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貝延

▲正常細胞與癌細胞

▲胃癌病理

▲胃鏡下胃癌
一直以來,癌癥被認為是人類的“頭號殺手”,被稱為不治之癥。因此,為了全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把每年的2月4日定為世界抗癌日,以聯合全球共同攻克癌癥。癌癥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并不是人們所說的“命運”所致。要想避免癌癥的發生,就需要對癌癥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腫瘤醫院胸外科張力建教授。
癌癥的命名由來已久,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了醫學術語“carcinoma”,特指上皮細胞變化而來的惡性腫瘤。隨后,塞爾蘇斯(Celsus)將“carcinos”翻譯成拉丁文的“Cancer”,也就是現在全世界通用的英文名。“Cancer”為“螃蟹”的意思,后翻譯成了現在中文的“癌癥”。此外,蓋倫使用“oncos ”描述所有種類的腫瘤,這也是現代腫瘤學(oncology)命名的由來。其實,我國最早在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中就提到了“癌”,南宋楊士瀛著《仁奇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癥狀:“癌者,上高下深,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鼓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則多發于腹,女則多發于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癌”原讀“巖”,傳統中醫學中把癌癥稱為巖,并將“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巖石的腫物,即以形象命名。后來,為了使癌癥區別于炎癥,因此,推薦“癌”讀ai,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唯一正確的發音。當然,如今,我國臺灣還是沿用著“巖”的讀音。
癌癥是非正常細胞不受人體控制的無限增生。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如胃黏膜細胞每天都會更新,產生大約50萬個新細胞。但是,就如人類新生兒一定要有一定百分比的畸形兒一樣,在新生的細胞中也會有畸形細胞。正常情況下這些畸形細胞是能夠被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所識別清除的,如果人體清除不了使其增生,就形成了腫瘤。理論上講,在癌細胞數量小于104時,免疫系統能夠把它們全部消滅,只有大于104之后,免疫力往往失去作用。這時就要用到治療癌癥時常用到的化療藥,化療藥的作用是能夠識別并消滅106以下的癌細胞,而大于這個數量,化療藥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也會喪失。這就是所說的“化療藥很難徹底治愈癌癥”。 化療藥物治療有它的局限性,其目的是控制腫瘤,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例如:我們都知道,在治療癌癥時,醫生經常為病人做的移植手術是從別人的人體中取出細胞,然后再移植到病人的人體里。因為是來源于不同人體里的細胞,所以,移植之后自然會產生排斥反應。這時,就要每天服用抗免疫藥。抗免疫藥能抑制免疫功能,從而對疾病有治療作用。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它的形成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如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吸煙、喝酒、吃過量腌制食品等,都會誘發癌癥的產生。這些外在的因素將會導致人體細胞內部結構的變化,即基因的突變。基因通過不斷的變化,使得癌細胞產生的可能性增大。其實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而且,現在在香煙上也都規定要有這樣的標識。但是,不僅在中國,甚至全世界,吸煙的人數不勝數。平常,不管是電視,或是報紙,都在提倡戒煙。從癌癥的角度來說,香煙的成分是可以致癌的。一個人如果每天吸兩包煙,5~6年后,人的肺支氣管黏膜細胞就會產生異型性增生,當然,這還不算癌癥。但是要想使這些異型細胞恢復到細胞變異前的狀態,有人研究過大概需要戒煙7年。因為,細胞變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細胞變異過程,也就是細胞的異型增生,從而產生癌細胞,最終形成癌癥。細胞的非典型增生大致分為五級:其中1級為輕度增生,2級為中度增生,第3級為重度增生,4級為癌前病變,第5級為原位癌。我國的食管癌、胃癌發病率高就是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所致。癌癥的產生除了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外,還與一個人的精神狀況息息相關。一個人精神如果受到打擊,他的免疫系統功能就會下降。例如:一個人連續三天失眠,那么他患感冒的幾率將是正常人的3~5倍。因此,要想避免癌癥的發生,就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經過治療改善患者生活的。
癌癥有2000多種不同的疾病,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食管癌、胃癌、腸癌、肝癌、鼻咽癌、腦腫瘤、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白血病之外,癌癥還有很多細分的疾病。這主要是因為癌癥有個體差異性,其中,生物學差異性是治療上的難點。因為,如今的醫療技術還解決不了生物學上的差異,即還不能明確細胞變異時基因的結構,因此,也造成了看似同樣的病癥,手術后卻有不同的治療效果。此外,癌癥在早期不易察覺,它在最初階段只是形成無痛性腫塊,不疼不癢,有別于平常的燙傷、燒傷。最后,我們還應該意識到,腫瘤變化多端,當你遇到用一般的醫療常識無法解釋的疾病時,就應該想到也許就是癌癥。例如:一個人發現胃疼,常規來說,醫生都會先建議吃藥,吃藥如果不管用,那么就要做進一步的治療,還是沒療效,就該建議做胃鏡檢查,這時就該想到是不是癌癥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碰到更復雜的問題。
人們常常把腫瘤與癌癥混為一談,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是局部的,生長慢,有包膜,對人體細胞只是產生壓迫,經過手術治療之后不會復發。而惡性腫瘤則往往會出現轉移和復發,癌腫因為生長迅速沒有包膜極易侵入周遭正常組織。只要發現癌細胞的轉移,就可以從行為學上判斷該腫瘤是惡性腫瘤。而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癥。因此,關于腫瘤與癌癥的關系可以用兩個公式表達: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癌癥);惡性腫瘤(癌癥)=癌+肉瘤+血液淋巴系統惡性腫瘤。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癌癥都是“談癌色變”,認為癌癥是一種不治之癥。其實,人們有這樣的想法,一方面,是因為癌癥知識教育不夠,使人們對癌癥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另一方面,則是以前的醫學技術還不夠發達,一些現在看起來易治愈的疾病,在當時只能面臨死亡。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下個世紀,人類將會面臨兩大難以治愈的疾病,即肺癌和艾滋病”。其中,肺癌到目前為止,能維持五年生命的只有13%,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雖然,現代人類還有難以攻克的難題,但是,我們應該相信,癌癥并不可怕,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癌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可見,我們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才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療。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癌癥的發病率也在發生著變化。20年前,中國胃癌的發病率最高,這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有限,很多人吃著不衛生、不新鮮的食物,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消化系統的病變,產生胃癌。如今在大城市,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但是現代技術的發展也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使得人們的呼吸系統受到感染,極易患上肺癌,肺癌變成了首位。而在農村,依然還是胃癌的發病率最高。
如今,癌癥已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是,要徹底消除癌癥,還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一定能戰勝癌癥。

▲吸煙有害健康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