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316)
2012-07-14
陳勇生(1980-),男,河南信陽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甘蔗遺傳育種研究,Email:yongshengchen100@126.com。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20-1-4)。
引進甘蔗品種(系)新宿兩年試驗結果初報
陳勇生,劉福業,吳文龍,陳健文,齊永文,鄧海華
(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316)
對26個引進甘蔗品種(系)第一年新植和第二年宿根試驗的蔗莖產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狀采用裂區試驗統計模型進行匯總分析,結果表明: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在品種間、年份間,以及品種與年份互作間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參試品種中,Q141、95H4035、Q135和Q170平均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均與ROC16差異不明顯,前者12月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而后三者則分別較ROC16低0.36%~0.88%;其余品種表現不一。
甘蔗;品種;引種
世界上各甘蔗糖業種植生產國家均高度重視從國外引種,引進品種主要用于品種創新研究,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隨著近年來對外交流的頻繁,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與澳大利亞等甘蔗糖業發達國家的甘蔗品種交換越來越多。引進材料的應用主要有作為雜交親本和作為生產品種兩個方面[1,2]。經產量、糖分、生長特性、開花習性等試驗研究,可篩選出一批綜合性狀表現較好的直接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優良新品系[1]和作為親本材料利用的優良品系。2006~2007年在本所試驗基地對84-255-10、90-110-9、95H4001等共26個從澳洲引進的甘蔗品種(系)開展了比較試驗,旨在通過地理遠緣的途徑擴大甘蔗品種的遺傳基礎,選育高糖、高產、優質,適宜粵、桂、閩、瓊、滇等省(區)推廣種植的優良甘蔗新品種或雜交親本。
1.1 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為84-255-10、90-110-9、95H4001等共26個澳洲甘蔗品種(系),其中以ROC10、ROC16和Triton為對照品種。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設在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下屬試驗基地,2006年進行新植試驗,2007年進行上一年新植的宿根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2次重復,行距1.0 m,行長8.0 m,小區4行區,面積32.0 m2,新植每行下種32段雙芽苗(折公頃下種量40 000段雙芽苗)。下種前均用0.2%多菌靈藥液浸種消毒2~3 min,以防鳳梨病。田間管理與當地大田生產相同。
1.3 測定項目
分別進行新植萌芽率與分蘗率、宿根發株數、生長速(7、8、9月)、莖徑、莖長和有效莖數等農藝性狀的調查,12月田間采樣進行糖分檢測,收獲時分小區實收稱產。以小區產量乘以相應小區的品種的12月平均蔗糖分計算得各小區的含糖量。
1.4 數據處理
產量和含糖量按品種-年份裂區統計模型(品種為主區,年份、品種固定,區組隨機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
2.1 蔗莖產量
對新宿2 年的蔗莖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間、年份間,以及品種與年份互作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品種與年份互作差異極顯著表明不同品種新植、宿根的產量變化趨勢不一致。
各參試品種的蔗莖產量及其匯總結果見表1。26個品種中,95H4021、95H4035、Q135和Q170的新宿平均蔗莖產量超過對照ROC16,位列參試品種前4名,達到100.0 t/hm2以上,但它們與ROC16之間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另外,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蔗莖產量均極顯著低于3個對照,不及50.00 t/hm2。其余各品種表現不一。

表1 各參試品種平均蔗莖產量(t/hm2)比較
注:R值表示宿根與新植的比值。同一列中,有相同字母標注的性狀值之間差異不顯著;無相同字母標注的性狀值之間差異顯著,其中,小寫字母表示0.05顯著水平,大寫字母表示0.01顯著水平。下表同。
此外,宿根蔗莖產量與新植蔗產量的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品種的宿根性。從表2的分析結果來看,除90-110-9外的其余品種的宿根與新植產量比值均小于1,且Q124、95H4016和95H4033的這一比值還不到0.5;不過,絕大多數參試品種的宿根與新植產量比值均超過對照品種Triton,其中90-110-9、Q141和95H4037位于前3名。
2.2 含糖量
含糖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間、年份間,以及品種與年份互作亦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品種與年份互作差異極顯著表明不同品種新植、宿根的含糖量變化趨勢不一致。
各參試品種的含糖量及其匯總結果見表2。其中,95H4035、Q135、Q170、95H4018和Q141的新宿平均含糖量介于14.08~16.31 t/hm2之間,位于參試品種前五,它們之間差異不大,且與對照ROC16(14.98 t/hm2)亦未達差異顯著水平;而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含糖量均極顯著低于3個對照,不及7.500 t/hm2。其余各品種表現不一。

表2 各參試品種平均含糖量(t/hm2)比較
另外,從表2還可知,除90-110-9外的其余品種的宿根與新植含糖量比值均小于1,不過,參試品種中,僅Q124的這一比值低于對照品種Triton,不及0.5;宿根與新植含糖量比值位于前3名的分別是90-110-9、95H4037和Q141。
2.3 甘蔗蔗糖分和甘蔗纖維分
對參試及對照品種新宿平均12月品質性狀(表3)進行分析可知,所有品種的平均甘蔗蔗糖分分別介于10.93%~15.79%之間,其中,95H4018、Q165、Q171和Q141的新宿平均蔗糖分名列前四位,分別為15.79%、15.46%、15.37%和15.36%,比ROC16高0.51%(絕對值,下同)、0.18%、0.09%和0.08%,比ROC10高0.58%、0.25%、0.16%和0.15%。

表3 各參試品種新宿平均12月品質性狀比較(單位:%)
在甘蔗纖維分方面,所有品種的新宿平均甘蔗纖維分介于8.04%~14.12%之間,Q141的平均甘蔗纖維分處于最低,僅為8.04%,比ROC10低2.66%(絕對值,下同),比ROC16低3.54%;而95H4013的平均甘蔗纖維分最高,達14.12%。
引種可充分利用國內外育種成果,具有省時省力、見效快等優點,是發展甘蔗生產、改良本地品種的捷徑[3]。通過引進國外品種,利用來源于異地育種場站的親本與當地親本配制雜交組合,發揮其“地理遠緣”優勢,在我國甘蔗品種雜交育種中起著重大的作用[4]。
以上新宿2年試驗結果表明,無論在蔗莖產量還是含糖量方面,品種間、第一年新植與第二年宿根間,以及品種與植別互作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品種與植別互作差異(極)顯著表明不同品種新植、宿根的蔗莖產量或含糖量變化趨勢都不一致。
對照品種中,ROC16無論在蔗莖產量或含糖量,還是在甘蔗蔗糖分方面均高于另外2個對照。參試品種中,Q141新宿平均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均與ROC16差異不明顯,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宿根性能較好,居于首位;其次,95H4035、Q135和Q170的蔗莖產量或含糖量都略高于ROC16,而甘蔗蔗糖分則分別較ROC16低0.36%、0.88%和0.64%。
95H4018蔗莖產量顯著低于ROC16,但含糖量與其差異不大,且甘蔗蔗糖分名列參試品種之首,比ROC16高0.51%;而95H4020和95H4021蔗莖產量與ROC16相當,但含糖量顯著低于ROC16,甘蔗蔗糖分則分別較ROC16低1.07%和1.94%。
此外,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均極顯著低于3個對照,蔗莖產量不及50.00 t/hm2,含糖量則低于7.500 t/hm2,表現較差。
本次試驗僅是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試驗結果,建議對各個參試品種繼續進行多年多點試驗,探究其生產利用價值,以便作出科學、客觀、準確的結論,為甘蔗育種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1] 鄧海華, 張 瓊.我國大陸近年育成甘蔗品種的親本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 2006,(12): 7-10.
[2] 陳勇生, 鄧海華, 沈萬寬,等.甘蔗新品種粵引8號的引進與選育[J].種子, 2010, 30(10): 105-107, 109.
[3] 李奇偉.現代甘蔗改良技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65-66.
[4] 鄧海華, 李奇偉. CP72-1210在我國甘蔗育種中的利用[J].廣東農業科學, 2007,(11): 18-21.
PreliminaryReportontheTwoYearsTrialinSuccessionforIntroducedSugarcaneVarieties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ugarcane Industry/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and Bioref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16, China)
Analysis on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of 26 imported sugarcane varieties in a two years trial in Guangdong by split-plot model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garcan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existed between two years, among varieties, and among interaction of genotype and year.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per stem and sugar content between Q141, 95H4035, Q135, Q170 and ROC16 was not clear. Sucrose content of Q141 was higher 0.08% than that of ROC16, while that of 95H4035, Q135 and Q170 was lower 0.36%-0.88% than that of ROC16.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s varieties was diverse.
Sugarcane;Varieties;Introduction
S566.103.7
A
1001-5280(2012)05-0500-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5.22