4分),分別表示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PTSD-SS由24個條目構成,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920 7,分半信度系數為0.953 9,再測信度系數為0.867 7。
1.3 統計分析
數據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進行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及相關分析等,檢驗水準α=0.05。
2.1 災后中學生一般情況
共發放問卷1 273份,有效收回1 219份,有效回收率為95.76%。,其中男生663人占54.39%,女生556人占45.61%;年齡14~21歲,平均年齡(16.68±0.99)歲,均未婚。災害經歷程度分類:在災害中受傷的249人,占20.43%;經歷災害但安然無恙的520人,占42.66%;未接觸災害現場的450人,占36.92%。
2.2 中學生心理彈性特征分析
(1)在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上,男生得分普遍高于女生(除樂觀因子外),其中在韌性及彈性總分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年齡度量上,大齡(≥17歲)學生在總分及各項目得分上均高于低齡(≤16歲)學生,差異有顯著性(P<0.05)(除樂觀因子外)。心理彈性評定在是否獨生子女這一變量中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家庭結構方面,不論是核心家庭還是三代家庭或其他類型家庭,心理彈性各維度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體見表 1、表2。
表1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人口學變量上的比較(±sd)

表1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人口學變量上的比較(±sd)
變量 韌性 力量 樂觀 彈性總分58.47±13.87 56.67±13.92 2.249 0.025 55.93±13.66 58.80±13.98 3.552 0.000 55.14±12.73 57.81±13.98 1.604 0.109性別男女t值P年齡 ≤16歲≥17歲獨生子女t值P 是 否t值P 29.71±7.91 28.24±7.90 3.237 0.001 28.00±7.69 29.73±8.02 3.741 0.000 27.57±7.21 29.13±7.97 1.645 0.100 21.14±5.23 20.72±5.23 1.366 0.172 20.37±5.24 21.33±5.20 3.190 0.001 19.92±5.10 21.01±5.24 1.747 0.081 7.62±2.56 7.71±2.54 0.585 0.559 7.56±2.46 7.73±2.60 1.186 0.236 7.65±2.45 7.66±2.56 0.047 0.963
表2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家庭結構上的比較(±sd)

表2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家庭結構上的比較(±sd)
核心(866人)三代(272人)其他(81)F P家庭結構 韌性 力量 樂觀 彈性總分57.63±14.11 57.39±13.26 58.74±14.18 0.296 0.744 28.96±8.05 29.04±7.49 29.78±8.25 0.385 0.680 21.01±5.30 20.64±5.06 21.35±5.18 0.762 0.467 7.65±2.57 7.71±2.42 7.62±2.76 0.077 0.926
(2)將研究對象按災害經歷程度,分為:在災害中受傷,經歷災害但安然無恙,未接觸災害現場。心理彈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在不同災害經歷類型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災害經歷程度未明顯影響心理彈性特征,說明心理彈性可能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個體內在的一種心理品質。
表3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災害經歷類型上的比較(±sd)

表3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災害經歷類型上的比較(±sd)
受傷(249人)安全(520人)未接觸(450人)F P災害經歷 韌性 力量 樂觀 彈性總分58.07±13.85 57.60±14.00 57.47±13.88 0.155 0.856 29.46±7.74 29.03±7.95 28.81±8.03 0.542 0.582 20.81±5.34 20.93±5.25 21.04±5.16 0.156 0.856 7.79±2.63 7.64±2.53 7.62±2.52 0.433 0.649
(3)將心理彈性分為3個等級,按25%的四分位法將研究群體分為:得分排序前25%的人群為低心理彈性等級(≤47分),共305人;中間50%的人群為中心理彈性等級(≥48、<68分),共619人;排序后25%的人群為高心理彈性等級(≥68分),共295人。三者之間PTSD陽性癥狀發生率有差異,其中低心理彈性組發生PTSD陽性癥狀為214人,發生率為70.16%;高心理彈性組發生PTSD陽性癥狀為174人,發生率為58.98%,二者差異有顯著性(P<0.01)。進一步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心理彈性總分和力量維度與PTSD主觀評定呈正相關,與PTSD其他項呈負相關;樂觀維度與社會功能受損呈負相關,與PTSD其他項呈正相關;韌性維度僅與警覺性增高一項顯著相關(見表4)。

表4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與PTSD之間的相關(r)
(4)研究發現PTSD陽性組的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得分均低于陰性組,差異有顯著性(除樂觀外)(P<0.05),說明后者具備較好的心理彈性。進一步將PTSD陽性組分輕度與中重度,比較發現二者在心理彈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上增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當災害或創傷達到一定程度時,彈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有限的(見表5)。
表5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PTSD癥狀等級上的比較(±sd)

表5 心理彈性特征各維度在PTSD癥狀等級上的比較(±sd)
注:與陰性組相比,*P<0.05,**P<0.01
分組 PTSD癥狀 韌性 力量 樂觀 彈性總分59.43±13.87 56.41±13.61 56.82±13.98 5.477 0.004陰性組陽性組 **427人輕度252人中重度540人*********F P 29.87±7.84 28.16±7.75 28.79±8.05 4.195 0.015 21.89±5.16 20.67±5.20 20.33±5.21 11.278 0.000 7.66±2.56 7.58±2.31 7.70±2.65 0.186 0.830
心理彈性也稱復原力或韌性,目前基本公認心理彈性的兩個操作性定義要素分別是:個體遭遇逆境和個體成功應對(或適應良好)[5]。良好的心理彈性能降低創傷的危害程度和發生率[6~8]。本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在性別及年齡間有差異,男生在心理彈性各維度上不同程度高于女生,與相關研究[9]不同。可能一方面后者研究對象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下進行的,缺少環境應激因素,未充分體現心理彈性在逆境下的應對與適應性;另一方面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能更充分地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技巧來應對環境。
本研究發現,低心理彈性組PTSD陽性發生率為70.16%,高心理彈性組PTSD陽性發生率58.98%,二者差異有顯著性,說明心理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PTSD陽性發生率。
由心理彈性在PTSD癥狀分級上的比較分析發現,在不同癥狀嚴重程度或診斷分級上,心理彈性評定有差異。與PTSD陰性組相比,陽性組輕度PTSD和中重度PTSD的心理彈性得分明顯降低,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除樂觀外);而輕度和中重度之間得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驗證了高暴露環境下韌性不足這一結論[10]。心理彈性與PTSD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心理彈性總分和力量維度與PTSD主觀評定呈正相關,與PTSD其他項呈負相關;樂觀維度與社會功能受損呈負相關,與PTSD其他項呈正相關;韌性僅與警覺性增高一項顯著相關。
樂觀因子,不論是在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和家庭結構維度上,還是PTSD陽性組與陰性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重大災害或負性事件中,樂觀起的作用不明顯。
進一步對心理彈性特征研究發現,心理彈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在不同災害經歷類型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而PTSD癥狀陰性與陽性之間的心理彈性差異,說明災害沒有影響心理彈性的強弱,可以把心理彈性看作是個體跨情境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品質[11]。心理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PTSD陽性癥狀的發生率,說明心理彈性具有保護作用,然而在輕度與中重度PTSD之間,心理彈性又失去差異性,說明心理彈性的作用可能有一定局限性,當災害超過一定程度,對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有限[12~14]。
綜上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PTSD發生的保護因素,但在極端負性條件下,心理彈性作用有限,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探索心理彈性的保護因素和作用機制。
同時為揭示、暴露創傷的性別差異,需要進一步更準確的評估事件類型,同時個體性別和創傷前性別角色的作用,應完整整合到“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中,以便能更好地解釋心理彈性在不同創傷事件中的性別差異。
[1]Werner E.Risk,resilience and recovery:Perspectives for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5):503~515.
[2]陳翰,張佳佳,李敏,等.創傷康復期患者應激障礙與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18):26~30.
[3]Y X N,Z JX.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7,35(1):19~30.
[4]劉賢臣,劉連啟,趙貴芳,等.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的編制和信度效度研究[J].山東精神醫學,1998(1):1~6.
[5]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6(1):89~96.
[6]Fincham D S,Altes L K,Stein D J,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ts:risk factors versus resilience moderation[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09(50):193~199.
[7]Rutter M.Implications of resilience concepts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94):1~12.
[8]Campbell-Sills L,Forde D R,Stein M B.Demographic and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in a community sample[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09(43):1007~1012.
[9]萬育辰,楊海,苗丹民.軍校大學生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41(11):952~954.
[10]Bonanno G A.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J].Am Psychol,2004,59(1):20~28.
[11]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149~152.
[12]Bonanno G A,S Galea,A Bucciarelli,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J].Psychol Sci,2006,17(3):181~186.
[13]Boardman J,Blalock C,Button T.Sex differences in the heritability of resilience[J].Twin Res Hum Genet,2008(11):12~27.
[14]Collishaw S,Pickles A,Messer J,et al.Resilience to adult psychopathology following childhood maltreatment:Evidence from a community sample[J].Child Abuse&Neglect,2007(31):211~229.
G444
B
1671-1246(2012)09-0115-03
注:本文系蘭州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